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形容正直的成语-《论语》里,“正直”的含义原来是儿子替父亲隐瞒罪行!

形容正直的成语-《论语》里,“正直”的含义原来是儿子替父亲隐瞒罪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0 05:06:54
阅读:


来源:| 喜马拉雅FM复旦傅杰教授的精品课《复旦名师傅杰的<论语>课》


编辑:周杭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孝的论述,在后人看来,大体都比较正常,但这也不是说,孔子所论的孝是后来的人都接受的。其中有两条是比较有争议的。


《论语》中,子女服丧都要遵守哪些规矩?


一条见于《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引来了很多不同的解释与评说,先说解释,“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的两个其字,有人以为指的是父亲,意思是无论父亲健在还是离世,做儿子的都要揣摩他的心意,就是所谓的志,效法他的行为,就是所谓的行。





但大部分人以为,这里的两个其字是指儿子说的,意思是父亲健在的时候看儿子的志向,父亲离世了之后看儿子的行动。看什么呢,看他的志向与行为能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里的头两个“三年”和最后一个“道”,又有不同的解释。


古代父母死了,子女要服丧三年,这是孔子所提倡的。所以有人以为这里的三年,指的就是服丧期,是实实在在的三年。但也有人认为这个三,就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三一样,是表示多的意思,三年就是多年。





评说的争议在于有人提出,三年如果是虚指多年,那就长的不好说了。如果是确指三年,那也有一千天的时间,也相当长了。如果父亲定下的规矩、实施的做法,被证明是不好的、不正确的,难道也要盲目遵循,而不加更改吗?这我们从常识出发来简单想想,都是不应该的。


有人说,孔子在这里强调的重点是孝,一个人在守孝期间不轻易改变父亲的成规,这是表示父亲在他心里虽死犹生,仍然有着崇高的地位,是情深情真的体现,而不是提倡大家都要不问是非的死守父亲定下的成规,这应该是有道理的。


孔子眼中的正直原来是这样的


《论语》里孔子涉及孝道的言论,引起后世更大争议的则是《子路》篇里记载的:“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的叶按照以前的习惯读shè,现在统一标注读yè。叶公是楚国叶县的长官,他在《论语》里出现过不止一次,有时跟孔子聊天,有时跟孔子的学生聊天。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叶公跟孔子说,我们那里有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出来揭发。孔子说,我们这里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体现在这当中了。





按照道理,父亲偷了别人的羊,这显然是一桩罪行。在物产不像今天这样丰富的古代,这已经是一桩可以让父亲掉脑袋的重罪了。他的儿子站出来,证实这个事实,也就是揭发这个事实。用今天的观点看,这既是政治正确的,也是合乎法制观念的,所以叶公把这个事例当作正直的典范。叶公也许期待孔子的赞同,或相信孔子一定赞同。不料孔子竟说,我们这里正直的人不是这样,我们是把父子之间相互隐瞒他们的错误乃至罪行当作正直的。





这个问题引起了后世巨大的争议。有人把学者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汇集起来,出了一本很厚的书。有人则专门就这个问题,结合中国的孝道观乃至伦理观,写成了专门的书。





对此,作家王蒙曾说:“很多国家的法律里都将包庇、伪证入罪,1949年后更是强调宣传过各种大义灭亲的事例,对于人情与主观感受的强调增加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但也妨碍着社会走向法制。孔子的说法在当时可能已经是最好的了,他在争权夺利的厮杀中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心性,自己的良知良能,自己的人情味。


但是随着社会而不是家庭的迅猛发展强大,他的学说需要从心本位、家本位、事主本位向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的方向倾斜与调整补充,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段话既比较好的阐释了孔子的用意,也符合现在的法制观念与我们的政治观念。


——end——



关于主播:


复旦大学傅杰教授,糅合2000多年中国传统文化,提炼数百种《论语》研究著作的精华,为你解读《论语》和中国文化。不灌心灵鸡汤,不传道德训诫,更不故弄玄虚、标新立异。无论是修身还是教子,从政还是为学,愿你从《论语》中获得传统智慧的启发,在2018年重新出发。


关于喜马拉雅:


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7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