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奥运会口号-深度:天津?上海?南京?百年前“奥运三问”的起源之谜

奥运会口号-深度:天津?上海?南京?百年前“奥运三问”的起源之谜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7 06:01:12
阅读:

“奥运三问”指的是:


1,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奥运会?


2,中国什么时候可以获得一枚奥运金牌?


3,中国什么时候可以举办一届奥运会?


下面请跟随我一起回到100多年前的天津,探寻曾经的奥运三问之谜。


自1898年天津北洋大学发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校际运动会后,天津又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运动会,当时《京津泰晤士报》的记者给予了热情的报道,盛赞天津举办这样的体育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到中国的一个火种,天津堪称中国北方的奥林匹亚。在1907年10月19日天津青年会举办的第五届学校联合运动会的颁奖典礼上,张伯苓先生发表了一段至今让每一个中国人依旧难以忘怀的演说:“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去年雅典奥运会期间,虽然许多欧洲国家奥运选手技术水准很差,得奖希望渺茫,但他们仍然派许多选手参加。照此看来,我国应立即成立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回应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但是他只提出了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奥运会”?这也后面问世的“奥运三问”一个启发。


他所说的去年雅典奥运会,其实就是1906年的希腊雅典届间奥运会,当时的希腊政府为了庆祝雅典成功举办奥运会10周年,也为了将奥运会永远的留在雅典,计划每四年一次在雅典举办自己的奥运会,遗憾的是遭到了国际奥委会的反对,所以这届届间奥运会只举办了这一次。


时间来到了1908年伦敦举办奥运会前夕,(其实这届奥运会原定在意大利罗马举办,但由于1906年意大利多次发生火山爆发和地震,所以罗马奥委会在1906年雅典届间奥运会期间将奥运会主办权移交给了英国伦敦,这届伦敦奥运会依旧与伦敦世博会同时举办,开幕式虽为7月13日,然而正式比赛已从4月27日开始,直到10月31日闭幕。)


Tiantsin Young Men》,5月2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竞技体育》的英文文章,文章中介绍了第四届奥运会即将举办的消息:“再过几个星期,伦敦举行一次盛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次运动会。世界上没有一个运动会能与奥林匹克运动匹敌。并且提出:‘中国到底要等多久才能产生一位真正有技术水准的选手在国际奥运会上得到奖牌呢?那可能是难以评价的问题。不过,只要我们有信心,相信那并不是一件难事。国家有责任发展体育,不只是派选手到雅典参加奥运,而且要积极争取二年一度的奥运会在中国举行。’”目前有很多学者对这个刊物有争议认为没有发现过这篇文章,其实这个误会起源于一段杂志的改名风波,当时天津青年会出版的这份刊物最初叫《天津青年会报》,20世纪初改称《星期报》,1911年前后改名《天津青年报》,20世纪20年代末期改为《天津青年》。因此,如果有《竞技体育》这篇文章,其刊登的杂志应该是《星期报》,而非学者们提出的《天津青年》。目前这份杂志的实物和所刊发的内容已被证实,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 “奥运三问”, 但是却形成了“奥运三问”的雏形,也是现在“奥运三问”的核心内容。遗憾的是这段报道究竟是当时杂志记者所写还是采访了张伯苓后所写如今已无从考证了。


为探寻“中国奥林匹克源头”,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安德森图书馆基督教青年会档案馆保存的历史文献进行集中查询,查到了以下文献:时任私立第一中学堂即今天津南开中学老师,同时担任天津青年会干事的美国人饶伯森,在1908年9月30日的英文年度报告里第一次提了“三个奥运问题”:


1,中国什么时候在奥运会上赢得一席之地?


2,中国什么时候派一支能赢的队伍?


3,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


这便是早期有明确记载的早期天津版“奥运三问”很显然,这“三个口号”的前两个与现在“奥运三问”前两问有本质区别,可以说其中第一问和第二问是在“奥运三问”的第一问,而且是美国人以英语提出,显然不能说是中国人的“奥运三问”,但是其中的第二问又说到了能赢的队伍,“赢”这个字与现在的“奥运三问”中的第二问相吻合,既然是工作报告,又提到了中国的奥运问题,那么这一定会受到时任南开学校校长的启发。


1908年10月23日在天津南开学校,天津青年会举办的第六届学校联合运动会颁奖大会上,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饶伯森播放了伦敦奥运会期间的幻片,并将伦敦奥运会的各种比赛趣闻“嫁接”到幻灯片中。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内欣赏到了奥运比赛的盛况,1908年10月24日,《大公报》最早披露了青年会要播放奥运会幻灯片。10月31日,《星期报》报道了播放幻灯片的情形,内容如下:“该会四年一次聚于希腊都城雅典,二年一次轮聚各国京都,本年大会系聚于伦敦。”结合前面1906年雅典届间奥运会的历史,佐证了当时同学们观看的正是英国伦敦奥运会的比赛。由于1908年8月,张伯苓作为直隶省代表受派赴美国参加世界第四次渔业大会,会后顺路到欧洲考察教育,1909年1月才回国,所以他并未参加这次学校幻灯片的播放。在幻灯片播放后学生们自发组织了一个演讲会,提出我们应该派教练到各个地方发掘人才,将来参加奥运会是可行的,并提出了三个中国的奥运梦想:


1,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胜利选手参加奥运会?


2,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胜利队伍参加奥运?


3,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邀请世界各国的选手到北平参加比赛?


也有人说这是当时南开学校操场的外墙壁上贴出的三幅用毛笔写就的大字标语中的内容,不论怎样至少从中不难看出这三个问题与之前饶伯森,在英文年度报告里所提出的大致吻合,却看似与现在的“奥运三问”有所区别,但是里面第一问和第二问都加入了“胜利”这个词,这正与现在的“奥运三问”中的第二问相吻合,虽然有所出入,不过已经提出了完整的核心内容。


至于最后关于1910年7月中旬,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办前三个多月时,组织运动会的人士发出的一份关于这届运动会的通告书,张伯苓、王正廷也正是这届运动会的组织者之一。(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揭幕。当时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美国籍传教士爱克斯纳倡议仿效1900年的法国巴黎奥运会与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奥运会和世博会同时举办的模式,在会展期间组织一次全国性规模的体育赛会,结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促成了同年10月18日开幕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简称全国学界运动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追认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这份刊登在1910年7月17日《申报》上的通告书提到“泰西各国每四年必举行万国运动大会,各国均派代表预赛。唯中国未与其列,可耻孰甚?”接下来一口气提出了三个问题:“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至此中国的“奥运三问”诞生,这也是南京和上海认为他们才是“奥运三问”的发声地的原因所在。 综上述论证不难看出其实无论从“奥运三问”的最早启发到雏形再到核心都是源于天津,张伯苓虽然没有完整的提出现在的“奥运三问”然而对于这三问无疑起到了启发和推动的作用,直到1910年第一届全运会召开前他在《申报》发表的公告中提出完整的“奥运三问”也是对他最先提出第一问到后来出现的后两问完美的总结与诠释,也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当时的启发,也许就不会有后来这著名的“奥运三问”。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