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傲的成语-《声声慢》李清照

傲的成语-《声声慢》李清照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07 14:59:11
阅读:

声声慢


李玲玉 - 甜妹子李玲玉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李清照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00:00


29:42


说老实话,我已经枯坐在这里一个多小时了,要讲这首《声声慢》却不知该如何说起。至今思易安,来解《声声慢》。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研读诗词多年,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像易安词、纳兰词不可轻易触碰,但一旦触碰,便欲罢不能,轻易便沦陷其中,难以自拔。易安居士的这首《声声慢》是词中绝品,有人认为是李清照中年时期所作,有人则认为是晚年时期的作品,但毫无疑问,是南渡之后。我个人主张,如此精深蕴藉之作,应该像老杜所说:“晚节渐于诗律细。”所以,《声声慢》这样无论从词律,还是音韵,还是意境都臻至绝境的作品,应该是李清照晚年时候的作品。所以,有时候我经常会想,大概就是在年轻的陆游娶了心爱的表妹唐婉的那个秋日下午,七十多岁的李清照流落江南,僻居浙东浙西的孀居的李清照,一个人在孤单的院中写下这样的《声声慢》。首先让我感慨的是,晚景凄凉的李清照用一首词去回望她漫长、丰富的人生,居然选择的是《声声慢》。


《声声慢》作为词牌,原为“胜胜慢”,“胜利”的“胜”,也读shēng,后来因蒋捷的那首《秋声》(《声声慢•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而改为“声音”的“声”——《声声慢》。但这个词牌的创作最早见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说到晁补之,我们提到过。十六岁的李清照随母亲入京,一入京便才名惊艳天下,尤其是晁补之对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推崇备至,甚至以比李清照大三十多岁的前辈诗人的身份与少女的李清照结为忘年交。事实上,晁补之和李清照一样,都是少年天才、过目不忘、饱读诗书。可是晁补之的命运也同样晚景凄凉,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北宋文人党争中备受打击,最终才五十多岁,这个被时人称为当代王摩诘的天才诗人,便抑郁而终。


晁补之对李清照而言亦师亦友,而李清照在自己人生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用晁补之最擅长、开辟的《声声慢》来回望人生,来书写晚年的心境,真是让人心生万千感慨!当然,李清照的《声声慢》从词律成就、意境上都远远超过晁补之。晁补之原创的《声声慢》(宋•晁补之《声声慢》:“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支。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是平韵体,也就是押平声韵,而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则是仄韵体,也就是险之又险的押的仄声韵。除非词律技巧臻于化境,这种险之又险的仄声韵很难写到通透婉转。所以一首《声声慢》可以见出易安居士的词律、技巧和创作艺术几近于道。


开篇便是无数人称颂的十四叠字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后两个“戚戚”,戚继光的戚,我们现在读作平声,其实它是入声词,像词中的这个“戚”,还有最难将息的“息”,晚来风急的“急”,包括最后的怎生得“黑”、了“得”其实都是入声字。现在因为“入派三声”﹝“入派三声”,即入声派进其他三声。古代的声调由平、上、去、入四声组成。古入声字读音的特点是“入声短促急收藏”。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 主要是从在《中原音韵》时代起,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古平,今已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归到平声里头,我们分不出来了。


对于首句,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评价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则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张端义此说一出,遂为定论,易安赋词真如公孙大娘舞剑。后来像元代的乔吉﹝乔吉(约1280~约1345) 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模仿作“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真是东施效颦,更是反衬了李易安的才高绝伦。


对于这一句的句意,大多数人认为是清晨起来的李清照四处找找看看,却只见冷冷清清,于是心生凄惨与悲戚。但是我想说的是,晨起的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呢?有人以为孤独中的李清照会闲不住地东找找西看看,借着下意识的举动去排解心中的愁苦,我以为不然,真正的愁苦无需借助动作上的释放。那么李清照说的“寻寻觅觅”到底是什么呢?她要寻觅的东西又是什么呢?那时的她流落江湖,孀居独处,身边早已没了心爱的爱人,甚至连亲人也无一个。想来想去,七十岁的李清照,身边能拥有的,也就是她无时无刻在流离失所中还要紧紧地带在身边的,也就只剩她和赵明诚的点滴心血——几幅最珍贵的金石字画了吧?


通过史料记载,我们也知道,李清照到晚年的时候,还曾经拿出两幅米芾的字来,去请米芾的儿子米友仁,也就是著名的“小米”——米芾被称为“大米”,米友仁被称为“小米”,都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李清照晚年拿出两幅米芾的字,让米友仁题跋,米友仁为之欣喜若狂,因为米芾总是随性所书,他的字留存很少。所以当时米友仁兴奋地说,这两幅字可值数百金,是米芾字中的精品。可见,李清照到晚年身边还是有一两册最重要的金石字画精品,而这些金石字画精品,大概就是李清照晚年最重要的精神寄托了。事实上,李清照之所以能在那个悲伤的乱世里隐忍苟活,全是为了这些字画、为了这些金石文物、为了赵明诚临终的心愿啊!乱世情缘,可易安居士在赵明诚死后为了这些字画、为了这些文物,整整在悲伤流离中坚持了二十七年。


我们前面说过,赵明诚虽然在文学创作上才能远不及李清照,但他却是有宋一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而金石学也就是中国古代考古学的前身。在赵明诚的影响下,李清照同样成长为一个伟大的金石学家。洪迈就曾经评论说:“赵明诚娶妻易安居士,平生与之同志。”我们现代汉语里经常称“同志”,在古代汉语里能曰“同志”,能说志同道合,它体现的是一种令人崇敬的、巨大的、共同的价值追求。经过多年的研究、探求与整理,李、赵二人在山东青州老家积攒了大量的金石文物与字画,而且赵明诚作《金石录》两千卷,对这些文物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科学的整理。


可是国家不幸,个人又岂能幸免 。当金兵南下,“靖康之乱”,赵明诚赶赴江南赴任,就把文物南迁的重任全都托付给了那个不过是弱女子的李清照。所以是李清照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历史上、中国文物史上第一次文物南迁的重任。所以我在很多文化节目里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物南迁,很多人首先想起来是抗日战争时故宫的文物南迁,可是第一次,第一次的文物南迁,是一个弱女子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来青州“归来堂”﹝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mín)城 (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 。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里数万件文物的南迁。


据说李赵二人收集的金石文物多达十几屋,李清照第一次把精品整理出来,第一次南渡要装的文物就装满了十五大车。但这远远还不到一半,她其实还有准备第二次文物的南运,可是才离开青州没多久,青州就陷于战火,剩下的文物则毁于一旦。


对于那些抢救出来南迁的文物,赵明诚和李清照都极其重视。他们住在安徽贵池的时候,赵明诚要进京赴任。李清照送他到江边,赵明诚已然上船,李清照却突然有很不好的预感,对着船上的明诚大声喊道,如果局势紧急怎么办?赵明诚站在船头远远地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礼乐之器和我们毕生的心血必须要抱着、要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千万别忘了那些最珍贵的心血呀!——“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出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这就是赵明诚对李清照的嘱托。


后来赵明诚在南京病危,李清照一日夜行三百里,赶来为明诚送终。据李清照记载说,赵明诚临终前,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汉•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译文:曹操《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引用的是曹操临终前安置他的嫔妃的典故。很多人把这一句话和以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译文: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的作品联系在一起,当做李赵二人感情分裂乃至淡漠的一个明证,就是赵明诚在临死的时候,并没有安排李清照的后事。


其实,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我们前面分析过,在赵明诚任莱州和淄州知州任上,对李清照有疏远,还纳了很多侍妾,李清照对此也确实心有怨言。可是我们说过,他们的婚姻有无子的悲痛,而且宋人纳妾也是常态,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夫妻的感情,反倒是我们在解释《夏日绝句》里曾经说,赵明诚的不负责任,临阵脱逃,让李清照产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感慨。其实这里的“分香卖履”,结合上下文,赵明诚没有“分香卖履”之意,也就是不只是没有安排李清照的后事,对其他的侍妾,也没有作出任何的安排。所以我个人觉得,李清照要说的是赵明诚到人生的终点,最后看重的并不是他身边的那些女子们,而是他毕生的金石研究的心血,而这些心血他无可交付,全部都托付给了人生的知己李清照。


接下来的二十七年,清照带着这些沉重的金石文物和赵明诚临终前沉重的嘱托,南逃北躲、流离失所。文物字画被人抢、被人偷、被人骗,甚至被张汝舟骗婚。同样是为了保护最后的心血和文物,李清照毅然告夫,与张汝舟双双身陷大狱之中。(原来张汝舟早前科举考试作弊过关,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李清照只有将他告倒治罪,才能脱离这婚姻的苦海,依照当时的法律,女人和丈夫官司,无论对错,都要坐两年牢,李清照宁愿坐两年牢,也是不会和这等人为伴的,结果是揭发了张汝舟,自己也坐牢,因李清照名声,再加上朝中友人的帮助,李坐了九天牢便释放了。)到了晚年,那些无数的珍贵的文物字画,李清照自己说:“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就是说,我身如飘蓬的易安居士,身边除了那些残零不成册卷的寥寥的几件书画精品,还有赵明诚毕生心血编就的《金石录》,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而对这些东西,首如飞蓬﹝“首如飞蓬”出自《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译文:“自从丈夫出征到东方,我不梳头,发乱如草。不是没有胭脂和香水,丈夫不在我为谁打扮为谁梳妆。” 诗句赋中带比,写女子思夫之苦,“首如飞蓬”可谓神来之笔,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空房寂寞,不事梳洗的无情无绪的样子。而后边语锋一转,两个反问“岂无膏沭,谁适为容?”表达了女子对丈夫专注而深挚的爱。从这两句诗中引伸而出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名句,便成为知恩必报,两情专注的形象写照,而为后世广泛引用。﹞的李清照却犹然爱惜,如护头目。李清照自己感慨说:“何愚也邪!”就是自问,清照啊清照,你这样是多么傻呀!你有…你有二十七年的辗转流离…流离失所,受尽…受尽世人的欺凌、侮辱、嘲笑以及命运的不堪,只为护住这最后的几张文物、书册、字画,你该是…该是多么傻呀!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最后宽慰自己说:“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那是宽慰自己说,有得到就终究有失去,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我这与文物共存亡的人生、悲惨的命运,又何足道呢?可是话虽如此,每天清晨,她看着仅剩的书册和赵明诚当年手书的《金石录》,却悲叹地说:“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意思是说,明诚啊,你当年在这些字画和这《金石录》上手书的题跋、字迹的样子,还如在目前,可你坟墓上的树木已成拱。我与你阴阳两隔,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孤独寂寞的样子?


所以“寻寻觅觅”,寻觅的是什么?又于何处寻觅呢?我想,经历了无数苦难的李清照,在晚年已经把那些最珍爱的她和丈夫赵明诚的心血贴身收藏,大概每日醒来,眼前所及,心中所想,大概就是手边所剩的最后的金石字画。她唯有从这些金石字画上可以寻觅到她五十年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初恋,寻觅到《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出自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译文: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的新婚燕尔,寻觅到“赌书消得泼茶香”(出自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用的是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的典故,“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译文: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寻觅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两情缱绻。可是寻觅的结果,却只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x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一般注本包括很多中小学教材都注读成“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还这个字是多音字,它的本音确实是读作还huán,肯定不能读作hái,hái是现代音、白话音。那么《说文解字》说:“还(huán)者,复也,还(huán)者,返也。”那么,“乍暖还(huán)寒”是刚暖又回到寒冷吗?我个人反复揣摩,觉得它还有一个读音,读xuán,原本通假,“扁鹊见蔡桓公而还走”,它通旋转的“旋”,后来又引申为“忽然”的意思。那么乍暖还(huán)寒,还是乍暖还(xuán)寒?我个人认为,这里头解读为“忽然”会比较好,那这样的话,就适合读成“乍暖还(x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


通过下阕我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秋天的场景。所以,乍暖还寒,按照秋天应该是乍寒还暖,所以这里的乍暖还寒应该说是秋天的早晨。这个“时候”也不是指的时令,虽然古文中“时候”大多指的是时令,但是也有指的就是那个时间状态的。所以“乍暖还寒时候”,是指这个秋天太阳刚出来却又寒意阵阵的早晨,所以说“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很多通行本都作“晚来风急”。词学宗师唐圭璋先生就说:“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确实应该如此,宋人有喝“扶头卯酒”的习惯,也就是在卯时就开始饮酒,而李清照犹喜饮酒,这是她一生保持的一个习惯。所以“三杯两盏淡酒”应该是喝的“扶头卯酒”。“怎敌他、晓来风急”也刚好和前面的“乍暖还寒时候”相匹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行大雁从庭院里的天空飞过,更是让人伤心不已,因为它们都是旧日的相识啊。李清照从北方护送文物南迁,辗转流离数十年,自赵明诚死后算起二十七年,辗转流离数十年,可大雁每年南飞之后,还能北归,而李易安这只孤雁呢,“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


下阕开篇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院中的菊花已经堆积满地了,已经憔悴不堪了。这让我们想起她的《醉花阴》里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时的黄花还在枝头,相思的人啊,还可以和黄花比瘦。如今满地堆积,憔悴不堪,岂止是眼前的黄花,不正是花与人的命运吗?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从早晨醒来,摩挲﹝摩挲,指用手轻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或用手抚摸或用手抚摩(动词)。也作“摩娑”、“摩莎”。《礼记•郊特牲》“汁献涚于盏酒” 汉郑玄注:“摩莎泲之,出其香汁。”﹞着《金石录》与明诚题过的字画,从寻寻觅觅到三杯两盏淡酒,到眼看大雁南飞,到再见黄花堆积,再到黄昏,再到夜晚,多么漫长的一天啊,有谁能陪一陪晚景如此凄凉的易安居士?其实又岂止这一天呢,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自从明诚逝后,曾经那样深情的李清照,就要独自面对这荒凉的人世间。


这时,秋雨又来了,这时“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时,当能说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我想一定如她在说“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时候的李清照一样,一定是热泪盈眶,一定是在泪眼模糊中又看到她心爱的爱人和当年曾经无比幸福的美丽时光。


李清照和孔夫子一样,都活到了七十三岁。孔夫子临终前,也有“泰山颓乎!梁木坏乎!哲人萎乎”的悲叹,也有临终歌泣;其实,李清照晚年“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叹和孔夫子临终歌泣本质是一样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生李易安,清辉照古今。李清照是用她曾经多么幸福的人生、后来多么沉痛的命运,为我们留下了那些千古传颂的不朽的精品。


李清照晚年过着孤独的孀居生活,她看到邻居家一个十岁的小女孩非常聪颖,便想把一生的才学传授给她,可那个十岁的小女孩却说“才藻非女子事”,便拒绝了她。这个姓孙的小女孩根本不知道,她的这个白发苍苍的邻居婆婆,曾经拥有过何等美丽壮阔丰富的人生,更不知道她欲传她的才学与才情,可以成就华夏文明史上文学与艺术的永恒。


悲夫,李易安!伟哉,李清照!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