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安慰死者家属的话-殡仪馆女火化师,25年为逝者返还钱物饰品800余次

安慰死者家属的话-殡仪馆女火化师,25年为逝者返还钱物饰品800余次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12 09:34:27
阅读:

刘锦秀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操作间。 记者肖僖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4日讯5月25日,青山钢花村居民周先生接过青山殡仪馆工作人员递来的金戒指,放在手中摩挲着,忍不住红了眼圈。他告诉记者,这枚金戒指是奶奶的遗物,“人虽然不在了,但有她常戴的戒指留在身边,是个念想。”


在青山殡仪馆,有一本特殊的登记本,上面记录着那些从逝者身上取下的遗物,被重新返还给亲属。


这本登记本最初是由火化师刘锦秀提出设立,工作25年来,她义务加班近600个工作日,为逝者返还钱物、香烟、金玉饰品、存折800余次。


作为青山殡仪馆的女火化师,刘锦秀在一个普通人都谈之色变的岗位上,用真诚守望着每个逝者的尊严,她返还的不仅是逝者的物品,还是家属最后的念想。今年5月,刘锦秀被评为湖北省先进工作者。


刘锦秀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操作间。记者肖僖 摄


我在这儿工作,是和妈妈并肩战斗


还没见到刘锦秀,已经听见她从走廊里传来的爽朗笑声。46岁的刘锦秀化着淡妆,扎着马尾,身形纤瘦。从火化车间下班后,她脱去满是汗水的工作服,换上淡蓝色的衬衣,工作了一上午的她看着颇有精神。她告诉记者,单位要求工作人员稍化淡妆,是给人以尊重。


刘锦秀其实“女承母业”,她的母亲严桃枝在青山殡仪馆工作了一辈子,是一名遗体整容师,上世纪80年代,曾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刘锦秀记得,小时候由于家里没人照看自己,她常常被母亲带来单位。那时候,年幼的她远远看着母亲为逝者更衣、化妆,最让她动容的是,母亲工作时的虔诚与用心,让她对殡葬工作觉得亲切。


1993年,21岁的刘锦秀在母亲的鼓励下,也来到殡仪馆内勤组工作,负责为逝者整理服装和仪容。近两年后,又转到火化车间工作。


7年前,刘锦秀的母亲因病去世。这些年,她始终坚持在殡葬一线,她告诉记者:“在这儿工作,就是和妈妈并肩战斗。”


刘锦秀为每一个逝者准备了一束白菊。 记者肖僖 摄


独立面对遗体,还是被吓得大哭


“你真的一点也没害怕过吗?”记者问。刘锦秀身体稍稍坐直,慢慢地说:“说不怕那是假话。”


刘锦秀回忆自己第一次独自面对遗体时的心情,“虽然那是童年见惯的场景,但拉开冰冷沉重的金属大门时,我还是放声大哭。之后的半个月,我吃饭时忍不住干呕,晚上也会被噩梦惊醒。”


刘锦秀为了战胜恐惧,反复回想姥姥去世时的场景,努力将面前的逝者想象成姥姥,满怀虔诚与尊敬地去为遗体登记、验对、消毒、整理,“一直给自己打气,这份工作是积德行善,不能随便就放弃!”又过了半个月,她独自面对遗体时,少了恐惧,多了几分坦然。


名表、现金一样不少,如实交还家属


“逝者的遗物是家属最后的念想,我们必须如实返还。”刘锦秀记得,有一次,她和母亲将逝者旧衣物倒在坑里烧毁,母亲用棍子拨动时突然发现“拨不动”,刘锦秀赶紧扑灭火,两人发现,逝者衣服口袋里有不少黄金饰品,刘锦秀将饰品小心翼翼地取出,用布包好,交给当班领导返还家属,令家属感动不已。


又一次,刘锦秀在一位女性逝者的腰间发现别着1000多元现金,还在逝者贴身口袋里发现存有上万元的存折,返还家属后,家属给殡仪馆写来感谢信。


每一笔遗物都会在登记本上登记。 记者肖僖 摄


按照殡仪馆的工作要求,为遗体整理服装和仪容前,工作人员需让家属确认逝者身上有无首饰、有无现金,随后签字。“但他们因为过度悲伤,往往不会细心检查遗体。”刘锦秀冒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不用专门的册子记录下所有归还的遗物?她的建议得到采纳,多年来,一叠特殊的档案簿记录下那些遗物:价值不菲的名表、一沓近万元的现金、30多万元的股权凭证……它们都完好无损地被交到家属手中。


看寻人启事成习惯,帮无名逝者“回家”


有一年夏天,殡仪馆从青山江边接来一具无名逝者的遗体,刘锦秀注意到,这名女逝者长发及腰,穿着白球鞋,面容清丽。


后来,刘锦秀在街道口等班车时,看到电线杆上一则寻人启事,“我当时一看,走失女子的身形颇与无名逝者相似,说不定是她。”接到刘锦秀的电话,家属赶来确认了逝者身份,虽然悲痛万分,但再三对刘锦秀表达了感谢。


从那之后,刘锦秀一直告诫自己,要做有心人。殡仪馆经常会有无名逝者,为了尽快帮他们寻找家属,她和同事们都养成了四处看寻人启事的习惯,走在路上无意识地就会靠近电线杆、告示板。“我们尽量帮他们找找,没准就找到家人了呢。”


青山殡仪馆负责人说,去年6月,通过别人转发的寻人启事照片,他们辗转为馆内一位无名逝者找到家属。


1小时默默陪伴,用心安抚逝者家属


火化车间,是与逝者诀别的最后一站,每天都有逝者家属目睹亲人离别,悲伤的情绪都会在这里爆发。


2015年,曾有一位年轻女孩不舍故去的母亲,在遗体前跪下不停磕头,额头渐渐渗出血痕。刘锦秀俯下身拍拍她,“如果你母亲看到,一定会心疼。只有你过得好,她才会放心呐。”女孩虽然还在哭泣,但慢慢站起身,朝刘锦秀点点头。


去年,一具两岁男孩的遗体即将火化,男孩的母亲抱着儿子的遗体痛哭,无论如何都不肯放手,原本预约的火化时间,被一拖再拖。刘锦秀安排同事,向排在后面的逝者家属解释,自己则一直默默站在旁边陪伴。最终,男孩的遗体被送入火化车间,已离预约时间过去近一个小时。


刘锦秀明白,要胜任火化师工作,仅怀有一颗悲悯之心远远不够,如何能更有效地安抚逝者家属?她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业余时间,她开始阅读心理学、语言技巧类书籍,希望能在家属沉浸于丧亲之痛时,自己用言语给予有效的疏导和抚慰。


徒弟王鑫跟着刘锦秀工作已有七年时间,提起师傅,他十分佩服,“感觉她一直在学习。”


亲友有忌讳,女儿却说"我为你骄傲"


在生活中,刘锦秀也有尴尬,“一些年长的亲友对这份工作还是会有看法。”参加工作后不久,自己的一位闺蜜结婚,原本请她去当伴娘,婚礼前好友家人得知刘锦秀的工作后,要求新娘立刻换人当伴娘。时间长了,性格大大咧咧的刘锦秀不再在乎别人的看法。但为了尽可能回避尴尬,刘锦秀几乎不会去亲友家拜年。如果有熟人结婚,她会送去祝福,但不会参加婚礼。


让刘锦秀欣慰的是,20多年来,身为普通工人的丈夫和已经读大学的女儿一直理解并支持她的工作,她曾试探着问过女儿,“你嫌弃妈妈吗?”女儿反倒鼓励母亲,“这份工作非常神圣,妈你别想太多,我为你骄傲。”


25年的殡葬工作,刘锦秀目睹太多泪水和悲伤,她告诉记者,多年工作的感触便是“生命无常,活着就要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戴良军 丁立军)


【编辑:叶凤】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