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言懿成语-易经中的成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言懿成语-易经中的成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6 13:13:49
阅读:
最新资讯《言懿成语-易经中的成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主要内容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shū bù jìn yán,yán bù jìn yì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指语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出自《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言懿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shū bù jìn yán,yán bù jìn yì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指语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出自《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这句意思是:


孔子说:“书是不能完全表达作者是要讲的话的,言语是不能表达我们心意的,那么圣人的心意,难道就不能被了解?”孔子说:“圣人树立象数的规范,以竭尽未能完全表达的心意,使人因象以悟其心意,设置六十四卦以竭尽宇宙万事万物的情态,复系之以文辞,以尽其所未能表达的言语。


南怀谨《易经系传别讲》:下面一句是“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跟上面大有卦确实关系不大。我们且不管它,继续来学习。


这句话比较好理解。一方面在说文字是不可能把你想要说的话表述完全,另一方面即使你有本事把你要说的话全部说完,说个三天三夜不停,但是语言、文字还是不能把你内心的真正想法表达清楚。搞心理学的朋友就很明白这个道理。往往一个人说出一句话,你必须从侧面乃至反面去理解,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


前两天到一个图书馆讲课,吃饭时那边就有人说,来,敬国学大师一杯,以茶代酒啦!我一听味道不对,回了他一句,狗屁国学大师,你不要骂我!你全家才是国学大师!大家哈哈一笑。现在社会上是“大师”满天飞,都滥市了。过去称“大师”那是不得了的!在佛教中,成了菩萨才有资格叫大师!我这样的人都成了国学大师,那真是羞死先人板板了!所以对于有些人,你就看得出来他是话里有话,是真的在恭维你还是在骂你,要分得清楚才行。不然,被人骂了,你还沾沾自喜,那就蠢到家了。


语言对心意的表达确实有它的局限性,即使不是有意正话反说,而是想用准确的语言来精确地表达思想,实际上都未必能表达清楚。因为我们的思维内部和我们表达的语言之间,还隔了一个东西。隔了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逻辑。我们的念头,东一个西一个,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的。我们坐在那里不说话,眼睛一闭,脑袋里往往就是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台。为什么有些人晚上老是睡不着,就是因为东一个西一个的念头,一会儿扯到这了,一会儿又扯到那了,老不消停,毫无逻辑。但是,如果你要表达出来,你要说话,要写文章什么的,你就必须要用逻辑给它编个框框,前因后果,一个事情的产生、发展、高潮、结束,起承转合等等这些,你都要用逻辑把它很清晰地串联起来。如果你说话写文章没有逻辑,完全按照你脑子里面冒出的念头,想什么就说什么,冒出什么就写下什么,那就很麻烦了。


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人呢?有!你看精神病院里面住的都是这种人。他就是内心里面怎么想就怎么说,没有逻辑思维在那里把这个关,让普通人听起来,就觉得他是天一句地一句,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实际上精神病人很本真的,他说的就是他的心里话,只不过这些心里话直接脱口而出,毫无逻辑可言,人们只能把他当成疯癫语来看了。


还有,书读得多的人往往也有这种经验,就是看其书不如观其人,听其言不如会其意。你看有些人在书里面写得冠冕堂皇的,很不错,看了以后就很想去认识这个作者,等到和作者真正一接触,味道就未必如此了。听某人说话觉得很有道理的,但是你看他做的事情和他说的话一对照,就是两回事了。因此,一个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和他本人的内心往往都是有矛盾的,所以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史也是如此,就比如二十四史,如果你能把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读出来,那还差不多;如果你没本事把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出来,你一天到晚都泡在书里面,也许你就会被史书蒙蔽了。所以,现在治史学的人大多很聪明,正史要看,但还要看野史,此外,还要看一些坊间流传的话本、小说,都要互相结合着来看,从各方面相互参照,这样一来,也许就能找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感觉。


这和我们学《易经》,学打卦、解卦,都是一个道理。打一个卦出来,我们要先看看本卦是什么意义,接着还要从反面来看,看看它的错卦说的是什么道理,然后还要综合来看,看看综卦又说了什么。从哲学上说,要从正、反、合三个角度来看问题,先从正面看,再从反面看,然后还要将正反两方面综合起来看。


因此,语言文字和人的精神之间关系非常微妙。佛教中讲学习佛法的原则,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从道理上来说,“依法不依人”,我们要听的是佛法的道理,而不是哪一个人说的话。不能因为你崇拜了某个大师,就认为他说的任何话都是圣旨,而是要看他的话与老佛爷传下来的法是相符合的呢,还是相悖离的?“依义不依语”,对于文字,你要判断文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文字背后的意义,那么文字对你来说,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其背后的真义才是最重要的。“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经里面有了义的经典也有不了义的经典。了义的经典按我们一般的说法,大乘经典,如《金刚经》、《楞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等,都属于了义经典,小乘经典一般都是不了义经典。你既然要学佛法,就要学了义经典,以了义经典的道理为准。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义经典也都是由文字组成的,你能不能真正明白它的义是什么?你明白了其义之后,还要区分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所以,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言外之意,什么是了义,那就算在法理上面学通了。


老禅师接引人的方法


前两年,我和书院几位朋友有幸到云门寺去见佛源老和尚,正好遇到柏林寺过来的大痴法师专门前来参老和尚。


整个过程也很有意思,大痴法师见到老和尚就放了一句话:“赵州茶我已经吃了,云门饼我还没有尝过,老和尚,我能不能尝尝云门饼?”什么意思呢?过去禅宗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的说法,赵州茶我已经吃了,我已经得了赵州柏林寺的禅法了,到了老和尚这里,现在我想接云门宗的禅法了,想尝尝云门饼,你老和尚给不给?怎么个给法呢?老和尚听了后,把侍者招呼过来,扶着在方丈室里走了一圈,回到座位上两手一摊,说:“我走了一圈,都没找到有什么饼的嘛!”大痴法师一下就不知所措了,老和尚跟着转身就走,把大痴和尚凉在一边了。后来大痴和尚就向那个侍者请教:“老和尚到底会不会给我传法?”那个侍者就对他说,既然你想请老和尚给你传法,你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礼仪来求嘛,见了老和尚还是应该先顶礼,把自己的情况给老和尚说清楚才行。


第二天大痴和尚一见到老和尚,马上规规矩矩地跪下来给老和尚顶礼,老和尚甩了一句“啰嗦!”转身又走了。大痴法师跪在那里,以为老和尚等一会要回来,结果跪了半天都没得动静,心头就在琢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会儿那个侍者过来了,对他说:“你赶快起来吧,你根本就没有会老和尚的意嘛!”就是说你大痴和尚根本就没懂老和尚给你说了什么,根本就没理解到老和尚这些行为的意义。大痴和尚就问,我怎么没懂呢?那侍者就说:“好嘛,那我来问你,你前前后后在云门寺住了几十天了,你尝没尝到云门饼的滋味?”大痴和尚又一下不知所措了。这是什么意思?云门饼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老和尚前前后后说的这些话、做的这些动作都是什么意思?跟云门饼有什么关系?大痴和尚当时真正是没明白啊!


禅宗接引人的方法,有时确实也很古怪。有些行为举止,就是没法尽言,没法尽意。你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但中间就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你真正懂了,也就开悟了。所以,古代有个禅师开悟以后,失声说道:“原来尼姑是女人做的!”谁不知道这个呢?这可是大实话啊!但大实话背后呢?一般人就总觉得有点玄。


那一次,我回成都后把所见所闻都写了出来,以《云门五日》为题发在书院的网站上,算是向书院同修们作的一个汇报。前两天因为佛源老和尚圆寂了,我们在书院网站上搞一个老和尚的纪念专页,在网上搜索关于老和尚资料的时候,在浏览器中输入“云门寺、佛源老和尚”字样,一敲回车,发现出来了很多关于大痴和尚参佛源老和尚的公案,点击进去一看,发现都是我当时记录下来的那些话。哈哈!现在居然就流行起来了,成了现代禅门公案,而且还有不少人自以为是地在上面评头论足,说这一句老和尚是什么意思,大痴和尚应该如何如何回答;那一句老和尚又是啥意思,大痴和尚又该如何如何等等。我看了觉得很好玩,没想到当时流水帐一样的记录,现在被搞成这样了。


这是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中想到的这个事情。那么,既然语言文字都没法把真正的意思表达清楚,“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从禅宗的角度来说,历代祖师就是圣贤之人,那么,怎么见祖师之意呢?怎么样才能领会圣人的意思呢?我们看过去的公案,面对有人来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们经常是耍滑头,给你打个马虎眼,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你打蒙,或者凉在一边,让你摸不着头脑。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