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兄弟名字-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名字中竟包含着父亲的如此深情?

兄弟名字-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名字中竟包含着父亲的如此深情?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4 20:25:36
阅读:

我们生活在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里,传统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光辉灿烂的思想、深邃玄奥的智慧。这些文化积淀、思想蕴涵、人生智慧,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联密切,不像想象的那么幽渺、那么遥远,可以说每日每时都在和它们打交道。它们都长期而深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姓名与称谓”问题,基本上也属于这种范畴。


可能有的朋友心里嘀咕:姓名有什么好讲的?称谓,不就是称呼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哪个不会叫?实际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即使说十分复杂,也不为过。这里只讲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不要说一般人,就连有的大学教师、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曾在这方面闹出过笑话———称别人的父亲为“家父”者有之,称自己为“足下”的也有之。所以,稍稍破费一点时间,弄懂弄通这个看似浅近、实则学问很深的课题,还是颇有必要的。


“家父”到底是指谁的父亲?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准确、恰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文化教养,也体现出尊重对方的诚意,以及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但由于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背景不同,语言、风习各异,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彼此间的称谓用语也存在着明显差别。如果称呼错了,闹出笑话,自己尴尬,还是细微末节,引起对方反感,招致误会,那就影响大了。


说到这里,我想插一段真实的笑话。一位教师同客人见面,觉得直接问候“你的父亲身体可好”不太文雅,便拽了一句文:“家父近来可好?”客人闹愣了,只好说:“对不起,令尊我还没有见过。”无独有偶,偏偏中央电视台 《艺术人生》节目一位著名主持人,重蹈覆辙,同样误将对方的父亲称为“家父”。这已经是够难堪的了,可是,所在的节目组却硬着头皮,偏要“将不是当理说”,辩称他们的主持人是“为了更好地与观众沟通”,说什么:“从语言的角度来讲,‘令尊’是在不太熟悉的时候用的,而为了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进行沟通,用‘家父’也可以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过去,有人家中来客,嫌自家的房间太小,欲借邻居家的用一下。写信说:“家室太小,欲借令堂一用。”结果被邻家扇了一个大嘴巴。不知道挨打者的同事,又将为他做怎样的辩护?


刚才已经说了,尊称别人的父亲,叫令尊、令严;母亲叫令堂、令慈;兄弟叫令兄、令弟;子女叫令郎、令媛。尊称人家的兄弟,叫贤昆仲;夫妻则称贤伉俪;尊称别人妻子叫贤内助,尊称年龄稍大于自己的朋友的妻子为嫂夫人。旧时著名童蒙读物《幼学琼林》里专有一部分,讲各种称呼。里面有这样的话“称人妻为尊夫人,称人妾为如夫人”;称呼叔父叫诸父,称呼侄儿叫犹子。


对于不同年龄,还有一些特殊的说法:


婴儿出生三日———汤饼之期;不满周岁———襁褓;两三岁———孩提;幼年泛称总角、束发;十岁以下———黄口;


女孩:


十二岁———金钗之年;


十三岁———豆蔻年华;


十五岁———及笄之年;


十六岁———碧玉年华;


二十四岁———花信年华;


等待出嫁———待字闺中。


男性:


十五岁———志学之年;


二十岁,称为弱冠;


三十岁———而立之年;


四十岁———不惑之年;


五十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


六十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七十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仕之年;


八十至九十岁———耄耋之年;


一百岁,称为寿登期颐。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一百零八岁,称为茶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名字中的意愿与期望


在母系氏族社会,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由一个老祖母传下来,标明血缘与婚姻状况;“姓”字从“女”从“生”,表明同姓者都是一个女性祖先的子孙;“氏”则是“姓”的衍生的分支。进入阶级社会,“氏”起着“别贵贱、判亲疏”的作用,如黄帝称轩辕氏、帝尧称陶唐氏。姓氏往往是家族的标识。最早的姓出于母系,后来为父系所取代,子从父姓。


孩子出生后,一般先有乳名(亦称小字)。如三国时的后主刘禅,小名阿斗。再比如张学良,乳名叫“小六子”,这个名字大有来历。原来,他一出生,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命硬,不好养活,还克母亲。解救的办法是,把孩子许给寺庙做“寄名和尚”。这样,她母亲就选了个日子,送他到庙里焚香礼拜。老和尚用戒尺做一姿势,表示要责打他,他就跑出庙去。按照事先约定,孩子听到第一个呼唤叫什么名字,他就借用来作为自己的小名。那一天,出了庙门,就听有人喊“小六子”,这样,“小六子”就成了张学良的小名。 老将军自嘲说:“当时如果有人喊‘王八蛋’,我就叫‘王八蛋’了!”


起名,一般都体现长辈的意愿与期望。宋代文学家苏洵写过一篇《名二子说》,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意是:


构成一辆车子,包括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 名之为“轼”,是害怕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知掩饰形迹。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车辙上辗过,而论及车的功绩时,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假如车覆马毙,而祸患也不会殃及到辙。所以说,辙是善处于祸福之间的。辙啊! 虽然没有名分,却可以免除灾祸,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这里体现了父亲为两个儿子起名的意图,亦即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名字的来历。


当时,兄长十一岁,弟弟八岁。


概括地说,姓名有四个特点。


第一,传承性。揭示了一种血缘关系、家族关系,反映浓厚的宗族观念。


第二,寄寓性,体现一种意愿色彩。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正道、 有作为,在为子女取名时,往往寄寓美好的期望。


第三,时代性。人之取名,往往因时而变,与社会背景、环境、形势及时 代精神风貌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的“建国”“国庆”“超英”。


第四,装饰性。在平常的社会交往中,高雅、深邃的名字,往往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有些名字妙如诗、美如画、清如水、醇如酒,令人难以忘怀。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东西,经过精美的包装,就会收到不同寻常的效果。


《国粹:人文传承书》


作 者:王充闾 [著]


南有余秋雨,北有王充闾


《文化苦旅》读者不容错过的又一巨作!


- 版权信息 -


编辑:李同


观点资料来自


《国粹:人文传承书》


因原文篇幅过长,摘录时有删减,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兄弟名字-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名字中竟包含着父亲的如此深情?

    我们生活在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里,传统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光辉灿烂的思想、深邃玄奥的智慧。这些文化积淀、思想蕴涵、人生智慧,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联密切,不像想象的那么幽渺、那么遥远,可以说每日每时都在和它们打交道。-兄弟名字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