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觉得造句-从构式整合和概念整合的角度考察情理性否定句“我别VP(了)”

觉得造句-从构式整合和概念整合的角度考察情理性否定句“我别VP(了)”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19-12-28 15:54:48
阅读:

论文作者简介:


陈一,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与语用研究。


程书秋,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非自足构式蕴含的句法语用机制”(11BYY076)和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语体的汉语超配构式习得研究”(14DO53)经费资助。


文章认为汉语的“我别VP(了)”是非自足、低及物性、具有逆向回应功能的情理性否定句。范畴理论、标记理论不足以充分认识其独特的语用价值。运用概念整合、构式整合理论,可以有效解释其生成机制。通过概念压缩、糅合造句、回溯推理分析,以及与相关构式的比较,得出该类构式的独特意义。


文章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引言,介绍了前人对该论题的研究成果以及文章的论述重点和语料来源等;二是“我别VP(了)”的衍生、构成与篇章分布;三是构式整合机制及其浮现意义;四是“我别VP”与“你别VP”“我不VP”比较;五是余论。该文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语料库外500余部传记和纪实文学作品、500余段相声,并累计记录口语语料90条。语料范围包括书面语和口语。


关于“我别VP(了)”的衍生、构成与篇章分布,作者分三个方面阐释:


一是早期出现于对举结构的“我也别VP”及其语用动机。“我+别VP”的渊源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最初是依存于对举结构的“我也别VP”形式,有并列性先行句,且用副词“也”呼应,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结构的有标记性、非自足性。


二是脱离对举条件的“我+别VP”的结构与语义特征。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小说、评书语料中已经可以见到“我”与“别VP”直接组合的用例,不过,其中“别”后的VP都不是光杆动词,就语义层面说,“别”的否定多是指向动词短语中的修饰成分的。而在当代语料中的“我别VP”用例,VP结构形式渐趋多样,不同的结构类型伴随不同的语义指向。据作者考察,各种“我别VP(了)”中均能容纳一部分副词,可显示其语义语用属性和篇章特征。


三是“我别VP(了)”的篇章分布。总体来说,作者发现各种“我别VP(了)”都不能单说,作为非自足小句,它们在语篇中出现,倾向于用为后续句,也有少数作为先行句出现,后面一定有后续小句相伴随。伴随句与“我别


VP”之间多为因果关系或假设与结论关系。


第三部分作者运用概念整合和构式理论对论题进行了解释,包括:概念整合视角的分析、“我”可分解性的心理现实性、构式整合前后语义语用属性的滞留与变异等。作者认为,“我别VP(了)这个构式具有多义性,其中的“我”具有可分解性的特点,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在人们的意识体验中,自我可以从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分离出来,形成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两个信息空间。


第四部分作者比较了“我别VP”与“你别VP”“我不VP”,得出下列表格:



表格从内部组构及共现语句和语义语用属性等方面对三类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我别VP(了)”是一种非自足的低及物性的依赖顺接性伴随句支持其逆向回应功能的情理性否定句。


在余论部分,作者讨论了两个相关问题:一是有意与无意的同形歧义,即有些动词通常用于表示一种非自主性的不如意、不应有状况,偶然也可用于有意为之的情况,进入“我别VP(了)”句存在歧解。二是共时语法化形成的同形现象,包括“别再”同形、“别想”同形等。


文章对“我别VP(了)”的概念整合分析及歧义现象分析,以及与“你别VP”“我不VP”的对比研究,语料较为全面,分析细致有条理,必将有助于加深对汉语否定句形义关系的认识,加深对语言组织的心理过程的认识,增加对相关语法化问题的了解。


(本文刊于《世界汉语教学2016年第30卷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郭雅静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