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爱的教育好词好句-咏鹅才子骆宾王:愤怒的古惑仔

爱的教育好词好句-咏鹅才子骆宾王:愤怒的古惑仔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4 14:38:03
阅读:



《唐才子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诗人宋之问途径钱塘名刹灵隐寺,夜宿寺中。


宋之问本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身边的红人。他诗写得不错,还擅长巴结逢迎,深得武则天的宠爱。武则天失势之后,宋之问的靠山倒了,他的命运也就急转直下,从中央的高级干部降为偏远地区越州(绍兴)长史。这一次,他便是前往越州贬所的。


午夜时分,宋之问辗转反侧,迟迟不能入睡,便起身漫步散心。明月高悬,眼前山河形胜巍峨,耳畔隐隐传来钱塘潮声,回望自己的人生,宋之问感慨万千,即兴赋诗二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但是,两句之后,他脑袋卡壳了,灵感退潮了,便楞在那里。


忽然,旁边传来一个声音: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和尚。不过,这两句真是精妙绝伦。宋之问的思路也打开了,诗思源源不断地涌出,一首名诗《灵隐寺》就这样诞生了。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第二日一大早,宋之问准备前去拜谢老和尚,但被告知老和尚已连夜离去。


再问这老和尚姓甚名谁?寺僧答,这老和尚便是骆宾王。



骆宾王。


或许有人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他的诗。毕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四句诗实在太有名了,说“妇孺皆知”,也毫不为过。


当然,专家学者认为,这首《咏鹅》很有可能不是骆宾王的作品。但这不重要,因为骆宾王的形象已经随着《咏鹅》这首诗定格在中国人的心中。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一个神童,在绿水清波之间,用清朗的童声,吟咏出了关于鹅的最美的诗句。


书圣王羲之就很喜欢鹅。相传,有人为了求得王羲之的字,就拿鹅来换,用鹅做要挟。而王羲之也往往很乐意被要挟。当然,王羲之是艺术家,他爱的是鹅的形态优雅。


但鹅这种动物实际上脾气不太好,很好斗。所以,虽然鹅和鸭子差不多,但鹅在中医里就是发物。这一点,倒是与骆宾王的人生很像。


骆宾王也是个脾气不太好的人。他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他有很多事情看不惯,他一生都很愤怒,他喜欢和地痞流氓古惑仔混在一起。最终,武则天掌权后,他的愤怒达到了巅峰,参加了一场反对武则天的造反,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战斗檄文。


这才是真实的骆宾王——古惑仔、愤青、异类、反贼,与那个在青山绿水之间用清朗的童声咏鹅的形象相去甚远。



骆宾王的故事要从七岁那年的咏鹅讲起。骆宾王的籍贯是浙江义乌,但他其实生长在山东博昌。他的父亲曾在这里担任县令。


七岁那年,骆宾王还是县令的公子。他当着满座宾朋,用清朗的童声吟咏出后来家喻户晓的《咏鹅》。堂上宾客们纷纷点赞:神童啊神童。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一幕一定会在骆宾王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一定会天真地以为:我是神童,我的才气可以征服所有人,整个世界都在为我点赞。


史书中没有任何关于骆宾王少年时代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象,少年时代的骆宾王一定是小城里无比耀眼的一个,他的才名一定传遍了博昌的四里八乡。


所有这一切都可能让骆宾王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个世界很好混。


所以,当成年后的骆宾王来到世界的中心长安,他或许会忽然发现,成人的世界太复杂,长安的套路太深。骆宾王内心的失落与无助可想而知。


长安可不是博昌或者义乌那些偏远的小城。长安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一切都被算计,一切都被放到权力的天平上衡量。在这里,最耀眼的才华也得屈服于权力。


长安城里的名士、才子如过江之鲫,偏远的博昌来的神童根本掀不起一丝涟漪,就被淹没在物质与欲望的洪流中。


如果你明白骆宾王到长安的目的,那么你就会明白他所有的艰难与困顿的症结所在了。其实很容易推测,在大唐,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知识分子,来到长安唯一的目的或许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博个一官半职。但众所周知,初盛唐的进士是权贵的游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这些显赫的门阀如同一座座山峰,横亘在寒门子弟前行的道路上。而骆宾王姓骆,他没有一个显赫的门第可以依靠,骆家也没有出过显赫的大人物值得炫耀。


更严重的问题是,虽然他七岁就展示出过人的诗才,虽然他后来位列“初唐四杰”,是那个时代一流的诗人。但他实际上是个晚熟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直到中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在此时的长安城里,骆宾王没有作品,没有名气。


我们可以想象,骆宾王在长安的艰难与困顿、无奈与焦虑。多年以后,他回忆自己在长安的岁月时说:“淹留坐帝乡,无事积炎凉。”——在那些无所事事的岁月里,他见惯了世态炎凉。


那正是他最青春的岁月啊。或许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骆宾王开始变得愤怒。



三十二岁那年,骆宾王决定放弃这种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换一个姿势。


他离开长安,前往河南,在道王府找了一份工作。此时的道王在河南做刺史。按说,这也是一条路,无论如何,总算是进了体制,虽然只是临时工。


但是,愤怒让他变得敏感,敏感的人自尊心往往太强,自尊心太强往往会坏事。


于是在道王府,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道王府的第三年,道王让府中的僚属各自说说自己有什么本事或者特长。想来道王也是出于好心,很有可能是打算根据各位僚属的特长与优势为大家安排个一官半职。


骆宾王却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历史的记载是:“宾王不答。”——骆宾王没有做任何答复。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他还是做了答复,他提交了一篇《自序状》,倨傲地告诉道王:很抱歉,自己并没有什么你所谓的本事,有的只是一身气节。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奉行孔子“君子不器”的教训,一个真正的君子,承担的是弘道的任务,是不必也不能有具体的本事的。如果谈论本事,格调就瞬间降低,降格到了那些搞具体事务的“吏”的层面。


更何况对于骆宾王来说,少年神童的记忆时时刻刻啃噬着他的内心,令他不能坦然地面对现实世界权力的逻辑,他始终豁不出去吹捧自己。


只可惜,气节这种东西,只适合出现在传说故事中。在名利场上,没人讲究这个,更没人喜欢这个。


骆宾王只有离去。当他从道王府里出来的时候,已经奔四了。




骆宾王回到了山东老家。故乡的一切陌生而又熟悉。也罢,仕途受挫,那就回乡休整之后再出发。


但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一休整,整整用了12年。12年啊,人生中的一个轮回。更痛苦的是,他看不到未来。时过境迁,你当然知道即便12年之久,那也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你身处其中,你就觉得那就是一辈子。


痛苦、愤懑,怎么办?他只有写诗。


在那个时代,主导诗坛的,是清贵、显赫的高级官僚;诗坛流行的,是宫廷老干部体,华丽、绚烂但空洞、无聊,充斥着虚伪的高贵感与空洞的优越感。而这些诗歌的用途,也一般是在高层宴会上佐酒助兴,如同如今宴会上用于装饰的塑料花。


对这样的诗歌,有一批年轻人表示不太满意。


他们当然不会满意。他们身处官场底层、权力的边缘,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有万丈雄心,却无处安放。所以无论是对那个社会还是对他们自己,他们都有一肚子愤懑与牢骚。


他们自然没有心思去创作当时流行的懒散、虚伪、无聊、空洞的宫廷老干部体。他们选择了另一种诗歌样式,直抒胸臆。这样的诗歌虽然有些愤怒,有些忧伤,但并不颓废,也不虚无,充满了强盛的生命力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被压抑、被埋没的切肤之痛。


讽刺的是,这些发牢骚的诗篇却触动了大唐帝国所有的人。他们忽然发现,在老干部体之外,诗还有这样一种写法,诗还能如此生猛、真实,如此触动人心。


这些年轻人中,有四人最有名,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就是所谓“初唐四杰”。


骆宾王终于混出了名声。


但这并没有让他的人生更好过一些。他依旧愤懑,什么都看不惯。少年时,他就有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梦想,史书记载,骆宾王“好与博徒游”——喜欢跟“博徒”一起玩。所谓博徒,就是地痞流氓、古惑仔、黑社会。在那个时代,地痞流氓黑社会就是侠客的化身。


不过,少年时的侠客情怀往往只是人生早年时的狂放与任性,说起来,那个男人少年时没有做过侠客梦呢?


但是骆宾王不一样,经历了人生的磨砺,他的侠客情怀不仅没有消磨,反而因个人的遭际而越发炽烈,他甚至想象自己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刺客荆轲,等待着一个刺杀暴君的机会,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闻一多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这就是他的12年。




12年以后,“古惑仔”骆宾王奔五了。在那个时代,已经是老年人了。他的仕途终于起航。


在唐代,寒门知识分子想要在仕途上有所成就,有两条路。一条是考进士,另一条是走军队的路子。


唐代的将军们有权开幕府,自己招募文职、幕僚人员,而且他们也乐于为潦倒的读书人提供这样的机会。所以,大批读书人通过这条路进入体制,而最终飞黄腾达、封侯拜相者也大有人在。


公元670年,吐蕃寇寇西域,西北乱起,朝廷发兵两路奔赴西北平乱。两路大军一路由著名的薛仁贵率领,击吐蕃于青海;一路由阿史那忠率领,出天山,招抚西域。


骆宾王进入了阿史那的账下,从军赴西域。不得不说,这次骆宾王是幸运的。因为薛仁贵一路几乎全军覆没。可以想象,如果骆宾王进入的是薛仁贵的幕府,可能就没有后来那些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的诗篇了吧。当然,骆宾王也就没有后来的那些痛苦与绝望了,于他,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西域的风光奇丽诡谲,军队的生涯铁血激昂,为他的诗歌注入了一种金戈杀伐之气,为他的文学世界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


唐代是一个开拓、外向的时代,唐代的人对开疆拓土、从军报国很有兴趣。所以,写边塞诗成了那个时代诗坛的潮流与时尚。甚至是那些从来没去过边疆的人也喜欢脑补、虚构几篇边塞诗。


但在骆宾王的边塞诗中,你能真正的感受到边塞风月的疆场热血。


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回到长安,风尘尚未洗净,骆宾王就当官了,在他已年过半百的时候。他得到当时吏部侍郎(人事组织部副部长)裴行俭的赏识,连任武功县、明堂县、长安县主簿。


如果骆宾王只有20多岁,那么,这简直是一个绝佳的起点。主簿虽是小官,但他任职的地方都是京畿要地,武功在帝都长安郊区,明堂县就是长安的东半城,长安县就是长安的西半城,如同当今北京的东城区或西城区。


天子脚下,有些事情固然难办,但升迁的机会非常多。尤其在唐代,京畿附近县里的职位可以说是高级干部的摇篮。唯一的问题是,骆宾王年龄有些大,不过,如果他活得够久,也未必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在中国古代,四五十岁在官场起步而最终登上高位的也大有人在。


果然,他很快升职了,升职侍御史。侍御史,从六品下,纪检监察官员,这是唐代标准的升迁的路径。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帝国中枢要职不是梦。


这是骆宾王事业的黄金时代。我想,在这一段时间,他的愤懑应该能稍稍纾解,他的不平应该也应该渐渐熨帖。


他决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君王的赏识,做一个好官。在传统的儒家话语体系中,一个好官,就意味着要不计个人利益,忠于职守。侍御史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对朝政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骆宾王于是开始发表意见了。


但是,这个时代的大唐朝廷是一个大坑,武则天夺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坑,坑在其中的人不计其数。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任何言行都可能被视为政治上的站队,任何微不足道的不满都可能被武则天当成夺权路上的绊脚石而毫不犹豫地清除。


我们不知道骆宾王到底说了什么,总之,有一天,骆宾王被捕入狱。从政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到狱中囚徒,来得太突然。


不过,陷害他的人不敢公然地以他的言论为他定罪,他们翻遍了骆宾王过往的履历,终于,他们翻到了骆宾王任长安主簿时无关紧要的小事,如获珍宝,以贪污腐败的罪名将骆宾王逮捕下狱。


此时的骆宾王已经奔六了。



679年的一个深秋,狱中的骆宾王忽然听到了阵阵蝉鸣。


据说,蝉是一种很清高的动物。他们在土地中孕育很多年,只为几个月的嘶鸣。它们餐风饮露,宁可饿着肚子,也不吃污秽的东西。它们在高高的枝干上鸣叫,似乎在抒发远大的志向。


此刻在秋风中嘶鸣的蝉早已没有了夏日那种热情与高亢,显得落寞而悲苦。骆宾王不禁感慨万千、泪流满面,写下了一首《在狱咏蝉》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因其有上面所说的那些高洁的品质,备受中国文人的喜爱。但每个人看到的蝉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看到的是蝉在高高的枝头上鸣唱的得意与傲娇,有的人看到的是蝉生命如流星的匆匆。


那么,骆宾王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蝉呢?他看到的,是在重露繁霜中艰难飞行的蝉,是在西风秋意中低沉嘶鸣的蝉,是不停的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操但无人赏识的蝉。


这哪里是蝉?这就是他自己。


最后,他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没有人相信我是高洁的,谁能伸出援手,替我表达我的高洁与清白呢?


但骆宾王不明白的是,这根本不是什么高洁不高洁的问题。他之所以锒铛入狱,是站错了队,是没有选择同流合污,是太坚持原则。中国政坛的常态是,越高洁、越有原则,就越不得善终。


这首《在狱咏蝉》可能是骆宾王除《咏鹅》之外最知名的诗。


有意思的是,骆宾王最有名的两首诗都是咏动物。不过,春天的与秋天的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春天的鹅优雅、舒展,如同青山绿水之间的精灵。而秋天的蝉愁苦、局促,在飒飒西风中走向生命的终结。


从鹅到蝉,五十多年忽忽而过,那个在山水之间咏鹅的神童已两鬓斑白,露出下世的光景了。



在武则天夺嫡这个大坑中,无数人人头落地,即便显赫如长孙无忌、上官仪。在那个听到蝉鸣的时刻,骆宾王想必也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但他竟然奇迹般地生还了。大唐帝国换太子,大赦天下。骆宾王出狱。


不仅出狱,骆宾王还再次得到朝廷的任命,任临海县丞。临海就是浙江台州,是个偏远的所在。县丞是个小官。所以,这样的任职跟流放也没有多大区别了。而60多岁的偏远地区的县丞,这就意味着他政治生命基本终结,而他一生所热衷的建功立业也基本无望。


更何况在那个时代,人的生命脆弱而易逝,60多岁已是高寿,死亡可以说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都会选择认命。


骆宾王似乎也是如此。他为自己不多的来日做好了规划。在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他说:


某尚期辞满,傥泛孤舟,万里烟波,举目有江山之恨;百龄心事,劳生无晷刻之欢。


——一旦任期届满,我就要泛舟江湖、归隐山林啦。


没有案牍劳形,在山林江湖中优游卒岁,多么自由而适意啊。但是,为什么这么惆怅呢?万里烟波,都是好风景,为什么我看过去都是一派伤心之景象呢?实在是回首我这一生,奔波辛劳,没有一刻快乐的时候啊。


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除了认命,还能怎么办呢?何况是老之将至。


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骆宾王依然是那个愤怒的老骆,他依然不服输,要折腾。他做了一件中国人想起来就心跳加速、双腿打颤的事——造反。


古惑仔骆宾王,把自己完成了造反派,这次玩大了啊。




公元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加入徐敬业账下,成为徐敬业身边的文字秘书。


你可以说他这么做是因为正义感爆棚,对李唐皇室忠心耿耿。这是官方的解释,也是史家喜欢的解释。这样的解释让骆宾王显得高大、忠诚且正义。


但我觉得这不是真正的骆宾王。我相信,此时的骆宾王更像一个赌徒,他要搭上自己的余生赌一把。反正自己也没几年可活了,万一成功了呢?


还有,他人生积攒了太多的怒气,他要把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在这一场飞蛾扑火般的行动中。


就这样,他成为造反者的一员。当然,他是一介书生,况且已经暮年,不可能抡起刀子去砍人。但文人有比刀子更犀利的武器,就是他的笔。


大军开拨。还缺少一篇檄文。所谓檄文,就是要向天下人说明,自己的造反有多么正当的理由;而自己的敌人,又是多么邪恶。中国人讲究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言顺了,即便本质上是造反,也就显得正义了。


撰写檄文的任务当然就落在了骆宾王的头上。就这样,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檄文《讨武曌檄》横空出世。文章气势气象,横绝百代。


这可能是骆宾王最高光的时刻。


据说,檄文传到了武则天那里。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两句时,武则天顿时变色,追问左右:“这是何人所作?”左右答:“骆宾王。”


武则天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么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骆宾王的才华终于被最高统治者认可。但讽刺的是,他此时的角色是造反者,已经被打入另册。无论什么样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救赎。除非他们的造反行动成功。


但很遗憾,徐敬业虽然出身将门,却是个军事草包,仅仅两个多月,这场讨伐武则天的军事行动就宣告失败。



十一

关于骆宾王最后的结局,有三种说法。有人说他被杀,有人说他投水自杀,也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


我倒希望是第三种。出家当了和尚,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局。我想,经过这一次的发泄,骆宾王的愤怒终于消散。从此以后,他口诵佛号,浪迹山林,做一名云游僧人。


有一段时间,他隐居在钱塘灵隐寺。某个秋夜,灵隐寺桂花飘落,钱塘江潮声隐隐传来,他遇到一个作诗的年轻人。


年轻人诗兴大发,但两句之后,脑子突然卡壳。看着眼前诗兴满满的年轻人,如同早年的自己,他有些恍惚,又有些感慨,忍不住提示了两句。


之后,他有些后悔,因为这样他的身份就可能暴露了。他便趁着月色,踏着清露,飘然离去。


从此傥泛孤舟,万里烟波。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