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句 > 赞美竹子的诗句-透过马王堆看中国汉代的“竹子文明”,古人为何如此“看重”竹子

赞美竹子的诗句-透过马王堆看中国汉代的“竹子文明”,古人为何如此“看重”竹子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8-21 02:13:15
阅读:
最新资讯《赞美竹子的诗句-透过马王堆看中国汉代的“竹子文明”,古人为何如此“看重”竹子》主要内容是-赞美竹子的诗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目前为止中国发现最为完整的汉朝墓碑群当属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从汉墓的各类文书和物品中记载着这是来源于西汉初车大侯利仓家族的墓葬群。在外行看来这是一堆平平无奇的古墓,而在考古学领域,这个发现堪称我国迄今为止最为标志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马王堆的墓葬物品中,我们得以还原一个伟大的古代文明的原貌,而这个古代文明是由竹子连接起来的。不少考古学家在研究马王堆的古代文物中发现,竹子是所有陪葬品中数量和种类最为众多的物品,从中发现的竹子可不是简单的竹子,而是具有具备了工艺和收藏价值的竹子种类。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此话其实一点也不假。


一、竹子在汉朝时期的生活用处

1、古今两种竹席的区别


竹子应用到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竹席。那么古今两种竹席有什么不同呢?从汉朝时期出土的竹席在编制方式上居然和我们如今常用到的竹席大同小异,有些细节之处甚至一模一样,在竹席上能够清楚地看到红色和黑色的间隔之间,出现以“人”字为主的几何图形。


而在马王堆墓葬主人的周围,分别摆放这四个箱子,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位于北侧的箱子被称为堂屋和居室,就是我们常说的“主卧”,在堂屋底部同样用竹席铺着,如果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理解,这就是汉代的地毯了。


另外,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马王堆时,里面的竹席的颜色均为嫩黄色,如果不加以辨认,和现代新买的竹席没什么区别,神奇的是随着短短十几分钟的氧化作用,这看似崭新的竹席全部化作黝黑的腐朽物。


竹子在汉朝时期的各个领域运用十分广泛,它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了汉朝时期人们经济生活。从出土的马王堆竹制品中发现,反映当时百姓日常的的经济生活的竹制品品类尤为齐全。


2、竹笥-汉朝时期的“储物柜”


除了竹席之外,在汉朝时期,百姓们作为常见的竹制品就是竹篓和竹笥了。从马王堆所出土的竹制品统计来看,两个墓葬共有降级你80个竹篓,在这些竹篓和竹笥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香料、食物以及衣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竹笥中还发现了从战国时期楚国延续至汉朝的郢称,这是当时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的金质货币,从统计数据来看,当时出土的郢称就多达300块。


和前期沿用的的货币不同,在马王堆内发现的竹简中清楚记载着这些郢称就是我们所谓的“土金”,如果用当时的货币计量单位计算,每一笥约等于500千克。此外,汉朝时期的常用货币“半两钱”同样在这些竹篓和竹笥中被发现。


3、凝结劳动智慧的竹筐


除了以上所说的物品之外,竹筐同样作为人们平时的生产生活工具,在汉朝时期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出土的马王堆3号墓葬中发现的竹筐和铁插,就直观地反映出当时的生产情况。


考古学家通过对马王堆详实的研究和探索中得出结论,这两件工具很有可能是当时人们在位墓的主人筑墓时,不小心将挖墓的工具落在土里,而正是这样的阴差阳错,成全了考古人员对汉朝时期生产水平和生产工具的探索。


尽管被发现的竹筐早已被泥土压得变了形,甚至出现了残缺不整的迹象,但通过这些生产工具,考古人员可以根据测算得出这只竹筐的口径大小和竹筐的整体构造。从当时最为平常的竹筐中不难发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竹筐整体的筐孔比较大,在边沿两侧都会编织出对称的提手,除了保证整体竹筐架构的牢固,在生产过程能够方便人们背行劳动。


二、竹子是汉朝时期文化载体

1、竹简的用处


在每个朝代都会出现文化娱乐生活,汉代时期同样不例外。在马王堆的墓葬中所发现的竹制品中,有不少正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这其中包括乐器、竹简、体育等各个领域的文化用具。


和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娱乐生活不同,汉代时期最主要的文化内容还是读书。从马王堆的墓葬中被发现的竹制品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竹简,其数量将近700枚。这些竹简的内容主要包括《十问》、《天下至道谈》、《杂禁方》等等。


汉子的运用也离不开竹子,中国辞海(1979 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 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笛等。中国的文化离不开竹子,从字的组成结构就能看出来。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竹部文字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之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相关的典故。


2、竹简书的制作


在古代,人们一般用竹简来作为记事的工具,好不夸张地说,竹简是中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记载工具。


在当时,竹简主要的作用在于用来记录相关材料、事件等。和现代人的书写方式不同,倘若在古代想要写一部书或是文章,需要耗费非常多的竹简。当时人们为了妥善保管竹简,同时为了让审阅者更为方便,一般都用绳子或是皮带捆绑,这样人们就能根据竹简的先后顺序阅读和编写,而这样编写方式被称为“韦编”。


据传,当时孔子在看《周易》时,就因阅读次数过于频繁,而将牛皮带编制成的逐渐书翻断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竹简的体积大、编辑难度大、书写字数少等特点。还有不少传闻说,


当时秦始皇每天在批阅文公时,都是以重量来计算的,他每天要批阅的公文重量多达25公斤以上。就拿汉朝时期的书生东方朔为例,他就洋洋洒洒地写过一篇奏章,为了将这篇奏章呈到汉武帝面前,甚至动用了两个壮汉才能勉强抬进宫内,可想而知竹简书的重量。


说完了竹简书,就不得不提的是笔了。我国古代所所用的书写工具大多是毛笔,这个距今已有将近六千年的物品被推测出现的时期为仰韶文化时期。而我们现代人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实物毛笔是在湖南长沙被发现的战国墓中的楚笔。


从东汉诗词人的一首《笔赋》中,我们就能大概描述出当时所使用的毛笔造型,与现代社会所使用毛笔相差无几。


3、竽—南郭先生逃不过的坎


当然,古代人也不都是这么斯斯文文地看书,他们也有欢乐庆祝的时刻。主旨乐器可谓是考古学家们在马王堆里发现的竹制品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种。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滥竽充数”中的竽,正是兴盛于汉朝时期的经典乐器。


竽作为当时经常出现在高级场合的管乐器,有着悠久的年代久远的历史考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使用竽作为乐器演奏。而我们所学的成语“滥竽充数”说的正是战国时期的南郭先生,齐桓公这个人有点怪癖,他不喜欢听齐奏,偏偏喜欢独奏,于是这位学艺不精的南郭先生只能乘着人群溜走了。


4、“竹子”的精神寓意


虽然在汉代的时候,竹子并未孕育出较为精准的涵义,但是“竹子”的精神寓意充斥着整个华夏文明。甚至有更多的文人雅士,以“竹”养志。


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不拘礼法、清静无为,也算得上是当时社会上的一股清流。后世诗仙李白,也是“竹溪六逸”之一,写同样写过很多关于竹子的诗句,在《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一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


三、竹子在汉朝时期的军事作用

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或许还在华夏文明尚未成型之时,就已经具有了“竹子文明”,这首民歌说的正是竹子的军事作用。


1、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弓箭


和如今“军事强国”的口号一样,在古代兵器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冷兵器时代的汉朝时期,弓箭是古代兵器中最为常见的


弓作为最为原始的兵器,它在建造这初正是采用单片竹材和木材制作而成,制作者需要将竹片弯曲到一定程度,并在竹片两端用皮条或者麻绳绷紧形成弦;箭的制作过程同样也采用了竹材,最初的箭大多采用竹竿或者竹棍,并用刀将竹片削尖,这就是箭的雏形。


随着人们逐渐使用弓箭,在后来的兵器发展中,他们讲大自然的鸟类羽毛绑在箭的尾端,他们认为这样能够增加箭离弦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随着后来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开始对弓实行技术性的改良。其中一点是综合采用木头、竹子甚至动物身上取下的筋,用以制作成弓的复合型材料,这样技术改良使得弓的强度和韧性极大地增强。


2、“箭”在汉朝的军事地位


《史记》中就曾记载: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所带领的随行军队中每个人都背着长长的弓,箭则携带在腰间。


曾经名震中原的李广,是一位使“箭”高手,从史料中记载着他在汉族与匈奴的天山之战中的壮举,这位勇猛无比的将军独自率领五千骑兵,用弓箭力挫匈奴军队,当时在匈奴军队内甚至出现了“闻箭变色”的情况。从马王堆出图的3号墓地中被发现的竹制弓有两件,起弩弓狂比战国时期的更为宽厚,全长约为140厘米。


四、结语

汉朝作为我国注明的辉煌历史时期,其间的生产、政治、经济一直以来是考古学家热衷的研究发现,从出土的马王堆墓葬中所发现的竹子,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汉朝时期的生产生活状态。竹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极大改善了们生产过程中单靠人力的落后生产力,在军事方面,竹制武器的运用也让当时汉朝的国力不断增强,得以平定邻郡的叛乱。


参考文献


《史记》


《六韬·龙韬》


《说文解字·竹部》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