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中医名言-中医先辈给大家的一些寄语

中医名言-中医先辈给大家的一些寄语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2-09 01:16:41
阅读:
最新资讯《中医名言-中医先辈给大家的一些寄语》主要内容是今天的这篇文章,是中医前辈中医情怀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后学者的激励与启迪!中医之路,有你,有我,相伴前行,爱上它,就无怨无悔!-中医名言,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人,难忘的事,难忘的情结……中医人,一生与中医为伴,乐此不疲。这份情结来自哪里?今天的这篇文章,是中医前辈中医情怀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后学者的激励与启迪!中医之路,有你,有我,相伴前行,爱上它,就无怨无悔!


何 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医从家学、校学、临诊等一步一步提高、熟练,其过程是由少而多,逐渐积累起来的。


我沿着伟大祖先历来教导的传统的优良治学方法,深感受益甚深……具体做法是先以几部重要中医典籍为根本,基础打扎实。次及历代各家诸说,特别是金、元学派,宋则以当时国家编集的《局方》等为主。明清以来的时病学说均需探索其实质要领,摸索其规律。借鉴前人特别是清代中叶至现代医人之医籍(医案)作平时参考。在以上学习步骤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作亲自接触病人的工作。学医,不但要读书多,更要临诊多。古今良医都是学习深、临诊多,渐次达到技术精良。正所谓:“古今良医老愈精。”


刘 渡 舟


自学必须讲求方法,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必要时得有人指点一二。自学也需要条件,主要的是有时间保证,要争分夺秒,爱惜光阴,要有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书。自学也有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


朱 良 春


我走进医林这么多年,去日苦多,来日愁少,惟一的心愿是珍惜余阴,以有限的生命做更多地工作。“得失塞翁马,胸怀孺子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努力进修,老当益壮”,为我国的中医中药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我认为学习的成功,不仅在于智慧,还在于毅力。数十年来我除了完成本身的工作任务之外,无论是盛夏寒冬,都起早带晚地阅读各种医学著作,既学习前人的经验,也接受今人的创获。平时还尽可能地挤出时间,搜集资料,分类储存,以利于吸取前人和今人的宝贵经验,指导自己的实践,并为著书立说、撰写论文准备了条件。


邓 铁 涛


通过学习、跟师、临证,我深深体会到中医这个伟大宝库有三大构成部分:一是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二是在中医尤其是老中医脑海里的宝贵学识与丰富经验;三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秘方验方。


我较早从事中医教育工作……长时间的教学,迫使自己不断学习,在理论上日渐有些收获,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能提出一些自己还成熟的见解,并得到同道的认可。理论上有所收益,对于自己来说只是得到一半,更重要的另一半是实践。指导不了实践的理论、实证明不了的理论,是空头理论,或只是设想而已。


多年的中医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中医学的发展必须在理论研究整理的同时,不断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疗水平,如果只有理论,而不能用中医药的办法去解决病人的痛苦,中医学便有日渐消亡的危险。


路 志 正


我深感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而医者责任重大,临证不可不慎。诊病时务要审证求因,以究其本;论治时注意燮理阴阳,以平为期。而治病之道,贵在因势利导,以疏通气血、调理阴阳为要;用药之旨,要在切合病机、制方务求稳妥,用药宜轻灵活泼。古人云:“药贵精,精则专;忌庞杂,杂则无功。”治病不在药多量大,确为经验之谈。当然,对于急症重症,则又非大剂、峻剂不能取效。若能悉心临证,灵活变通,则可精益于精。


颜 德 馨


我的学习方式,是以自学为主。凡在临诊时遇到疑难问题,我常从书本上寻求解答。青年时,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七十二种》《本草备要》《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等书。此外,我还阅读各家学说,尤喜名家医案医话,因为这类书通常是前人临床经验总结,带有鲜明的学术个性,读时每叹其独具慧眼和真知灼见,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我一直强调,中医是实践医学,“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要把经典著作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在临床中运用、修正,才能奏效。


我不反对使用CT等现代化设备,但关键在于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丧失了生命。


我们需要一大批献身中医的人。只有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先做好原汁原味的继承,中医才不致消亡,才能发展。中医教学应该适当增加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时间,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并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同时,大力发展传统中医“师带徒”传承模式,趁现在我们这批老中医还在,能带出一批信中医、用中医的青年中医人才。


——END——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悦读中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菖蒲


⊙运营编号:GYZX0002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