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亚里士多德名言-亚里士多德:你节制,你幸福

亚里士多德名言-亚里士多德:你节制,你幸福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04 15:33:26
阅读:
最新资讯《亚里士多德名言-亚里士多德:你节制,你幸福》主要内容是但所有的哲学家们都会在哲学的终极意义上达成一致:哲学是为了追求人类的至善和幸福,关乎人类的生存。年轻的科学家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不小心被落下的苹果砸中了脑袋,轻微脑震荡后,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和牛顿三大定律,从此之后,亚里士多德又被证明错了。-亚里士多德名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思想不同,流派不同,答案也斑驳迥异。但所有的哲学家们都会在哲学的终极意义上达成一致:哲学是为了追求人类的至善和幸福,关乎人类的生存。也有很多人可能会抱怨,想学习哲学,但无奈看不懂。这种宏大叙事般的哲学思想,对于过着普通世俗生活的我们而言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理解,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书友们推送有关哲学的系列文章,让大家在欢乐中学习哲学,积累哲学气质。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古希腊三贤之逍遥派掌门:亚里士多德。


年轻的科学家伽利略站在意大利著名的豆腐渣工程比萨斜塔上,向下抛出了两个重量不一样的铁球,从此之后,亚里士多德被证明错了;


年轻的科学家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不小心被落下的苹果砸中了脑袋,轻微脑震荡后,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和牛顿三大定律,从此之后,亚里士多德又被证明错了。……


小时候的我和所有小朋友一样,意志笃定,理想远大:我要当科学家!手捧着儿童版科普读物,我昂首挺胸地走在成为下一个居里夫人的康庄大道上。就在那本儿童版科普读物里,我生平第一次邂逅了亚里士多德。


看完了儿童版科普读物,动不动就被证明错了的亚里士多德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一个低水平的蹩脚物理学家。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我开始接触哲学,意外地发现亚里士多德何止是一位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一本百科全书”,除了形而下的物理学和形而上的哲学,他在数学、生物、化学、天文、医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换句话说,除了没研究过电子计算机,亚里士多德什么都研究过了。


与老师之间的“对决”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哲学家柏拉图。关于自己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乍听起来,表现出了亚里士多德同学的尊师重道,热爱真理。可细细一想,这里面暗藏玄机:亚里士多德一定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不对付,而事实也果真如此。


首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风格迥异:柏拉图浪漫,亚里士多德严谨;柏拉图感性,亚里士多德理性;柏拉图一生未婚,不食烟火,亚里士多德脚踏实地,娶妻生子;柏拉图是理想主义诗人,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科学家;世界于柏拉图是“理念世界”,世界于亚里士多德却是实在的“经验世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一路走来,争辩不休。柏拉图左手拿着自己的《蒂迈欧篇》,右手指天,柏拉图的真实世界在天上,世界是神秘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左手拿着《伦理学》,右手指地,世界的本原不在天上而是现实的经验世界。


或许是文人自古爱相轻,或许是亚里士多德的聪明才智引起了柏拉图的不安,又或许是师生之间思想不同已经初露端倪,总而言之,柏拉图初期对亚里士多德的由衷赞美很快变成了尖酸的挖苦。亚里士多德家中藏书丰富,柏拉图称其为“读书之家”,听似夸奖,实则嘲笑他书呆子一个。柏拉图还形容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这可不是老者对年轻学生充满怜惜的形容,小马驹喝完奶就踢母马尥蹶子,柏拉图这是讽刺亚里士多德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尽管柏拉图挖苦学生,但对于老师,学生亚里士多德却从未说过任何冒犯之词。师生之间只是观点不同,并无私人恩怨。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自立门户,在继承和批判柏拉图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哲学之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悠游自得,安闲自在,亚里士多德喜欢在林荫小路上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为此,后世称之为“逍遥学派”。


逍遥派掌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建立在批判柏拉图的基础上。柏拉图主张“理念说”,世界的本原是“理念”,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理念”,每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羊背后还有着“理念马”“理念牛”“理念羊”。也就是说,世界先有了“理念马”才有了白马、黑马、公马、母马、汗血宝马等各种具体的马,马牛羊会死掉,但是理念马牛羊则永恒不变。但亚里士多德对此提出了质疑,一匹白马的理念可以是马,也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物体。如此说来,一匹白马就分有了多个理念,这就意味着一个事物可以分有多个理念,一个理念也可以同时被许多事物分有,某一事物既是原本又是摹本,“理念论”导致了思维混乱,自相矛盾。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集中地批判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不足。


名声不好的“形而上学”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词语“形而上学”就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古希腊文是“ta meta ta physika”,意思是“物理学之后诸卷”。这本书并不是亚里士多德自己出版的,据传是吕克昂学园(由柏拉图创办)的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根据亚里士多德生前的手稿、论文以及学生们的听课笔记编撰而成的。此人当时为给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手稿起名时,抓耳挠腮苦于想不出一个有亮点的名字,鉴于刚刚编撰完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手稿《物理学》,索性就叫了个“物理学之后诸卷”。后衍生出拉丁文“metaphysica”,汉语翻译为“形而上学”,源于《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的意思就是那些抽象的,超越世间万物的东西,“形而上学”被称为宇宙万事万物最一般、最根本、最普遍的基础和理论学说。


说起“形而上学”,它在中国的名声可是不咋地。在高中政治课上,“形而上学”一直被处理为辩证法的反面教材: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成了一个贬义词。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可不是那种孤立静止片面的世界观方法论,“形而上学”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实体论以及神学。比方说,门口保安问你:“你是谁,你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这些个关于事物的本质、理念、灵魂等的问题,都是“形而上学”。这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本身就是哲学的同义词。


“形而上学”一直独领哲学很多年,出尽了风头。可渐渐地,许多哲学家对“形而上学”提出了不满:讨论了这么长时间的世界本质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说到底你“形而上学”闹了半天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可谓饱食终日,不尽职守。终于,实证主义第一次打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其他哲学家蜂拥而上批判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逐渐走向了没落。然而,无论这之后形而上学发展史上发生了多少次改朝换代,康德一语道破真谛:“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可取。”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


亚里士多德可谓是西方伦理学与政治学的奠基人。在伦理学上,亚里士多德是个“幸福主义”者,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生命的目的。人区别于动物的独特性就是理性,当理性指导行为时,便产生了德性,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幸福和德性是统一的。


不过,翻翻西方伦理思想史,幸福和德性并不统一。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有两大思潮,一个是幸福论,一个是德性论,前者是自然主义,后者是理智主义。比方说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那里,幸福就是快乐,是“肉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而斯多亚学派却反对快乐主义,他们坚持欲望须服从理性,继而纯化灵魂,主张清心寡欲,禁欲主义。在宅男康德那里幸福与德性也是分裂的,有德性的人不一定幸福,那些幸福的人不见得都是有德性的,这类似于我们的“好人没好报,恶人活千年”,德性在康德那里很无力地沦为了抽象的法则,道德主体的善良意志。很快,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道德就把康德的绝对主义道德打得落花流水。


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与幸福统一于实践活动中,德性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德性寓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实践哲学”,如果一个人把“节制”的德性解释得头头是道,他并不一定就拥有了节制的德性,只有当你能践行节制时,你才具备了节制;同时当你践行节制时,活动本身对于实施者而言构成了目的的满足,故而你节制,你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伦理学中渗透着“中庸即美德”。提起“中庸”思想,中国人民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么?不管承认与否,我们中国人性格之秘密,民族性格之复杂,其机理都深藏于中庸之中。也正是如此,亚里士多德的“mesotees”中道思想一进入中国,我们立马将其翻译为“中庸”。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为必须是在“过”和“不及”之间的中庸之道中。勇敢,这个德性就位于莽撞和怯懦之间,勇敢过头就是莽撞,勇敢不足又是怯懦。节制位于禁欲和纵欲之间;慷慨位于奢侈和吝啬之间;友善位于逢迎和粗野之间。“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才是最好的,才是合乎德性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也适用于政治学。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它的公民分为了三类:富豪、中产和赤贫,只有中产阶级适合掌权,他们的财产不会多得遭人嫉妒,也不会少得觊觎他人,他们人数最多,也富有知识和教养,由这样的中产掌权的城邦是善的,正义的。所以,为了避免极端政体,中产者执政最好。


亚里士多德最有名的学生是亚历山大,金戈铁马的霸主亚历山大对老师亚里士多德十分尊重并支持,还是王子的亚历山大曾经攻打雅典时,看在恩师亚里士多德出面斡旋的份上,保全了希腊文化。不幸的是,亚历山大英年早逝,他死后希腊重新获得自由,欢欣雀跃的人们立刻恩将仇报,欲以“奉承僭主,不敬神灵”的罪名处死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差点就步了他祖师爷苏格拉底的后尘,还好有苏格拉底的前车之鉴,亚里士多德没能让雅典第二次迫害哲学,他灰溜溜地逃跑了。逃跑后的第二年,身心俱疲的亚里士多德在流放地郁郁而终。


亚里士多德死后,古希腊哲学一蹶不振,神秘主义沉渣泛起。


(以上内容摘编自《不疯魔,不哲学》)


推荐阅读


《不疯魔,不哲学》


哲不解(张明明) 著


人民出版社


2018年5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