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形容字写得好的词语-最好的德行,就藏在这四个字里

形容字写得好的词语-最好的德行,就藏在这四个字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13 03:20:35
阅读:

中华“八德”之本:孝悌忠信


◆ ◆ ◆


文 |石禄生


01

元人张可久有诗云:“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诗人慨叹了历史长河中的时光飞逝,万物变迁;尤其是千年儒家圣人孔子墓地的杂草丛生,春秋战国留下的吴国宫殿也荒芜了,楚国的故庙只剩乌鸦,更是令诗人伤感。







是的,时间几乎可以湮灭一切,唯有文化永恒。中华数千年儒家文化的兴衰传承,令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慨叹。



宋人秦观亦有诗云:“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笔者三十年收藏,涉略的历史藏品不计其数,有时候不禁感慨:正是这些历史老物件,让我们读出了历史,见证了历史文化的荣光。这些古物,是一座座中华历史文化的宝藏。


作为一名收藏者,我个人的收藏,按大类概分,大致包括铜器、金银器、玉器、瓷器、字画、漆器、木器等。


其中,品藏天下牌匾馆,是以木器藏品为主的陈列展示馆,现有匾额、楹联、屏风、古家具、家训家规字板、木雕等古代木质器件数量较多。







品藏天下牌匾馆


我个人十分看重木器收藏。原因很简单:古代木器艺术品,承载的中华历史文化比重最大,譬如匾额、楹联、家训家规字板、屏风等,都是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日在整理研究木器藏品时,发现一套宋元时期的旧字板深得我心,其主体是四块刻字屏板,另有几块图案精美的木雕屏板为配饰。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该套旧字板历经千百年的岁月侵蚀,质料陈旧,品相灰白,图文刻痕斑驳,但旧迹有力,不失美感。经板面清洁处理后,刻字板上的文字轻松可辨,四块屏板全文如下: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 之为道百行先,天经地义人之本,怀抱提携劬万分,教养婚配艰辛臻。
  • 之为道名分严,孔怀同胞一气生,兄友弟恭携手行,重节迭奏雁行翩。
  • 之为道范无穷,食毛践土恩最隆,致身事君当始终,上恩利民下省躬。
  • 之为道言有寔,人而无信不可立,人言为信明诚伪,一言九鼎不能易。


将每块刻字屏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这套字板的主题是:孝悌忠信。“弟”者,古代的“悌”字写法,敬爱长兄之意。


很显然,这是一套家训家规传统文化字板,用于居家展示,显示主人家良好的家风思想。


该套“孝悌忠信”字板全文大意,大抵分述如下: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第一屏大意:孝道是百行中的首要(百行孝为先),就像天道常理一样,是为人根本。每个人小时候,父母的怀抱、牵扶,是多么的勤苦;成长道路上离不开父母的教与养,子女成年之后父母还要操心他们的婚配问题,此等艰辛不言而喻。


文中“劬”字,意为操劳、勤苦,出自《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第二屏大意:悌道者,尊兄爱弟,也是为人的本分,兄弟的同胞之情犹如同呼吸。长兄爱护弟弟、胞弟尊敬兄长,携手共命运,就像同奏音律,此起彼伏;又像大雁结伴飞行,次序分明。


文中“孔怀”一词,指代兄弟,出自《诗经·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第三屏大意:忠心为道,榜样无穷。为人在世,吃住都受恩于君王,这种恩情是最隆重的。所以,入仕为君主效力,要一心一意有始有终;天子之恩有利于民,老百姓也要反躬自省,鞠躬尽瘁为君主效力。


文中“食毛践土”是古成语,“毛”指地面生长的谷物,泛指食物;“践”是踩踏之意。意指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所以该成语用来表达感恩君主之情。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封建后世流行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由此演变而来。


文中“致身”一词,原意为献身,后引为出仕之意。出自《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由此也可见,孝忠信的儒家思想,源出于孔子。


必须要说明,第三屏有关“忠心”的叙述,把恩德的焦点集中在古代君王身上,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是彻底的封建奴性思想,不足为取。但抛开这点不论,为人要感恩忠心,还是值得汲取的。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第四屏大意:诚信之道的根本,在于言论诚实而有信,为人没有信用就无法立于世,一个人的言论就是他的信用凭证,他为人诚实还是虚伪,都表现在其中了。因此,为人要一言九鼎,毫不动摇,不可改变。


有关“诚信”这一则语录,字面上很好理解,“寔”是“实”的古代变体字,意为诚实。文中“人而无信不可立”,是流传了千百年的中华经典思想,它的出处是《论语》中孔子说过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02

在古代社会,孝悌忠信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基础,如果说“孝悌”强调的是在家庭内部的价值准则,那么“忠信”讲究的是在面对外部社会时,为人处世该有的价值规范。





因此,“孝悌忠信”思想,对于家庭子女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教化功能。它之所以会成为大凡书香人家的家训家规文化标配,道理即在于此。


在中华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八德”之说,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在“八德”思想中,孝悌忠信无疑是排在第一梯队的价值基础。






那么,在儒家文化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孝悌忠信是如何演变成价值核心的?我们试论述之。


我们知道,儒家文化学说的第一创始人首推孔子无疑,而孔子的世界观无不是围绕一个“仁”字而发散开来的,因为与人为善,是孔子最根本的道德核心。


如果用一个个单字来形容孔子的基础儒家思想,可以概括为: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共计十个方面。






前面我们说过,孔子的思想道德出发点是“仁”。因此围绕“仁”的思想,孔子的弟子们自主发展了老师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高徒颜回,有一次跟孔子的另外两位学生子路、子贡讨论:什么是完美的个人愿景?期间颜回表述了自己的心理愿景:




希望遇见一个贤明的君主,在社会开明的前提下,他能够有效地教化世人变成“仁义”的人,如做父亲的深明大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子女的孝顺,做兄长的友爱,做弟弟的恭敬;这样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和平而礼仪天下的完美国度。


不得不说,这是孔子的学生首次将孔子的“仁”之思想,分解成包含孝悌思想的多个为人准则,且具体而不抽象。


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学生有子,进一步阐述了类似的思想,他在《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的大意是说:为人孝悌者,少有忤逆犯上的,更不会作乱。所以说,君子的仁义根本,在于孝悌,孝悌就是“仁”的根本。


显而易见,有子继颜回之后,也将孝悌作为“仁”的根本,从而在儒家基础思想中,大大突出了孝悌的威力。


当然了,有子的不足,就是将“仁”的最终判定标准,局限于不跟君王作对(犯上)上,这是狭隘的封建奴性认知。



03

再到后来,孔子的后世继承人孟子,有意识无意识地,进一步将儒家思想核心的“仁”字,分解成了孝悌忠信四个方面。《孟子·梁惠王》记载了孟子和魏国梁惠王的对话(大意):






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很强大,但现在到了我手上,接连被齐国、秦国、楚国打败,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大王应该实施仁政,天下以仁为先,年轻人就会变得孝顺、兄友弟恭、忠心、守信,这样就能打败秦楚之国了。因为秦国、楚国等,常年好战,影响百姓生息,老百姓不能赡养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子离散。这样的国家,一打一个准儿。”


正是通过这次对话,孟子说出了举世名言:仁者无敌。而最耐人寻味的是,孟子所说的“仁”,分解成四个具体的方面,恰恰就是孝悌忠信。从此,“孝悌忠信”,正式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脱颖而出。


到了南宋年间,理学大儒朱熹进一步系统性地整理发展了儒家思想,由此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八德”价值链。


值得注意的是,他完全继承了孟子等人的思想,把孝悌忠信置于儒家文化的首要位置。





朱熹


不得不说,从春秋战国到宋代,“孝悌忠信”思想逐步演变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这种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是十分强大的。宋以后,“孝悌忠信”基本上就定型了,成为儒家文化的标志性价值理念。


明代文人周楫著有杂文集《西湖二集》,他在作品中写过这么一句话:“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这句话如实地反映了在中华大地上,千百年来国人以“孝悌忠信”为人生基本信条的事实;在某种意义上,也为“孝悌忠信”思想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做了盖棺定论的结论。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