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养性成语-辨:仔细审察,明辨是非│ 儒字养性

养性成语-辨:仔细审察,明辨是非│ 儒字养性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10-07 08:34:28
阅读:
最新资讯《养性成语-辨:仔细审察,明辨是非│ 儒字养性》主要内容是一档《奇葩说》把辩论搬上荧屏,影响了许多人对问题的辩证看法。春秋末期时,孔子在去东方去游学的路上,看见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争论不休。-养性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一档《奇葩说》把辩论搬上荧屏,影响了许多人对问题的辩证看法。图/《奇葩说》


文/顾易


春秋末期时,孔子在去东方去游学的路上,看见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争论不休。于是他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小朋友,你们在讨论什么呢?”其中一个小孩先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


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


两个小孩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知识丰富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两个小孩失口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这是辨日炎凉的故事,说的是小孩子聪明早慧。可见要获得知识,分析辨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图/视觉中国


“辨”,会意字。 金文。 表示涉及刑事的双方,原告与被告,中间的 (人),象征法官,“辨”字表示升堂后诉辩双方分立两侧,法官坐居中堂。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说文解字》:“辨,判也。从刀辡声。”“辨”的本义是指法官中立听取原告与被告的陈述,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非判断。后引申为区分、判断的意思。


美国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对阵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在1960年的著名辩论,开启了美国电视辩论的新纪元,也让人们意识到竞选人的言谈举止有时比实质内容还要重要。图/sohu


跟“辨”有关的成语和短语很多:“明辨是非”,指明确地分辨是与非,形容判断力强清楚分明地辨别出是和非;“学问思辨”,指做学问必须广泛地学习、反复地推敲、缜密地思考;“质疑辨惑”,指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离经辨志”,指分析经籍义理,读断文句,辨别学习之意向;“未辨菽麦”,指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昧无知;用“析辩诡辞”,指巧言邪说;“辨证论治”,指中医根据病人的发病原因、症状、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全面分析、作出判断,进行治疗;“鉴貌辨色”,指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饮水辨源”,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历历可辨”,指可以清晰地辨别清楚;“食辨劳薪”,形容见识卓越;“辨物居方”,指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用“莫辨楮叶”,比喻模仿逼真或以假乱真。


辨是审察仔细,判断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公正。《说文解字》:“辨,判也。”“辨”字的篆文 中间原为 (人),寓意法官对两个争执不下的人进行是非曲直的判断。从字形可看出法官在中间,即判断者处于中间的位置,引申出判断该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事实的真相,下一个公正的判断。


顾蔼吉——辩


包拯是北宋一位著名的清官,他不但以刚正不阿闻名于世,相传还十分聪明,断过不少奇案。相传有两个妇人曾经为了一小孩而闹上了公堂,谁都说这个孩子是自己所生。她们各执一词,都说得真挚动人,实在难辨真假,包拯于是请两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说谁拉赢了,那个小孩就是谁的。两个妇人开始用包拯的方法争夺孩子,在拉扯的过程中,孩子受不住被拉双臂的痛而哇哇大哭。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其中一位妇人含着泪松开了手。正当另一个得意洋洋时,包拯却把小孩判给了放手的妇人。这个结果让围观群众都十分诧异,包拯解释说:”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啊!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没看见她是含着泪的吗?”正是从这个细节上发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的包拯,把孩子还给了这位母亲!


包拯审案没有偏袒哪一方,他作为父母官,从事实出发,认真地审查、思辨并查明真相。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故事几百上千年来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本人也作为人民父母官而闻名于青史。


铁面无私包青天。


《礼记》中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观点,意思是一个人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当然,不仅是学习时需要思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我们都要进行思辨。因为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相反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我们不能退缩胆怯,而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分析解决的办法。


辨是明辨是非,有做人做事的原则。辨的篆文中间原为“人”字,隶书后变为“刀”。一把刀插于意见相左的两人之间,寓意人生在世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不因他人的意见而左右逢源,就像这把刀一样,坚持自己的位置,屹立不倒。但同时“刀”也是艰难的意思,要在俗世中坚持自己的位置,需要有刀子般的锐利,才能坚守自己的一寸清静之地。


儒家认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不要认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小就不去做。这是古人对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说到底就是要求人有最起码的是非观。所谓“善”,就是“是”,所谓“恶”,即是“非”。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宋代文豪欧阳修曾说:“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意思是说一个正直的人,是不会随意想恶势力屈节弯腰的;一个有学问的人,一定是能明辨是非的。因此,一个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黑白不分,善恶不明,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里根在竞选辩论前与对手卡特握手。1984年,73岁的里根处在劣势的时候,幽默回应别人对他年龄的质疑:“我不打算为了政治目的而攻击我对手的年轻和经验不足。”风度和幽默让他最终凭借一边倒的优势获得连任。图/Sohu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唱旦角,为了演出的需要,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是,在他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那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为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梅兰芳携家逃至香港,后来香港也被日军占领了,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留起胡子。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满脸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


日本侵略者总想逼梅兰芳演戏。三番五次威胁梅兰芳,但梅兰芳仍坚决不演。由于长期不演戏,梅兰芳就没有收入,香港的生活费很高,他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好又回到上海,但他还是不演戏。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忍痛卖掉在北京的房子。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无论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都拒绝了。


梅兰芳先生京剧扮相。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并且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梅兰芳当天就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我该登台为我们中国人演出了!”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这就是梅兰芳蓄须明志的历史故事。梅兰芳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他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面对侵略者的百般利诱时表现出来铮铮铁骨,令每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为之动容。“难莫大于辨邪正。”(《宋史》)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来衡量是非善恶与真假美丑,都要能坚持正义,危难时刻,更要守住心中的做人底线,《论语》中说道:“见义不为,非勇也。”就是说,一个人看到需要自己做的事情却不做,那就不是勇敢的人。一个人面对大是大非,不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心理,而是要明辨是非,守住做人的底线。


余少群在电影《梅兰芳》中扮演青年梅兰芳。


辨择人生,是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辨”左右各一个 ,寓意人生有不同的方向,每一个人可以通过选择成为不同的人。只有思辨当下,认真考虑人生的发展方向,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一个人在发展上遇到难题的时候,也要去辨析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能辨析自己的方向,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勇往直前,不留遗憾。


鲁迅是我国现代的著名文学家,可是他当年在日本留学时,起初选择的并不是文学,而是医学专业。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深为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担忧。


1902年,二十一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真理。在日本,他最初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语。此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思想十分活跃。1904年9月,鲁迅按照其通过医学救国的理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但有一次,上细菌课后放映纪录片,这个纪录片改变了鲁迅的选择。


如果鲁迅生活在现代,看到现今的医患环境不知是否也会“弃医从文”?


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枪杀,而周围观看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当时,看这部影片的只有鲁迅一个是中国人。看完影片之后,大家拍手欢呼。这影片、这掌声都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在数月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此曾一个人走进深山里放声悲歌。他翻来覆去的苦苦思索:为什么有人对自己的同胞被杀害而无动于衷?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由此,他毅然弃医从文(尽管他在医学上的学业已有成就),走上了用笔唤起中国人觉醒的道路。


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他是那个年代里的较早醒悟者,由于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挚的热爱,他在行医过程中突然明白,只医治肉体上的病症对民族的复兴起的作用很小,为了全中国的复兴,他弃医从文带动知识分子觉醒,从而让更多的人醒悟,而他的这一举措使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更增添了若许光辉。


“辨”与“辩”字音字义相近,一个能明辨是非的人,一个善于辨析问题的人,必定会为了坚持正义去申辩,肯定会在关键时刻能言善辩。“辨”与“变”字音相近,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六神无主,而是去分析辨别解决之道,那么改变这个难题就不在话下。


本文选自顾易作品《儒字养性》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