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形容语言的词语-平易近人 70个词感受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形容语言的词语-平易近人 70个词感受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04 12:17:14
阅读:

制图/姜宣凭


新书《平易近人》出版,解析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维


将“高大上”施政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


语言的力量,不逊于千军万马。在当今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理念,妇孺皆知。“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习式语言”已经成为全民能诵的经典语录。


“习式语言”究竟有哪些特色?习近平语言有哪些风格?习近平的语言具有哪四种力量?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从哪里来?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书《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中,就通过70个理念关键词,解析总书记讲话如何做到亲切平实又启发思考的“奥秘”。


昨日在北京举行的座谈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说,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他的特有的风格,将“高大上”施政理念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


《平易近人》主编陈锡喜教授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总书记用老百姓懂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治国理政思维,没有‘不着边际’或‘悬在空中’,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


语言这东西,有种神奇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


——选自《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出版说明”


3种风格 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大智慧


“当习近平刚提出‘中国梦’时,人们把它翻译成‘China Dream’;但现在人们把它翻译成‘Chinese Dream’,说明我们开始突出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甚至注意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梦’的价值。”


“中国梦”是《平易近人》全书的开篇词条,在解读中引用习近平的话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是习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一个用语,现在已经成为网络上的高频词汇之一。


《平易近人》一书主编陈锡喜教授介绍说,《平易近人》以此时间节点,辑录了自中共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富有特色的引文引言,共70个词条,对其语源、语义、理论价值以及社会反响等,进行简明扼要的阐释。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的语言风格,受到普通老百姓的“点赞”。诸如“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句子更是传诵不断,妇孺皆知。


陈锡喜说,在《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书中,这些生动深刻的“习大大语录”,被分别收入“开篇”、“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诗文引用篇”4个部分。


其中开篇1条,形象比喻25条,俗文俚语20条,诗文引用24条。


书中这70条“关键词”成为解读习式语言风格的一把钥匙。


70词条 把握总书记治国理政总体思路


那么为何选择这70个词条,标准是什么?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提问时,陈锡喜说,在编纂过程中,阅读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5月期间,习总书记所有的讲话,在这些言论中选择能够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和个人风格的语言,是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


对于书中的体例四部的划分以及书名的确定,编纂者介绍说是经过多次讨论后逐渐形成完善和确定的。


此后国家相关部委在审读批复后,又对该书词条的选择、体例的完善、编写的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意见。


据悉该书出版不到两个月,已经再版四次,实际销售近20万册。


陈锡喜说,获得好评首先因为书名取得好。因为它巧妙地将总书记的名字嵌入在其中。其次,编排较得当。开篇是“中国梦”,本身是一个比喻,而主体部分的三篇,分别是形象比喻篇、俗文俚语篇和诗文引用篇,基本能涵盖习近平语言风格的全貌;而每篇引文的排列,又按中宣部所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框架,使读者在读完全书后,不仅能读懂习近平每一引文的意思,而且能从中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


4 种力量


首先体现在习总书记“直面问题和困难的勇气”上


陈锡喜说,《平易近人》受追捧,根本的原因在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魄力和语言风格的魅力相结合产生的对读者的吸引力。


据了解,这本书最初副题是“习近平的语言风格”在经过几次讨论后改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对此,图书的编纂团队成员解释说:“我们不是具体研究语言的,用力量更能表达这本书的意图。”


陈锡喜说:“习近平的讲话,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语来抓住广大干部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体现了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语言力量。”


体现4种力量: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陈锡喜说,这一力量首先体现在习近平直面问题和困难的勇气上;其次,“这一力量还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中。”此外,陈锡喜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录后发现,这一力量还体现在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上。


“习近平对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的阐述,使干部群众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有了底气。”陈锡喜说。对于“习式语言”所展现的力量,陈锡喜认为,还体现在习近平宽阔的世界视野上。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陈锡喜说,习近平大量使用“积土为石,积水为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等诗文,来表达他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定力”。


记者统计发现,在诗文引用部分,其中很大部分是出现在有关外事的活动上。


陈锡喜认为,在对外交流中,习近平自觉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责任,通过这些古典诗文来表达他治国理政的理念。


记者统计发现,在24条诗文引用词条中,引用老子和庄子文句最多,达到4条。


在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到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语出老子《道德经》,这句话里根在1982年的国情咨文也曾引用。


书中解读说,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老子》是目前世界上除《圣经》外,翻译最多流传最广的经典著作。许多外国领导人都喜欢老子的名句。


“习近平善于运用让世界听得懂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陈锡喜说。专家解析


语言的力量从哪里来?


习近平的语言,富有穿透力的力量从哪里来?


教育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语用所研究员李行健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高超使用语言的艺术,不是天生的,必需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才能获得。“总书记的语言体现了他学习语言下过苦功。”


李行健认为,习近平首先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习近平上山下乡当知青,有长期与农民生活的经历,有参军入伍,到地方当基层干部等丰富经历,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熟悉群众的语言,所以他能用大白话,群众理解的话来表达他的治国理念等深刻思想。


“其次是学习我们母语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李行健说,习总书记讲话中,形象的比喻,拉家常式的互动交流,铿锵简洁的句式,有声有色的排比手法等,都体现了他熟练地掌握了祖国语言的各种不同表达方式,如用打老虎拍苍蝇比喻反腐,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形容抓工作的狠劲等。


“习总书记的语言与时俱进也表现突出,他不断吸收大众语言中的新鲜词语。”李行健说,“他在新年贺词中使用‘点赞’‘蛮拼的’表达对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的感激之情就是很好的说明。”众说全书


“习式语言”再造官方话语体系


昨日在北京举行的《平易近人》的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人士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是对官方话语体系刷新和再造,他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拉家常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语言魅力,许多语录一经传播就变成热词。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文风上作出了表率和垂范。新年前夕,又发表了2015年新年贺词,像老百姓唠家常一样,表达了对全国人民和世界的祝福。


教育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语用所研究员李行健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好文风是好党风的体现。


李行健以近来哈尔滨大火后,当地公安局发布的585字通报为例说,这篇通报被大家认为是不良文风的新典型,全篇充满空话、废话。


实际上,对于语言的作用,习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有一段表述,他在教育不会说话的干部时说:说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和力量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


“他这是告诉我们,说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李行建说,“文风问题也是党风、政风的大问题,纠正文风也是扫除各种歪风邪气的重要举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启动英文版的翻译工作,同时已经着手开始编辑《平易近人》第二辑,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份之后的新观点、新表述,如“点赞”“蛮拼的”等,继续辑录。


70个关键词你知道哪些?


(摘录)


开篇


中国梦——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共同期盼


形象比喻篇


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要勇于冲破观念障碍和利益藩篱


蹄疾而步稳——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思维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拧紧“总开关”——理想信念的核心问题


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形成培育、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做“蛋糕”与分“蛋糕”——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死水一潭与暗流汹涌——切实保障社会发展的活力与有序


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与经济的相互支撑与转化


“压舱石”与“助推器”——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防止出现“意大利面碗”现象——亚太地区要构建更紧密伙伴关系


“钙”与“软骨病”——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危害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抓作风建设要有狠劲和韧劲


打“老虎”,拍“苍蝇”——坚决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


“接地气”与“充充电”——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


俗文俚语篇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锲而不舍地继续推进改革


开弓没有回头箭——坚定不移地实现改革目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舌尖上的安全——全力以赴保障食品安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提高基层服务和管理能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与互信


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决不能让群众为难


作秀——对待群众决不能虚情假意


人心就是力量——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


诗文引用篇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对中国经验的自信和自觉(《出师表 后汉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写照(《大学》)


治大国如烹小鲜——了解国情,科学施政(《道德经》)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国梦(《易经》)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中非携手共圆“梦”(《荀子》)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让友谊之海载起中墨合作之舟(《庄子逍遥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夯实中国与东盟友谊的社会土壤(《道德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各种文明在相互影响中融合共进(林则徐 原出《庄子》《尚书》)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亚太伙伴有共同的发展空间(唐诗《送朴山人归新罗》)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清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荀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管子》)



我要爆料(有奖爆料:20元--1000元)

网络爆料台 随时随地,极速爆料

虚假新闻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28-86969039


电话爆料:028-96111


邮箱爆料:130069110@qq.com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