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昼的成语-夜宿关林,昼游龙门

昼的成语-夜宿关林,昼游龙门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11 10:29:50
阅读:


1952年和1953年,我曾先后两次住宿关林庙。第一次是跟随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第二次是来此参加中招考试。现在我就说说那次春游关林、龙门的情况吧。


1952年,学校利用三天的春假,组织全校师生到关林和龙门进行春游。放假头天一大早,我们全校师生身背铺盖、手提干粮袋从学校出发,一路高歌徒步南行,在白马寺村西邻的枣园村附近涉水渡过洛河。中午在李楼小学打尖后,下午继续南行,傍晚来到关林庙。


当时的关林庙可能是洛阳县第二中学的校园,记不太清楚了。


学校安排我们班的同学在大殿内打地铺宿营。我把铺盖卷和干粮袋放在地铺的席子上以后,先在大殿内转了一圈。只见大殿正中的神坛上,关公正襟危坐,神坛下关平、周仓、王甫、廖化四将威风凛凛侍立左右。——而我的地铺就在关平背后的屋地上!


大殿的门窗上都是精雕细刻的关公故事木雕画。


大殿前是前后敞开的拜殿,拜殿西侧的支架中竖立一柄丈八长的大刀,那就是关公当年使用过的“青龙偃月刀”,据说有上百斤重。有的同学想试着拿出来,谁知用两只手握住刀柄,别说拿出来了,连晃一下都晃不动!


拜殿前檐正中悬挂一横匾,上书“威扬六合”四个大字,据说是慈禧太后手书。近日再游关林,发现该匾挂在仪门楼内,仪门外挂有关林二字的横匾,刚好把它给挡住了,不易被人看到。六合,乃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泛指天下。拜殿前的月台下有一甬道直通仪门,甬道两侧的石栏柱头上都雕有石狮,这些石狮形态各异,生动活泼,十分有趣,有同学仔细数去,共有104只。


甬道南端的仪门楼东西两侧各有配房数间,当时都是教室。次年的中招考试,我就是在西边那个教室里参加考试的。现在那里成了卖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商店。


仪门前不远处是关林庙大门,大门外的广场南侧有一个戏楼。据说每逢关林庙会,举行祭关大典,戏楼上都要上演有关关公的故事戏。广场上还有四乡八村来的民间社火比赛,如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以及锣鼓大赛等等。广场上来自各地的观众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大殿后边是二殿,殿门上方悬挂着“光昭日月”的横匾,据说是清代光绪皇帝手书。殿内正中塑有关公的戎装塑像,关平和周仓侍立两侧。该殿后门外有两棵奇异的古柏树,东边的那棵柏树,树身旋转如龙升天,裸露的树根枝枝丫丫,很像龙爪,被称为“龙柏”,也称“旋生柏”。现在这颗柏树的树根已被土埋住,上面的说明牌只称其为“旋生柏”,“龙柏”已不再提起。


二殿后是三殿。三殿中间是过厅,过厅东侧是关公的寝殿,寝殿北侧有一个顶子床,关公头枕绣枕,身盖锦被,头东脚西身卧帏床。据说,关公卧室门槛下曾有一机械装置,有人进去,一脚迈进门槛踏上去,关公立马就会坐起来相迎。过厅西侧是关公的书房,关公面南而坐聚精会神地在阅读《春秋》。该殿外东侧小门旁的一间小房内当时还住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士。


不久前,我再次独游关林,进入该殿,发现殿内过厅两侧的隔墙没有了,关公的卧像被移至靠东墙的高台上去了,观《春秋》的坐像也被移至靠西墙的高台上了。


三殿后便是关冢,当时我和许多同学都曾登上高高的冢头四下眺望,伊洛平原、无限风光尽在眼底。


大庙东西两侧,从仪门到二殿各有一排厢房,这两排厢房当时都是教室和学生宿舍,或教师的办公室兼卧室。现为石刻艺术馆,里边放置的都是洛阳地区出土的各种墓葬碑刻和石雕艺术品。


东厢房的南端是钟楼,西厢房的南端是鼓楼。次年暑假的中招考试,我们洛阳地区700余名报考空军航校的考生,曾集中关林备考,在此吃住半月有余。我被分配住在鼓楼旁边那个教室,住了几天,我嫌那里住的人多,教室里太热,便和其他两位同学私自拿了席子,住进了鼓楼。当时鼓楼里并没有鼓,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就是一座空空的木板小阁楼。我们把席子铺到楼板上,白天坐在上面玩耍或复习功课,晚上就躺在楼板上睡觉。


还是说第一次夜宿关林的事吧!我们全校师生在庙内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我们便列队向龙门进发。龙门离关林很近,没走多久就到了。


来到龙门北口,我们先排成单行队,依次爬上龙门残桥西北方一个半山坳,参观龙门煤矿在那里开挖的一口矿井。这个矿井的位置应该就是后来的龙门石窟研究所所在地,现在那里是什么单位就不清楚了。


实际上,这个矿井当时并没有出煤,井上井下都没有看到有矿工干活,附近也没有看到有挖出来的煤。我们绕着井口转了一圈,扒着井口上的三角架,往井下看了看,黑咕隆咚的,什么也没有看到,我们就下山了。


下山后,队伍就解散了,大家自由活动。当时的龙门山就是洛阳城郊的一处荒山野岭,无人管理,当然也没有人卖票收钱啦!


我和几位同学首先来到已被炸毁的龙门桥下。据说,这座水泥桥是1932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准备迁都洛阳时修的,蒋经国还把它命名为“中正桥”,1944年为了阻止日军侵占洛阳,又把它炸毁了。桥炸了,也没有阻止住日军占领洛阳。炸后只剩下四个圆柱形的水泥桥墩顶着一截桥面,孤零零的立在伊河西岸附近的河水中,现在已全无踪影。


站在桥下的河水里向东山望去,香山寺就在半山坡。


逛完香山寺,走进寺后的“蒋宋别墅”。历史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就是在这里度过他的50大寿的。此时这座别墅已是破败不堪,楼上楼下空空如也。


吸引我们眼球的倒是那些色彩斑斓的水磨石地板,我们这些乡下孩子那里见过这么好看的“石头”,出于好奇,有的同学就捡了几块被人砸下来的“五彩石”,装在自己的书包里,说要带回家去让家里人看看。于是,我也捡了几块带回家去,让家里的人看,都说很好看,没见过。


从香山寺下来,山脚下从南到北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泉水坑,泉水清澈见底,泉眼里汩汩地冒着水泡。大点的泉水坑小鱼小虾在水里游来游去,还有小螃蟹小蛤蟆在水里爬……


涉水过河来到西山下,青石条铺就的道路平平展展。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龙门煤矿的存在,这条路上经常有拉煤的大车经过,把路面弄得黑乎乎的。河面上稍有微风吹来,路面上便煤尘飞扬,很煞风景。


踏着青石板路自北向南走去,禹王池内温温的泉水哗哗的向外流淌,流过石板路面,汇入伊河。


万佛洞那些仅有寸高的小石佛密密麻麻,排列整齐,个个栩栩如生,看似“万佛一面”,实有“佛佛不同”之感。


南行来到一处山崖下,此处有一个稍斜的竖直“通天洞”。此洞自然形成,直通山顶,天光斜现。据说曾有真龙从洞中飞出,故称“龙门”。我曾跟随两位同学进入洞内,向上爬去。爬了一会,往上一看,犹如坐井观天。忽然想到“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成语,我害怕爬上去下不来,便没再往上爬。那两位同学爬没爬上去,爬上去后,怎么下来的,我就不知道了。


此洞两侧的崖壁上,北边刻有“郭公路”,南边刻有“方公路”六个大字,都是斗大的楷体字。据说这些字是清代满族人郭朝鼎和洛阳县知县方有光所刻。“通天洞”之名是我杜撰,有资料介绍说,每遇大雨天,就有雨水“澌流澌流”的从洞中流出,有人即以雨水流动的声音称其为“澌流溪”。经年累月,传来传去,“澌流”二字又被同音字“石牛”二字代替,成了“石牛溪”。


此洞现仍在,但洞口已被封闭,洞外有围栏,洞口也无说明牌,游客都是匆匆而过,无人知道这里曾有一个“通天洞”。


一路南行来到著名的奉先寺,这是一个露天开凿的大石窟。该石窟宏伟壮观,犹如一座没有屋顶的寺庙大殿。据说古时曾在石窟顶上建有木结构的屋檐,中间五间,两侧各有两间。因此,又称“奉先寺”为“九间房”。年深日久,木结构的屋檐早已荡然无存。现在游客们在佛像头部周围看到的那些方形孔洞,就是当年用来安装木制屋檐的支架的。


刚一登完奉先寺那高高的青石台阶,来到平台上,一抬头就看到有个同学正站在高高的卢舍那大佛的头顶上 ,在向下面招手。我们不禁惊讶,他是怎么上去的?胆子可真大呀!


后来听他说,是从石窟南侧那崎岖不平、荆棘丛生的一个斜坡爬上去的,先爬到大力士的头顶上,从大力士头顶后边的洞口钻进山洞,穿过山洞,再从卢舍那大佛头顶后边的洞口出来,登上卢舍那的头顶。是不是这样呢?无从考究。


我刚把视线从卢舍那的头顶收回,一转眼又看到几个同学在抱石窟北侧那个金刚大力士的脚脖子,便走了过去。几位同学轮流去抱,没有一人能抱住的。我也跃跃欲试的走上去一试,当然也没有抱住。现在,已不让游人随意去抱佛脚了,但仍能看出,千百年来,那个大力士的脚脖子已被游人抱的明光铮亮。


有人说,谁能抱住大佛的脚,谁就有福。有位同学说,看来咱们都是无福之人了!又有同学戏谑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抱不住呀!哈哈!”


现在龙门石窟的所有洞窟和奉先寺的石佛都围上了围栏。奉先寺大佛头顶后的洞口也都已被封闭,南侧的斜坡也被封堵上了。


我们在龙门石窟风景区自由自在地游玩了一天,晚上又回到关林庙住宿。第三天一大早便背上行李离开关林,直奔洛阳城。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