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兄弟造句-躬身寻古事,浓笔写东原—我与颜建国的兄弟情(文/刘德民)

兄弟造句-躬身寻古事,浓笔写东原—我与颜建国的兄弟情(文/刘德民)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4 00:15:53
阅读:

颜建国,东平县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文化学者


我与建国兄结识已经30多年了,那时我俩都在东平四中(现接山镇中学)上高中。也许是兴趣相同、性格投缘的原因,我们两人在你来我往中成为了兄弟般的好朋友。那时的他,就对文学,尤其古典文学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每有一本好书,不吃饭也要看完,并立即推荐给我,激动地告诉我这本书好在了哪里。我俩晚饭后经常到学校前的小山包上散步聊天,他从不谈一些世俗的事,给我谈论最多的是关于文学方面的话题,时不时地表达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那时候,我还发现他似乎对东平的地方史也了解甚多,有种异乎寻常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不止一次地带着我到一些荒郊野外、河沿堤坝寻访古碑,也多次造访遗迹犹存的中套村的崔家大院。那时的我只对当代文学感兴趣,在这方面往往退避三舍、自叹弗如,对这个老兄只有羡慕与敬佩。


后来他依自己的爱好考入泰安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先在接山中学、实验中学任教师,后调入了教育局工作。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我俩平时交往少了些。有一次,我到实验中学附近的一个书店想买本书看,一本《春风有约》的书进入到我的视线内。我拿过书来,看到封面上的署名是“颜建国”,当时并没多想。老板娘对我说:“买一本吧!这是咱教育局的人写的,写得可好了哩!”我一听是东平的颜建国写的,又是我的好弟兄,毫不迟疑地买了一本,回家后立即通读了一遍。第二天,我就给他打电话,抱怨他都出书了,也不告诉我这个老伙计一声。他当即表示了歉意,并把他以前出版的《家乡的石板坡》《家事》两本书送给我阅读。


原来这几年,他一直没有放松对文学的爱好。他笔耕不辍,连续出版了上面所述的三本散文集。这些作品中,他描绘了家乡的景、家乡的人、家乡的事,乡情、亲情与友情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淡淡的乡愁,文笔细腻、流畅,文风或平实,或奔放,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学修养、扎实的文字功夫。以后,他又陆续出版了文艺评论方面的《艺与义》《看画说画》两本书,遣词造句挥洒自如,笔法越发老辣。我从这两本书中,获得了不少在绘画欣赏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建国兄是我县出版个人专集最多的作家,先后获得山东青年作家奖、泰安文学精品工程奖、东岳文艺奖。


2009年,建国兄代表东平参与《泰安区域文化通览-东平卷》的编撰工作,负责唐、宋、元有关部分。在此期间,他隐藏于心底已久的对于东平古代文化的热爱,被再次激活。他下大力气阅读了大量关于东平的史料,东平的古代文化,尤其东平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宋、元两代的轮廓在他脑子里清晰起来,由此一个宏大的目标在其心中确立,这就是系统地进行东平宋元文化的研究,并写出来告知世人。


学术研究是一个苦旅,路途之上没有鲜花相伴,没有掌声喝彩,全靠着自己强烈的爱好与沉甸甸的责任感在孤寂中苦行。写文史文章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虚构,不能夸张,每个人、每件事,必须来源清楚,于史可寻。开弓没有回头箭,建国兄踏上这条苦旅后,孤身独行,没有后悔过,也没有丝毫的退缩。别人休息时,他在苦读,别人闲谈时,他在敲打文字。地方文化名人大多没有入正史的传记,有的只不过存在于别人文章中的只言片语中,有的甚至在不被人关注的文章中偶尔提到,便销声匿迹。但只要与东平有哪怕一丝的关系,他就绝不放过。元朝时期,东平在严实父子近50年的治理下,文化异常繁荣,涌现了了大批的文人名士。但由于他们事奉于异族,在后来正统读书人的眼里,心存不屑,留下的可供参考的材料很少。但为了厘清 “东平府学”的历史脉络,挖掘出被历史遗忘的耆宿名儒,他放大眼睛抓住一切雪泥鸿爪,发现一道道草蛇灰线,找准好切入点后,然后顺藤摸瓜,逐步拉长研究的链条。这项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就好比在黑夜里将豆大的灯火拨亮,将沉于东平湖底的珍珠捞起后再用线串联起来,需要有足够的恒心与耐心。他除了从《宋史》、《元史》中发掘有用的史料外,还自费购买了许多市面上不常见的私人文集,搜集了不少散佚于民间的线装书以及手写体的毛边书。有时还到远离东平的大学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向老专家、老教授请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建国兄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丰硕的成果。几年以来,他共撰写了总计200万字的研究资料及专著。与儿子颜亓新合写的《文宗意脉》是一部论述 “郓学”体系对中国画的影响的专论集,刚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20万字的《苏轼与东平文士考》,以北宋文坛巨擘苏轼为中心,通过他与东平文士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了东平古代文化的繁荣景象,“郓学”内涵的广阔、浩瀚。这部书立意独特,构思巧妙,采用散文式笔法,文风朴实,平易近人,不佶屈聱牙,无学究之气,如春风扑面,让读者读得进,看得懂。该书获得了2018年泰安市社科类研究成果三等奖。另外,20万字的研究北宋文艺理论家、东平人董逌所著的画论《广川画跋》的专著,列入了“齐鲁文学艺术经典和名家典籍研究出版项目”计划,即将付梓出版,20多万字的研究与东平府学相关联的“宋元学案”的长篇大作,也已经完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建国兄并不是书房里的书呆子,他为了寻求第一手资料,骑着自行车走遍了东平的角角落落,多次在烈日炎炎的暑假里挤公交车到外地调查取证。我曾几次有事找他,因其在外地只好作罢。为了让东平的文化名人从书籍中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感知东平古代文化的魅力,他联系我县多位文化名人,在梯门镇东瓦庄村为北宋教育家孙复的墓冢立碑一块,在元代文豪元好问游历东平期间与众诗人吟诗唱和的灵泉寺,树起了“灵泉雅集”的纪念石,为这处尚待开发的钟灵敏秀之地,增添了文化气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建国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不舍本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到培养下一代的工作中去。他先后参与主持了《可爱的东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两套共十七册的教材编写。为了让书本走出课堂,他多次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活动,其参与主编的各学段的《东平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南》三册近日出版发行。他为了把对东平历史文化研究的心得传授给学生,与他们一起到东平的名胜古迹进行实地体验活动,现场讲解、回答问题,并指导高中阶段的学生撰写有关东平古代名人的研究论文,有九篇在《北方文学》、《萌芽》上刊登,使东平古代文化研究的薪火永传,后继有人。


功崇惟志,业广推勤。建国兄痴心不改,奋力前行,用浓笔重彩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东平古代文化的恢弘画卷,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东平古代文化名人列阵般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其用力甚焉,功亦大也!他说,“郓学,我的爱,东平府学,我的情。今后,我还为你增砖加瓦”。爱是动力,情是牵挂,增砖加瓦需要付出更大的辛劳。


愿建国兄在今后的日子里登上新的高峰,取得新的成绩。


(本文原载于《今日东平》作者,刘德民,泰安东平人,作家,学者)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