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发生在许昌的成语_许昌的历史典故

发生在许昌的成语_许昌的历史典故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1-08 19:13:28
阅读:

许昌地处中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西周时为许国。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许昌,著名的“建安文化”即源于此。三国时,曹丕建魏,许昌是五都之一。许昌长期为郡或州治所,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作出了应有贡献。许昌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事,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为世人传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留下了许多含义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有的至今仍被人们所常用。

多端寡要

三国时,曹操谋士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许昌市禹州)人。郭嘉投奔袁 绍 ,在共事中,感到袁绍徒有虚名,不能成大业。他批评袁绍的主要缺点是“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意思是说:袁绍想法很多,抓不住要点,遇事喜欢反复推敲,但缺少决断。于是他弃袁又投曹操。“多端寡要”形容头绪多,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许昌人不能不看!源自许昌的成语典故(三国篇)

先礼后兵

三国时,曹操领兵攻打徐州,徐州牧惧怕曹操,请刘备给曹操写一书信,劝其解和。曹操看了刘备的书信后很生气,欲斩杀送信的使者,并竭力攻城。曹操的谋士郭嘉(颖川颖翟人)谏言曰:“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曹操从其言,款留使者,后发回书。“先礼后兵”形容和人打交道,先礼貌,行不通,再用武力的办法解决。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荀 ,字文若,颍川颍阴(今许昌市魏都区)人。此人天资聪慧,才华超人。原跟随袁绍 ,不久弃袁投奔曹操。他见曹操胸怀大志能建大业,便向他谏言:“现在皇帝颠沛流离。如此时奉迎献帝,正符合黎民的愿望,用忠于皇帝的行动,镇服诸侯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计策。另一谋士毛阶也有“宜奉天子以言令不臣”之议。曹操采纳了荀 和毛阶等人的建议,于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曹操奉迎汉献帝刘协迁都于许昌。从此,曹操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大臣与诸侯,朝政大权落入曹操之手。后用“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假借名义或权势发号施令。许昌人不能不看!源自许昌的成语典故(三国篇)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军阀豪强分割一方。割据开始时,曹操实力较小,在打了几个胜仗后,特别是在山东兖洲打败了吕布之后,威势大增。靠近兖 州的徐州,不仅地理位置重要,物产也十分丰富,曹操想占领这个地方。由于徐州守将陶谦治理有方,很得人心,打了一仗,没有取胜。后来闻知陶谦病死,曹操想立刻攻打。曹操的谋士荀 劝阻说:“兖州我们立足未稳,吕布还想伺机反扑,如果我们攻打徐州,吕布必乘虚而入,兖 州势必失守。徐州牧陶谦虽死,州牧又让给刘备,因我们打过他一次,他们的部将必定提高警惕,防备我们攻击。眼下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我军。如攻城不下,略之无获,未战我军而自困。”曹操听了荀 的分析,认为很有道理,就不攻打徐州了。后来用“坚壁清野”的策略对付优势的敌人。

爱人以德

三国时,曹操的重要谋士荀 ,字文若,颍川颍阴(今许昌市魏都区)人。他少时好学,才思敏捷。曾任汉侍中、尚书令等职,为曹操谋划了许多大事,推荐了许多人才。他为人谦虚,尊重人才,但对人不偏私,不姑息。《三国志·荀 传》:“君子爱人以德 。”意思是说,按照德的要求去爱护人。现在用“爱人以德”比喻要以治病救人的态度帮助别人。

韬晦之计

东汉末年,刘备兵败在许昌时,为了隐藏自己的才华和大志,经常躲避曹操。《三国演义》二十一回:“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不知刘备用意,却埋怨刘备:“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 所 知也。”“韬晦之计”形容隐藏才华和技艺以等待时机的计谋。许昌人不能不看!源自许昌的成语典故(三国篇)

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刘备兵败吕布后,到许昌投奔曹操。一天,曹操看到梅子青青,又遇煮酒正熟,便邀请刘备饮酒赏梅。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谁可称为英雄。”刘备深怕曹操看出自己胸怀大志,更因与国舅董承等谋害曹操之事,心中戒备很深,常在后园种菜表示不关心国家大事。曹操突然问起这个问题,刘备假装糊涂,言不由衷。曹操一针见血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刘备听了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落在地上。这时天下大雨,忽然一声响雷,刘备借机闻雷失箸。后人常用“煮酒论英雄”比喻评论功绩。许昌人不能不看!源自许昌的成语典故(三国篇)

何足挂齿

汉末,曹操与刘备在许昌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问刘备:“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天下英雄,请试指言之。 ”玄德怕曹操看出他的胸怀大志,故意提出袁术、刘璋等人是天下英雄,他提出许多人被曹操否定后又提出张 绣 、张鲁、韩遂等人。曹操鼓掌大笑说:“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何足挂齿”形容不值得一提。

胸怀大志

汉末,曹操与刘备在许昌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问刘备:“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当刘备所提及的人物都被曹操否定之后,刘备自责的说:“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胸怀大志”形容胸中有远大志向。

纵虎归山

东汉末年,刘备投奔曹操后,怕曹操 加以谋害。正在无法脱身之时,一天忽然听说袁绍灭了公孙瓒,袁绍的弟弟袁术带领部队投奔袁 绍 ,还准备把他得到的玉玺送给袁 绍。刘备看到曹操对形势的发展很焦急,便乘机提出自己愿意领兵去徐州拦截袁术。曹操同意了,拨给刘备 5 万人马东征。曹操谋士郭嘉、程昱知道此事后忙来劝阻说:“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 曹操猛然醒悟,急派许褚去追,已追不回来了。后人用“纵虎归山”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许昌人不能不看!源自许昌的成语典故(三国篇)

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部将张辽,在下邳劝说身处困境的关羽归曹。开始时,关羽宁愿战死也不归顺。张辽责备关羽虽战死,也有三罪。后来关羽改变了态度,提出归顺三个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养瞻,一应上下等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经张辽与曹操策划,从下关羽三个条件,并设宴款待关羽。回到许昌后,曹操拨给关羽宅院,赠关羽战袍与战马等。后人议论关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后常用“身在曹营心在汉”讥讽一些人共事不共心。许昌人不能不看!源自许昌的成语典故(三国篇)

出言不逊

三国时,关羽辞曹,为寻刘备千里走单骑,关羽出许昌西北而行。正走时,曹操赶来送行,辞别曹操去追赶车仗。约行三十余里,关羽看不见甘、糜二人坐的车仗,心中慌乱。忽见一少年赶来,弃枪下马,拜伏于地。关羽问曰:“壮士愿通姓名吗?”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适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 ,误将二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耳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 ”“出言不逊”形容说话傲慢。

过五关 斩六将

关羽在许昌辞别曹操,带领甘、糜二夫人去寻找刘备,发生了“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候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关羽出许昌西北而行,闯过五关:东岭(今 白 沙)、洛阳、汜水、荥阳、黄河渡口五关,斩六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当时是赞扬关羽的英雄业绩。后用“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许昌人不能不看!源自许昌的成语典故(三国篇)

割发代首

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农历四月,曹操统兵从许昌出发征讨张绣。他看到麦子正熟,群众外逃不敢收麦,便使人传谕村民及军士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曹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马见眼生,窜入麦田中,践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随口呼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薄曰:“丞相岂可认罪?”曹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部将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刎 。”曹操沉吟良久,以剑割自己的头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割发代首,传至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已代。 ”于是三军悚 然,无不懔遵军令。后来这个典故流传很广。

毛发倒竖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朝政大权落入曹操之手,汉献帝刘协很不满意。建安四年三月,献帝召国舅董承,以赠锦袍名义,传授密诏,要其杀灭曹操。诏曰:“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曹操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 ,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董承归家在锦袍中找到诏书,在后堂正与朝臣子服、子兰商议诏书之事,西凉太守马腾来许求见董承。开始董承不愿见马腾,在得知马腾也有反曹救国之心后,邀其入院相见。《三国演义》二十回:“(董)承知(马)腾忠义,乃曰:公且息怒,某请公看一物。取诏示之。腾读毕,毛发倒竖,以齿嚼唇,满口流血。”“毛发倒竖”形容恐惧的感觉和害怕的样子。许昌人不能不看!源自许昌的成语典故(三国篇)

如坐针毡

东汉建安四年三月,汉献帝向国舅董承赠锦袍传诏书之后,董承遵汉献帝旨意,连结了王子服、王子兰、吉平等六人反曹。后来有人向曹操告密,诏书败露。曹操先拿吉平问罪,又趁设宴席,把董承与王子服等人抓获。《三国演义》二十三回:“(曹)操曰:‘众人不知,此人(指吉平)连结恶党,欲反背朝廷,谋害曹某,今日天败,请听口词。'曹操命人将其先打一顿,昏绝于地,以水喷面。吉平苏醒,睁目切齿而骂道:‘曹贼!不杀我,更待何时!'曹操曰:‘同谋者先有六人,与汝共七人耶?'吉平只是大骂。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座针毡。”“如座针毡”形容焦急恐慌,坐立不安。

大惊失色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正月,曹操将董承等五位大臣及其全家老小押至许都各门斩首示众。《三国演义》二十四回:“曹操既杀了董承等众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弑董贵妃。董贵妃是董承之妹,帝幸之,已怀孕五月。当日,帝在后宫,正与伏皇后私论董承之事尚无音耗,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大惊失色”形容非常惊恐,脸色都变了。

外愚内智

三国时,曹操的尚书令荀攸,字公达,颖川颖阴(今许昌市魏都区)人。荀攸智广多谋,原为汝南太守。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入朝为尚书。他协助曹操打了许多胜仗,特别是建安 5 年(元年 200 年),是他向曹操献计,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立下奇功。后转为中军师,为尚书令。荀攸功高德重,很受曹操器重,被誉为“外愚内智”的谋士。曹操称赞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外愚内智”形容外表看很笨,实际很聪明。

外弱内强

“外弱内强”形容外表很软弱,实际上很刚强。《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太祖”即指曹操,“公达”即荀攸。曹操称公达外弱内强,意思是说荀攸外表好象软弱,实际很刚强。

外怯内勇

“外怯内勇”形容外表好象很胆小,实际上却很勇敢。《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弱内强,外怯内勇'。”“太祖”即指曹操,“公达”即荀攸。曹操称公达“外怯内勇”,意思是说荀攸外表好象胆小,实际却很勇敢。

倩人捉刀

三国时,曹操有一位武官崔琰,长得眉清目秀,长须飘洒显得威武而有风度。曹操常以为自己的相貌远不如他。曹操晋升为魏王后,有一次在许昌接见匈奴使者,为了显示魏王的风度,让匈奴使者见而敬威,就叫崔琰穿戴他的魏王衣帽,冒充魏王,他却装扮成持刀侍卫,站在崔琰的一旁观察动向。接见后,又派人暗访匈奴使者评价 。这位使者很有眼力,对曹操派的人说:“魏王固然出众,看来,那位站在一旁的捉刀人,更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