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言人人殊-曹参实行”萧规曹随“之策,绝非无能之举,实在是高明之至

言人人殊-曹参实行”萧规曹随“之策,绝非无能之举,实在是高明之至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1 06:13:38
阅读:
最新资讯《言人人殊-曹参实行”萧规曹随“之策,绝非无能之举,实在是高明之至》主要内容是-言人人殊,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开篇声明:本文为笔者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历史杂谈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


导言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二章》


说起西汉开国功勋,大部分人脑中浮现的不是张良、萧何,便是韩信,而常常将另一个文韬武略的大功臣遗忘在不起眼的历史角落里。即便是在众多楚汉题材的影视剧里,连樊哙、陈平等人的形象塑造都远比他来的丰满而具象,令人印象深刻,唯独“”,留给大家的印象真的不多。


他,就是低调到骨子里的曹参


曹参影视剧照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曹参的典故不多,单有一个“萧规曹随”,也远不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四面楚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萧何的“成也萧何败萧何”,张良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等典故来的广远和耳熟能详。


这个典故中的,指的是萧何;而,指得便是曹参。大体意思说的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萧何任开国相国,汉初各种律令制度全是他亲手制定的。萧何死后,曹参继任相国,凡萧和制定的法规律令,曹参一律遵循不变。


影视剧照:曹参和萧何


关于曹参此举,从国家和社会角度来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史家们大都比较认同;但对曹参本人的能力上来说,便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大体分为两派,一种观点认为曹参能力平平,前期征战时所立战功是沾了韩信的光,后期任相国时对前朝政令的固守是沾了萧何的光,不过都是在大树底下好乘凉而已,此举不过是无能和无奈之举。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曹参此举是深谙治世之道,清晰的把握国家社会发展的规律,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有为”,实乃高明之至。


笔者以为,正所谓“大音若希,大智若愚,大巧不工”,曹参绝非无能昏聩之辈,不显山不露水、深藏若虚而已。其为相期间表面上的“不作为”,实是具备洞若观火般无为而为的大智慧,其智慧之深邃远高于那些“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当权者。



数典问祖——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这一提法最早出自西汉史家扬雄的《解嘲》赋:“夫萧规曹随,吨漼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隤,虽其人之砱智哉,亦会其时之可为也。故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如前文所述,萧何在任开国相国之时,建立了较为系统而完善的律令制度。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成为汉初第二位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也就是说凡萧制定的法规律令,曹参一律遵循不变。然后“日夜饮醇酒”,经常不上朝。很多卿大夫和门生故吏都想谏言提醒,但总是难以开口。“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汉惠帝刘盈也看不下去,心想这位老相国日夜不上朝、不理政,可如何是好?于是先暗示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以儿子的身份去劝说,结果“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连环画:曹参怒揍儿子


惠帝实在忍无可忍,只好亲自诏见曹参,告诉曹参说,是我让你儿子去提醒你的,你今日倒是说说你的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想法。曹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漫画:惠帝质疑曹参


就这样,曹参和惠帝达成了“守成”的默契,史称“萧规曹随”。



曹参此行当真是无能、无奈之举吗

继前文所言一些学者的观点,曹参当真是因为才具不足而不能“作为”吗?或是因为年老体衰而不愿意“作为”呢?难道他不想通过“新官上任三把火”来彰显一下自己的能力、好在青史上留下更好的名声吗?


漫画:新官上任三把火


要解开上述疑问,我们不妨从其过往的“武功”“文治”两方面的来回顾和分析。


  • 活在韩信光环之下的低调猛将,实际上“武功”可与韩信并驾

曹参,原本是沛县主管监狱的狱掾,个性勇猛,跟随刘邦起兵以来,参加了对秦军、项羽及叛军的无数次战斗,多年的征战让他全身受伤达七十余处,立下了“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的显赫战功,为西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影视剧照:曹参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如上点评其武功,认为曹参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多的战功,主要是因为与淮阴侯韩信并肩作战所得。换句话说,是韩信的军事才华成就了曹参的显赫战功。但是,笔者并不以为然,原因有三:


  1. 曹参作为韩信副手,总是身先士卒,身经百战,身负七十余处伤痕而能从战场幸存,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侧面也说明了,曹参绝非只是孔武之辈,而是智勇双全之骁将。
  2. 韩信兵谋再神诡,也需要执行者,而曹参就是他最强的执行者。
  3. 相比于韩信的居功自傲所体现出来的私利重于公利的心胸格局,曹参虽然也是战功赫赫,却一直忠心耿耿,以国家社稷之利摆在头等位置,从不计较个人之得失,不显摆自己之战功,任劳任怨。

由此三点,笔者以为,曹参之功虽然有韩信的极大助力,但其功绝不亚于韩信。这一点从刘邦定国后评定功臣论功行赏之时,众臣的意见是:“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中可见一斑。因此说,褪去后世对淮阴侯韩信的美化光环,曹参之功至少当与他平起平坐,两人相互成就。


  • 活在萧何影子里的“无为”贤相,实际上其“文治”可与萧何齐驱

刘邦临终之前,吕太后问其人事安排。大致对话如下,吕后说:“陛下百岁以后,萧相国年岁已大,他死后,谁可代为相国?”刘邦说:“可用曹参!”吕后:“接下来呢?”刘邦:“可用王陵,只是这个人比较憨直,可用陈平作其副手。陈平智慧够,但意志力不定,难以单独负责。周勃个性坚强,文采上则较弱,不过可用之为一股安定的力量,请命之为太尉。”吕后再问:“接下来呢?”刘邦笑道:“接下来的事,你也不用知道了。”


影视剧照:老年的刘邦


此时,刘邦明确了曹参是足以托付社稷的相国人选,吕太后并无异议。两年后,即惠帝二年,萧何卒。萧何临终之时也向汉惠帝刘盈推荐了时任齐国丞相的曹参足堪大任。从中我们发现,曹参之德与能,是获得了刘邦、吕雉和萧何的共同认可的。如果他真是个无功、无能、无德之辈,又岂能有如此殊荣?


影视剧照:萧何和曹参


笔者以为,曹参前期的攻城野战之功至伟,为人上的忠诚、沉稳、务实、厚重之个性品德,均无须赘述。而其文治之能,并不亚于任何能臣贤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相齐九年,其治要用黄老术,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曹参在接任萧何之前先是于齐国任相国,后来惠帝元年,改各诸侯国的相国为丞相。曹参在齐地为相之初,“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於是避正堂,舍盖公焉。”说的是曹参刚到齐国之时,向诸儒百生请教如何安定百姓的治世良策,最后采纳了盖公的黄老治国之道,在之后的九年时间内,百姓安居乐业,齐地呈现太平之势,百姓感念其恩德,称颂他为贤相。
  2. 见事能力远超常人。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了一段话:“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萧何死后,曹参立刻敏锐的判断,自己将去朝廷为相,此等见事能力非同一般,要知道当时还有陈平、周勃、王陵等人呢,侧面显示出他洞察微豪、见事老成的一点。
  3. 用人务实,见地非凡。曹参接替萧何为汉相国,虽然“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但是在用人上却独树一帜,“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他高度重视所任用官员的素质,大量提拔那些质朴忠厚办实事之人,摒弃那些华而不实、沽名钓誉之徒。为其政令得以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4. 日夜饮醇酒,不是真“醉”,只是为了宣告“清净无为”的姿态,以上示下。表面上的醉酒并没有掩盖他政治上的清醒。萧何制定的法令对西汉初年政权的巩固、百姓的安定和社会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曹参看的清楚,想的透彻,所以他接替萧何为相后,“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不轻易改变那些行之有效的法令政策。他自己日夜饮酒,目的除了要堵住百官劝进之口外,更重要的是要向天下官吏宣告不要轻言改革和胡乱搅动已逐渐安定的社会民生。动则伤,不动则安。司马迁交替地写他的“醉”与“醒”,生动地刻画了曹参的形象。
  5. 表面上看起来“无能”“无为”,实则是大智若愚,政治头脑炉火纯青,治国方略清晰透彻。这一点其实在他与惠帝的那番经典对话中已明显表露出来。曹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因此说,曹参为汉相,其文才虽不及萧何,但其“大智慧”和“悟道”的层次不亚于历史上任何能臣贤相,甚至已然臻至圣境。


历史对曹参此举的评价

历史上对曹参的评价,除了极少数的非主流声音外,大部分史家文人都对其此举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认同有佳。


  1. 百姓歌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2. 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3. 班固:“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谨守管龠,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4. 荀勖:“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致画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
  5. 陆机:“平阳乐道,在变则通。爰渊爰嘿,有此武功。长驱河朔,电击壤东。协策淮阴,亚迹萧公。”
  6. 王安石:“束发山河百战功,白头富贵亦成空。华堂不着新歌舞,却要区区一老翁。”
  7. 陈元靓:“翊戴沛公,经纶汉室。运筹时出,才为世则。战伐俱多。功名第一。贵清净斈,本黄老术。斥去刻深,好尚淳质。相斉九年,狱市惟恤。代何三岁,规画勿失。贤哉平阳,保全终吉。”
  8. 归有光:“君德赖以培养,生民赖以滋息,社稷赖以镇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于古,若偿金、脱骖、翻羹、唾面之类,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则如曹参、周勃、丙吉、狄仁杰、郭子仪、裴度、吕端、王旦、韩琦之徒是也。”

曹参任汉相三年余,谨遵盖公所授黄老治国之策及其在齐国为相九年的经验和心得,牢牢把握社稷初定、百姓思安的核心利益,所行之事具体来说无非三项:


  1. 提拔实干之人,摈弃浮夸之吏;
  2. 唯萧何制定的有效法令是从,不增加扰民之策;
  3. 但饮醇酒,昭示天下,勿动守中,宣扬其意志。

曹参此举看似“无为”,实际所收获的效果却非凡。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就因为“萧规曹随”,按前人的规矩办事,使汉朝当时持续稳定的局面,不以人事变化而受到影响。汉朝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兴旺、人民生活日渐提高。随后经过与“萧规曹随”一脉相承的“文景之治”,就到了汉武大帝当政,凭借雄厚的国力与民心,南抚百粤北击匈奴,扬我中华之天威,成就了千古伟业,从此边夷之地在我华夏文明照耀下脱离蒙昧走向繁荣。


治大国如烹小鲜

纵观我国悠久的封建王朝历史,封建统治者习惯于一朝“天子”一朝“天”,往往人事一变,一切皆变。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变幻犹如擂台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严重影响着社稷百姓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北宗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为了“富国强兵”、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变法图强,苦心经营十余年。但一到司马光接任宰相,改革被彻底废止,其初显成效的成果也尽付东流。由此观之,“萧规曹随”这颇有见地的作法,在封建社会实属难得。就此而论,曹参比司马光更有社稷百姓之公心。总体而言,但凡能稳定时局的法规制度,都是比较合理的。合理的,就应该坚持。


连环画:王安石变法


笔者以为,这其中所折射的治国智慧,值得后人深思。


  • 五味调和,烹调之圣的

著名的上古贤相伊尹,本是一名手艺高超的厨师,后来帮助商国国君成汤推翻了暴虐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并毕其一生先后辅佐商朝五位君王,立下不世功勋。


九州配图:伊尹


从记载来看,伊尹先师确实是一位夺天地精华的烹饪圣手,其手艺来源于精深的道学内修。作为当时黄学的集大成者,他已经达到了深刻洞察事物本质和天理伦常运行规律,并可在各个领域自由衍化和创造的境界。烹饪可以,治病可以,治理国家,也同样可以。


商汤初见伊尹,便留下了一段“伊尹背负鼎俎为汤烹炊”的历史佳话。伊尹借煮汤的“五味调和”之道,向成汤暗喻了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要旨。


九州配图:伊尹煮汤


成汤久闻伊尹美名,初见之时就想考他一考。伊尹也有意和他研讨一番,于是这一君一臣,就围绕着伊尹的汤锅,探讨起来。成汤问道:“先生既然是名扬天下的大厨,可以用这汤锅立即做出美味吗?”伊尹的回答道:


“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月侯。”


其大意是:味道的根本在于水。酸、甜、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材都决定了味道,味道烧煮九次变九次,火很关键。一会儿火大一会儿火小,通过控制不同的火势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不失去食物的品质。调和味道离不开甘、酸、苦、辛、咸。用多用少用什么,全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将这些调料调配在一起。真正做到“五味调和”,便能达成烹调之圣的。治国理政又何尝不是如此?


九州配图:五味调和


所谓天行有常,治理国家若能和烹调一样做到“五味调和”和“火候掌控”,便能掌握治世之钥,通达万方。


  • “萧规曹随”中所折射的“黄老”治国智慧——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回到前文讨论的“萧规曹随”,我们可以来设身处地的回顾一下曹参为相时的社会民生状态。


九州配图:秦末乱世


秦国统一战争的硝烟尚未消散,自公元前221年始皇称帝,不到12年功夫,战争风云再起。天下纷乱,山河破碎,百姓疾苦,流离失散,饿殍遍野。如此光景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定陶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天下百姓终于看到了安定生活的曙光。久乱思治,这是百姓的期盼,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此之时,摆在刘邦集团面前的最当务之急的便是如何稳定政权,而稳定政权的基础是如何迅速安定社会和恢复社会生产力。因此,作为大汉朝开国相国,萧何自然想的明白透彻,于是在承袭秦制的基础上,颁布实行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得到初步的恢复。


随着刘邦、萧何相继离世,接力棒传到了曹参之手。曹参深切体会到,“君德赖以培养,生民赖以滋息,社稷赖以镇定”,在久乱初定之时,社稷和百姓都不能再承受太多的无谓折腾,必须继续延续休养生息之国策,万万不可胡乱变革和扰动。这便有了为相三年的“萧规曹随”之佳话。


九州配图:无为而治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法归宗。”世界万事万物的运行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是为“道”。遵循此道,便昌;逆道而行,便衰。“无为”和“有为”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为“顺道”之事,不为“逆道”之行,便可达到“无为”而“有为”之境界。曹参不求私名,但惟社稷之公利,其德已然圣者。“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看似“无能”、“无奈”、“无为”,实则折射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黄老治国智慧。


曹参在萧何已经做好“五位调和”的基础上,其所需要做的便是“火候掌控”,无须过多“添油加醋”。因此说,曹参之举甚得上古贤相伊尹之古风,为后世楷模


  • 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折腾的胸怀和定力

《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九州配图:道德经


关于老子的这段话,后世学者在解读上存在几种不同见解,如下:


  1. 见解一:治理一个国家,如同烹煎小鱼一样简单,比喻轻而易举。
  2. 见解二: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3. 见解三: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4. 见解四:"小鲜”像是小鱼,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遵道”“无为”。

粗一看,这四种说法貌似都挺有道理,但若结合老子“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仔细品味,也很容易发现,其真实本意应当是:


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以大道来治理,天下就可以各安其位,神灵也不会惩罚人,连鬼魅也不显灵作祟。不同维度空间的能量都依道而行,和谐融洽,因而天下必受德政之恩泽。这一点上,笔者非常认同清代著名史学家杭世骏和清末民初著名学者马其昶的观点。杭世骏明确:“烹小鲜不可扰,治大国不可烦。烦则人劳,扰则鱼溃”。马其昶也引汉初《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九州配图:治大国如烹小鲜


笔者以为,当权者可能都明白上述道理要义,但要真正做到清静无为、不乱折腾,却需要博大的胸怀和定力,而这唯有对黄老治国之道内修深厚之人方可做到。由此观之,曹参从为齐相到为汉相,前后12年时间,能做到对“无为而治”的一以贯之,是其修为的体现,更是社稷百姓之福祉。


  • 其他学术领域对此哲理的侧面佐证

现代哲学常常讲凡事要遵照客观规律,结合具体实践从实际出发,不蛮干。这和黄老“遵道”“无为”其本质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此外,在现代物理学领域,也有着一个“无为而治有为而理定律”。其大意是:动则有所为,静则无所为。无为与有为的结合表现为环境与自身、高级载体与低级载体、外因与内因等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万物的生命运动轨迹。无为反映了生命运动的必然性,测不准但可估测;有为反映了具体操作中的目标程序性,但其结果复杂变幻不可捉摸。一旦我们能够将无为、有为统一结合起来,则决定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素便一清二楚,便能确保事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且目标可测,真正实现了“无为而有为”。


举个物理学例子,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如果电场力作正功,则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运动,动能增加。这种电场势能减少,而带电粒子动能增加,正是无为而治转化为有为而理。


结语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曾文正此言将曹参与萧何、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并立,足见对其之德推崇之至。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曹参独占其中两项——德与功,尤为不易。


一个看似简单至极的“萧规曹随”却隐藏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无为而治”之大智慧。曹参此举无论是从其“文治”和“武功”角度都足以证明其绝非无奈之举,而是深谙治世之道,清晰的把握国家社会发展的规律,真正做到了“无为而有为”,实乃高明之至。笔者每每想来,总觉得异常玄妙,拜服不已。倘曹参也象司马光,把萧何的一套推倒从来再另搞一套。不是不可以,但就怕难以保住汉朝当时的稳定局面,更遑论有后世之“文景之治”和汉武之强盛了。


参考资料

1、《史记.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2、《资治通鉴.汉纪》;


3、《道德经》;


4、《智囊全集》;


5、《汉书.萧何曹参传》;


6、《论消费运动规律》。


声明: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和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