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形容植物的成语-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植物

形容植物的成语-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植物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4 07:25:09
阅读:

古人很喜欢借物写情,以物传情,比如今天要说的植物,在古代文学中出现的比率真的太高了,特别是《诗经》《楚辞》《汉赋》等等,通过这些叫得出或者叫不出的植物,它们表达自己的情感,述说自己的经历,甚至成为典故,在后代中口口相传。下面就说几个:


兔丝、燕麦


菟丝不是织布丝,燕麦不是食用麦,语出《魏书·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菟丝为植物体柔软纤细的藤蔓状寄生植物;燕麦指的是一年生的野燕麦,果实极少,一般不收成其果实,仅采收植物体当作牲畜饲料。古人认为菟丝有“丝”之名而不能当成织物使用,野燕麦有“麦”之名而不能收成当谷物食用,因此用“兔丝燕麦”表示有名无实。


萱草


萱草又称“谖草”、“忘忧草”,《本草纲目》谓“疗愁”、“丹棘”,名称虽异,但均认为此草可以“利心志”,令人“好欢乐”及忘忧。晋代崔豹《古今注》说:“欲忘人之忧,则赠之以丹棘。”丹棘即萱草。《诗经》《卫风·伯兮》说:“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唐韦应物《对萱草》诗:“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本是忘忧物,今夕重生忧。”宋王十朋也有诗:“有客看萱草,终身悔远游。向人空自绿,无复解忘忧。”故有成语萱草忘忧,形容有寄托以排遣忧愁。


艾草


艾草从古至今都是良药,古书记载:“艾叶味苦……主炙百病……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是针灸必备药材。为了治病,古人很讲究采收艾草的季节和时间,而有“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或连茎割取,曝干”,且“经陈久方可用”,所以会有三年畜艾或三年之艾的成语,意为事先储备;语出《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艾草越干越好,三年之艾(即久干之艾)非一时可求,而七年之痼疾必须用久干之艾针灸,方可见效。


黄荆


黄荆古称为“荆”,酸枣古称为“棘”,成语披荆斩棘就是指这两种植物,它们均属于干燥气候的树种,常生长在土壤不肥沃的石砾地和废弃地。因此,荆棘丛生就是道路上困难很多,阻碍很大之意;荆天棘地意为到处是艰险处境,令人行动不得;所以古人常用披荆斩棘,比喻前进的道路上清除障碍、艰苦奋斗的情形。


甘棠


甘棠即棠梨,又称杜梨、杜棠。西周时代的召伯到南国传布文王德政,曾经在甘棠树下休息,后人怀念他的恩德,想尽办法保护这棵甘棠树,此即《诗经·召南·甘棠》所说的:“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悦)。”后世以“甘棠”比喻卸职后的地方长官,用甘棠遗爱或甘棠之爱来形容人民对卸职地方长官的怀念,有时也用在对卸职地方长官的颂词。


南橘、北枳


古人认为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成为橘,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橘和枳的叶子形态类似,但果实味道不同,因为生长地方不同之故,即《周礼·考工记》所说:“橘逾淮而为枳……此地气然也。”


樗树


又称“臭椿”,与香椿外形相似,但樗木皮粗、木材肌理稀松色白,叶有恶臭;香椿皮细、木材肌理坚实而稍有赤色,叶甘香,为重要的香料植物。樗树木材无用,如《庄子·逍遥游》所说:“其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干不通直、小枝弯曲,木材又容易腐朽,长在路边,木匠也不屑一顾,用途只能如《诗经》所云:采荼薪樗,拿来当柴烧。


芒草


草菅人命源自《汉书·贾谊传》:“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芒草花序呈圆锥状,小花极多,结实后呈黄褐色,果极小,能随风飘散。由于其适应环境范围大,生长不择土性,在开阔地、石缝及耕地到处繁生,成为农民嫌恶的杂草,时时欲除之而后快,因此用“草菅人命”形容把人命看得像野草一样,任意杀害。


薏苡


薏苡又名回回米、草珠,叶形如黍,开红白色花,农历五六月间结实,果实灰白色至青白色。《群芳谱》记载:薏苡“处处有之,交趾者子最大,出真定者佳”,而薏苡“舂米为饭,甘美”,但也造成历史上的奇冤巨案。根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名将马援任职交趾时,喜欢当地薏苡滋味,返国时载满一车的薏苡子返乡,却被误认所载者为珠宝,诬陷他搜刮民脂民膏,而株连妻室儿女;并衍生出成语薏苡兴谤,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榆树


榆树是重要的用材树种,用于建筑和制作农具、车辆、家具,《尔雅翼》所云:“秦汉故塞,其地皆榆。榆,北方之木也。”两汉时曾是汉天子的“社木”,《汉书·郊祀志》云:“高祖祷丰枌榆社。”文中提到的枌、榆均为白榆,此句意思是汉高祖以白榆为社神,祈祷物产丰收。《本草经·木部上品》也说:“榆皮味甘平……久服轻身,不饥。”无论是叶或果,食之“酣卧不欲觉”,有安眠作用,如成语豆重榆瞑(豆类吃多了会增加体重,榆叶榆果吃多了能使人睡眠不醒),原指饮食不宜有害身体,后来用于比喻物各有性、本性难改;语出晋·嵇康《养生论》:“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沅芷澧兰


《楚辞》中的沅芷澧兰或澧兰沅芷,用以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出自《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王逸注:“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以兴湘夫人美好亦异于众人。”


除了上面的,文学中还以“采薇”、“食薇”比喻隐士的生活,也指人恪守清高节操。(汉代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上,不领周朝俸禄(义不食周粟),采集野豌豆而食,以表示对商朝的忠贞。)用拔葵去织,意指官吏不与百姓争利。(拔葵去织出自《汉书·董仲舒传》:鲁国宰相公仪子勤政爱民,休了在家织布的妻子,拔去庭院里种的冬葵,因为当时人民以织布、种葵为生,他不愿与民争利。)以榆皮屑煮粥,比喻荒年或穷厄时的困苦生活。(屑榆为粥语出宋代欧阳修等《新唐书·阳城传》:“岁饥,屏迹不过邻里,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意即饥荒的岁月,阳城藏迹在家不出门,以榆皮屑煮粥,仍旧讲学不倦。)


以松柏形容一个人的品格,《论语·子罕》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以杞柳比喻人性本无善恶之分,语出《孟子·告子》:“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以桑木破瓮比喻贫寒人家,典出《庄子·让王》:“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


以桑榆暮景比喻人已到了垂暮之年,语出汉代刘安《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古人真的活得丰富多姿,一种普通的植物,一个或悲或喜的典故,经过文人的诗句,寄意不同的情感,他们也同诗歌和文学一样流传千古。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