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鞍马的成语-汉桥话画:《秋郊饮马图》元代赵孟頫鞍马人物画代表作

鞍马的成语-汉桥话画:《秋郊饮马图》元代赵孟頫鞍马人物画代表作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13 07:13:41
阅读:





画家邱汉桥带你走进传世名画背后的故事


《秋郊饮马图》,元代,赵孟頫,绢本设色,纵26.4 厘米,横100 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笔法细劲,有两种面貌:一种是青绿巧整的画法,画意直追盛唐名家;另一种是白描墨笔的画法,属于李公麟的一脉。其中《秋郊饮马图》是他鞍马人物的代表作。


同时也是赵孟頫人物画的代表作。画面上描绘的是江南初秋时节,十匹骏马,它们体态神骏,极其生动活泼,或奔驰,或嘶咬,或低头饮水,或昂首观望,于变化中见统一,于工整中见情趣,是一幅形神兼备、妙趣横生的鞍马人物的传神之作。马匹颜色则有青、黄、黑、白、灰、棕、点花之别,五彩斑斓,于富丽中有雅韵。有一个马官,身穿红色长袍骑坐在马上,他体格健壮,神态自然,手里拿着马鞭,正回头看着身后嬉戏的两匹马。背景为青绿着色山水,几株秋树,苍劲古朴,一树枫叶,流丹欲滴,着笔无多,秋意盎然。近处有一石块,皴法较细,着以石青;坡岸极其简括,石绿平涂,十分淡雅。整个画面树木清秀,河水平缓无波,马的造型生动,表现了自然景致的优美。


画家构图时空出绢底以表示湖水,淡墨轻扫以表示远岸,繁简得宜,意境辽远。这种画法正是董其昌所说:“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宋人之雄去其犷。”说明赵孟頫学习古人而能扬长弃短,自辟蹊径,体现他的“复古”精神。






赵孟頫对自己画鞍马颇为得意,他的朋友郭祜之称赞说:“世人但解比龙眠,那知已出曹(霸)、韩(干)上。”赵孟頫不客气地回答说:“曹、韩固是过许,使龙眠无恙,当与之并驱耳。”可见他是很自负的。自文人画兴起后,人物鞍马日趋衰落,赵孟頫能力挽颓势,取得突出成绩,是十分可贵的。可惜后继少人,以至他的人物鞍马画远不及山水画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画趣拾珍


元代绘画特有的时代风貌和突出成就,是一代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赵孟頫起了重要的启导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罕有的天才,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着极深的造诣,是元代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重视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赵孟頫提倡“古意”,提倡托古改制,主张推陈出新,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反对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赵孟頫才华横溢,文采风流,元朝四大画家都是他的弟子,可以说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他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赵孟頫是宋太祖之子秦王德芳后裔,因此他的一生是备受争议的,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其父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元贞元年(1295年),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被召回京城。可是宫廷内部矛盾重重,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子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1299年),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此职不需离开江南,儒雅而闲适,适合赵孟頫的旨趣。延祜三年(1316年),元仁宗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


元朝一统天下,认为汉人不好统治,忽必烈一度想杀光江南五大姓,后来有人劝说才作罢,于是想找江南有影响力的人来京城做官,这才请赵孟頫等人。忽必烈自己虽然对汉文化不是非常精通,但是他认识到需要用汉文化作为统治的工具,所以从他的太子开始都奉命向名儒学书。忽必烈三次请赵孟頫出山,赵孟頫在第三回决定出仕,虽然出仕第二年他就悔恨出山。






赵孟頫在元朝为官时,保护了很多汉人,用计让忽必烈杀死蒙元大将,以保护汉人免遭涂炭劫掠。同时,善于经济,降低税负,为百姓生活谋求福利也作出极大贡献。从历史记录来看,赵孟頫的政治才能其实是非常出色的,忽必烈是相当欣赏的,但赵并没有借机攀爬,反而是抓住机会申请外补,远离大都。忽必烈去世后,他多次请辞,归于田园生活,仰陶渊明寓情于山水之中,所书“归去来兮词”,洒脱飘逸,隐士风范跃动飘逸,其落款:大寒以火炙研为写此文。其中,“寒”字多写了一横,确属孟俯刻意为之,以表达天之寒意,当年辞官之时也是找北方天气太冷的借口回到老家,颐养天年。


赵孟頫始终生活在郁闷之中,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他在艺术方面的创造。赵孟頫于书法最神异的地方不是天资,而是努力,临遍六朝法书,六朝之前有李斯,六朝之后褚河南李北海乃至宋四家,可以说他都得了精髓,最着力者还是二王。后世有人批评赵孟頫的字媚俗,而和他同一时期的书法家鲜于枢则说:笔力柔媚,备极楷则。后之览者,岂知下笔神速如风雨耶。无论小楷大楷篆隶行草,他无一不精,且都是顶尖水平。赵孟頫大概是唯一有记载能日书万字的书法家,所以当时作品流传极广,朝鲜和日本这个时期也被他的书法深深地影响。明代有朝鲜人曾说:先生平生手记遍满四海,其流传东国,我所得见者不下数百本,墨迹如新。他为宋汉代文化的保留、传承、复兴起了极大重要作用。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书法反而是一派纯正典雅的魏晋古风,整个元代的书法都是以魏晋为宗,这正是赵孟頫扭转宋以来书法时弊努力的成果,有元一代,中国书法重新回归了高峰,这几乎就是赵孟頫一个人的功劳。


明朝一代对赵孟頫的推崇是很高的,世人评价他是直追魏晋风度。到了清朝人们开始贬低赵孟頫,明末清初思想家、书法家傅山在前期很是看不起赵孟頫投靠元朝,认为他卖祖求荣,但就算是傅山在贬损赵孟頫一辈子后到底还是自叹不如。同样是国破家亡,同样是统治者意欲借用汉文化统治天下,傅山所作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其实远小于赵孟頫。






试看赵孟頫的《罪出》诗:“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谁令坠尘网,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鸣谁复顾,毛羽日催槁。向非亲友赠,蔬食常不饱。病妻抱弱子,远去万里道。骨肉生别离,丘垄缺拜扫。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恸哭悲风来,如何诉穹昊!”此诗为赵孟頫发出的感慨,江山可以更替,人可能洁身避世一辈子,就算此辈可躲,难道世世辈辈都能不相往来吗?他自己也在感叹误入尘网为笼中鸟,鸟儿被丝网缠绕,动弹不得又飞不了,活得痛苦又纠结,这是无奈的选择。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处在宋蒙变革乱世,担负社稷之责,文化流传之大任,委屈抗争于蒙元,庇护宋之百姓,知死尽节易,忍辱行道难。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


名家小传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开始学书,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存世绘画名作有《鹊华秋色图卷》、《人马图》、《水村图》、《秋郊饮马图》等。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