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杼的成语-笨、莽、轴,最初可都是好词

杼的成语-笨、莽、轴,最初可都是好词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1 20:37:27
阅读:

中文博大精深,言简意赅,一个字,往往有很多种意思。


就拿最早的字书《尔雅》来说,这其中专有两章是《释草》、《释木》,是对草木之名的通释。比如“檄”是指树木“无枝”,“荼”是指“苦菜”,其中颇有一些,后来不单单指草木,还用来形容人,还变成了骂人话,举三个例子来说吧。




如今,没有人喜欢被骂“笨”,因为这意味着放学后留在教室抄课文一百遍。但最早,“笨”这个字和人类关系不大。《尔雅·释草》有云:“竹其表曰笢(mǐn),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这是说“笨”这个字,最早指竹子表皮剥开后露出的白色里层,也就是竹子“杀青”后留下的纤维部分,这层“笨”,是造纸的原料之一。



有时,笨也被用来指代竹子,比如《金楼子·说蕃》中提到:“司马承身居藩屏,躬处俭约,乘苇笨车,家无别室。”《通典·礼二十六·辇舆》也提到:“梁制,小舆似轺车,金装漆画,施八横。元正大会,乘出上殿。西堂举哀亦乘之。行则从后。又制步舆,方四尺,上施隐膝,人舆上殿。天子至下贱,通得乘之。复制副辇,加笨,步本反。如犊车,通幰朱络,谓之蓬辇。”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笨,都是指代竹子编织的车篷。那么问题来了,“笨”既然“出生”如此只好,怎么就变成骂人话了呢?


这事儿要怪晋朝人和唐朝人,目前最早的骂人笨的例子,都出在这两朝文献中。据《晋书·羊曼传》附《羊聃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因能吃而被称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因“大肥”而被称为“笨伯”,散骑郎张嶷因狡妄而被称为“猾伯”,羊聃则因凶暴而被称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即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不知道是联想到了风中转圜不畅的粗竹,还是复杂笨重的竹制车篷。



东晋葛洪在他的“吐槽小百科”《抱朴子》中,就直接拿“笨”来吐槽了。有门人向葛洪请教,天下间恶人可以分为几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有一条就是“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


在葛洪眼里,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可以称作“笨”。这句话倒是直接点名了为何“笨”这种竹子,和“白痴”这种人产生了联系,那就是将人比作竹子制作的手杖,竹子中空而多节,每节都不长,恰好可以比作见识浅薄又错误百出的人类,“笨”的意思就这么被葛洪毁了。



一提起“莽”字,脑海里总立刻跳出李逵的形象,横冲直闯,意气用事,做事不过脑子。形容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可以用莽撞、鲁莽、莽夫……等一系列一听就没脑子的词语。而最初,“莽”可是绝对的好字眼。



“莽”,最早指的就是草,《尔雅·释草》中就是这么解释的:“莽,草也。”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是指一种短节竹, “莽,数节。”郝懿行《尔雅义疏》也说了:“莽竹节短,盖如今马鞭竹。”《左传·哀公元年》中也有“暴骨如莽”之语,形容战场上死去的战士遗骸像杂草一样。《吕氏春秋·精通》中有“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淮南子》中也有“食莽饮水,枕块而死。”宋玉《九辩》中的“莽洋洋而无极兮,忽翱翔之焉薄”就更典型了,就是草原。


以上例子说明,至少直到汉朝,莽的意思很简单,要么指草,要么指草原。这个词,怎么就和粗鲁、容易激动、做事不计后果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了呢。



最早的联系,大约就在那些隐士吧。《孟子·万章下》里的“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城市化率低的先秦,隐士们居于山野,渴了喝溪水,累了,回原野中的茅草屋躺着,大家都这么干,就形成了整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而隐士们,外表大约都不怎么好,孔子遇到的楚国隐士接舆是个疯子加狂人,庄子描写的隐士“渔夫”披头散发、衣冠不整,《说苑》中齐桓公遇到的老者就干脆披着一身草。而且身为隐士,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不论什么原因,总归是“伏匿”之人,不论是“礼乐灭息,圣人隐伏。”“贤良退处而隐逃。” 还是 “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串。”总归是不为世俗理解了,加上狂士居多,用莽来指代草莽中人,而且意思负面的语义转换,就这么完成了。



到唐宋时期,“莽”已经和草原没什么关系了。宋朝诗人王禹偁曾经做了一首诗,诗名叫《观邻家园中种黍示嘉佑》,其中有:“播种甚莽卤,苗稼安能起”,意思是播种这么冒失,庄稼又怎么能顺利成长呢?说明一个人没什么事的话,还是不要爱上野马,梦想草原的好。



《尔雅》中并没有收入轴,但轴多少还跟植物有些关系,毕竟是拿木头做的。轴最初可没有别的意思,拿来形容人,是好词。《诗经·考槃》有云:“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硕人之轴”的“轴”,有两种解释,笺曰:“轴,病也。”而《通释》曰:“轴通作逐,当为强壮貌。”结合全诗的意境和轴的词义,《通释》可能更为准确,毕竟前两句中的“宽”和“薖”都是好意。



当然这本身可能就是引申义。《释名·释车》中对“轴”的解释是:“轴,抽也,入毂中可抽出也。”《说文解字》则曰:“轴:持轮也。从车由声。”《方言》中说:“輑谓之轴。”都跟车有关,说明轴最早,就是指车轴。车轴是一根粗大的木头,引申为强壮貌似乎也无不妥。


而那轴来比有用之人,例子可就很多了。《吕氏春秋》中说:“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注曰:轮舆辕轴,各自有材,故曰数官然后成也。”是说人尽其才的道理。《世说新语·雅量》中说:“符坚游魂近境,谢太傅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跟现在说栋梁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最爱用轴来作比的,还是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或曰:‘方术繁多,诚难精备,除置金丹,其馀可修,何者为善?’抱朴子曰:‘若未得其至要之大者,则其小者不可不广知也。盖藉衆术之共成长生也。大而谕之,犹世主之治国焉,文武礼律,无一不可也。小而谕之,犹工匠之为车焉,辕罔轴辖,莫或应亏也。’”说明每个环节都有用处,不能顾此失彼。


《抱朴子·外篇·嘉遁》中又说:“夫渐渍之久,则胶漆解坚;浸润之至,则骨肉乖析;尘羽之积,则渖舟折轴。”这是说调理内息的道理。《抱朴子·外篇·疾谬》中说:“积微致著,累浅成深,鸿羽所以渖龙舟,群轻所以折劲轴,寸飈所以燔百寻之室,蠹蝎所以仆连抱之木也。”也是一样。



看起来,轴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好,就是一根强壮的木头。但我们不能忘记,有一种困境,叫做杼轴困。这个词来自《吴书·贺邵传》:“百姓罹杼轴之困,黎民罢无已之求,老幼饥寒,家户菜色。”。晋刘弘的《请诏东海王等罢兵表》也说:“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


《说文》解释杼为“机之持纬者”,是早期织机上用来编纬线的装置,作用类似于梭,轴是车上转动的部分,两者都是活动部件,前者又可以代指经济生产,后者又可以代指军事行动,所以“杼轴之困”就是财物耗空,陷入困境,进退不得。



这个词,大约又是对《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的化用,郑玄的批注是:“言其政偏,失砥矢之道也。谭无他货,维丝麻尔,今尽杼柚不作也。”总之就是动弹不得了。


杼柚本来是用来移动的,如今动弹不得了,像不像一个人因为转不过弯来将自己逼入困境?如今说一个人一根筋、脑子转不过弯来,用一个“轴”字,还是很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