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课件_读种树郭橐驼传有感议论文

种树郭橐驼传优质课课件_读种树郭橐驼传有感议论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12-02 23:57:34
阅读:

已经是第三遍上这篇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了。这学期开始,是打算也已经开始逐渐实施让学生们沉下心去认真读书的,语文课堂,无论语文老师讲得多好,都最终无法彻头彻底地进入学生的内心。而我们的学生,缺的好像也不是思想,而是读书后的思考。可惜的是,高中的学生,真得“肚里无货”。故此,我想趁语文课的机会,让学生们多读读书。

备《种树郭橐驼传》一课有感

然组里要求明天要上公开课,这就不得不准备了。根据高二教师的课程进度,恰好到了《种树郭橐驼》传,而且是三个老师的同课异构。这种课应该是最难上的,几个老师同上一课,比较就很大了。恰好这两天活多,留给我备课的时间也不多。我就利用早自习和第二节课,给十三班的同学疏通了一遍课文,然后在十四班的时候,因为十四班被另一个同组老师借用,要在明天上公开课,故而我只是布置学生预习,就没有开口。然后在九班,也就是明天公开课的班级,恰好也是我的班,在平时早自习前十分钟和夜自习前十五分钟,我让课代表组织学生读书。其中读的内容比如高一时读《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大学》,《论语》,当然还有书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和所有的古文;高二的时候,继续读这些的同时,又要求读《诗经》,读所有的课本中的古文。到今天晚上我去教室转的时候,发现《诗经》快读完了,而我要求准备读的《孟子》他们也已经在网上买来了。这些书,除了《论语》我花了一个学期20节课左右,一句一句地讲了四篇外,其他的都不讲,只是通读,一起张嘴读,即可。而现在的课堂,强迫学生静下心来去读《论语》,为了培养他们读书动笔、读书思考、读书写作、读书张嘴等习惯,每一节课我都会强调,而且还硬性规定在书上写旁批,然后每天写读书随笔,第二天课堂随即点名,然后到讲台上来读给大家听。

对于九班的学生而言,《种树郭橐驼传》,或者说,现在学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在上学期早已经通读熟读完,这学期依旧在重复。我的课堂理念是这些文章,读都没有读熟,我讲多少都没用。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赶课程进度,匆忙讲课,而课讲完了,最后的结果是班上还有一部分同学竟然连课文都不能读下去,生字都有不认识的。这种讲课又有什么意义?故而这部选修本,我大部分都没讲,都是读过来的。换句话说,当学生们真得能熟读这些文章,很多东西也就不用讲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也许有人要反驳,那如此,要教师干什么?直接给书让学生去读不就可以了吗?是的,可以。可是教师的作用不再讲,而在引导,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唤醒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习惯。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要自己读,这就如嚼大豆,自己嚼出来的是原汁原味,而被别人嚼碎,喂进去的,不但营养味道都贬值,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还恶心,难以下咽。

所以在今天九班上课的时候,因为早已熟读,我只是帮忙做了文字的梳理工作,然后有两个文言句式说了一下,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由种树之理,为官之理转向自己,自己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样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并用儿时的种烟草的记忆,给他们做了教育的引导。最后要求他们模仿《种树郭橐驼》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当下教育、对以后人生从政、经商等方面的思考与看法。

课后,我继续在思索着这篇课文,该如何讲,或者如何引导,会让这篇课文与众不同,会更有深义,也会更能给孩子们留下疑问,留下思索的余地和继续扩大阅读的兴趣。此时我的思路有了,但不知是否符合公开课的标准,我也怕这种思路丢了,所以不管对错,记录才是原动力。

作者题为《种树郭橐驼传》。我们看到一篇文章时,应该下意识的就要想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篇文章?他是在在怎样的背景中有了这种想法?他的目的是什么呢?要记住,任何作家的写作都有其目的性,文学理论中称之为创作动机,即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一股内在动力。而这创作动机以及最终形成的文字,都源于作家的生活。这生活有很广泛的内容,比如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所受文学思想的影响等等。而作家的这种文字最终要变为作品供读者阅读,那么这文字就得对读者而言要有一定的共鸣,要在某一点上启发读者,而优秀的作品更是可以指导和影响读者的生活和命运,启迪读者的智慧,使读者的生活更为幸福。那么这种文字就得具有普遍性和思想性。

我根据自己设想出来的理论,我自己尝试着回答:柳宗元生活在唐代安史之乱,而他写这样一篇文章的目的应当就是针对官府扰民,百姓疲敝不堪的社会现象。他借助的方式却是一个在种树方面有着高超技艺的驼背者,有姓无名,形丑却又乐观豁达。而他所谓的技艺高超也不过是“顺天致性”罢了。

就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柳宗元借助郭橐驼来表达“顺天致性”的思想,那么这些思想是柳宗元的还是别人的?毫无疑问,这是先秦文学中就有的思想。我这个时候竟有了从这篇课文挖掘先秦思想的想法。同时脑中也出现了一则新闻和一个文学思潮。

当下提倡传统文化进课堂。那么以前没有吗?很显然不是这样,只是没有挖掘出来。古代文学中有文化传统的东西,现当代也有。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就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作家韩少功《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到:“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值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主要作家作品如: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吧》《女女女》;莫言的《红高粱系列》。

其实,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如动物那样,进入绝对的自由的生存空间,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

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所塑造的的主人公,身份地位低下,可能没有学过知识,但也毫无疑问是被传统文化操纵了。

举例以证:

1.(郭橐驼)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这句话概括可概括为顺应自然,合乎本性。这句话在《中庸》中虽没有具体原话,但是我们可找到踪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若不过焉则不及”,郭橐驼说的这句话,就是典型的中庸不偏不倚的思想,《中庸》中有“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论语》中也有“师也过,商也不及”的话。这都是在强调中庸思想。

3.郭橐驼种树好,可是他却不居功,而是弱弱地来了一句“吾又何能为哉?”,这就是典型的老子“功成弗居”的思想。《老子》中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本文在最后,由种树之理转入为政之道,因“好烦其令”而表达种树之顺其自然的道理。其实这里就透漏了老庄的无为思想。《老子》中有:①为无为,则无不治;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③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去天下;④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等等。

柳宗元把自己的所受的儒、道二家的思想借助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出来,似寓言又似传记,让我们感受到了散文“贵在鲜活,不拘一格”的写作特点。但我们也不难感受到儒、道二家对柳宗元的影响。这就是文化的影响。而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想要上得有味道,更有深义,就必须得“寻根”,去挖掘先秦文化,挖掘儒、道思想。

当然,通过备这一课,让我更加坚定要让学生读书,读古代传统书籍的信念,只是我也知道,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其尤未悔。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最热文章
标签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