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晏子春秋的故事_晏子春秋外篇

晏子春秋的故事_晏子春秋外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1-08 19:28:28
阅读: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七戒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晏子春秋》,其思想非儒非道,秦始皇时代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作,名列禁毁书目之上。

读书:《晏子春秋》,中国第一部短片小说集

晏子,名婴,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晏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时候正值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昏聩,权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声誉。

读书:《晏子春秋》,中国第一部短片小说集

· 简要点评

从《晏子春秋》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儒家学说的思想在孔子之前,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划入后起的儒家学派中,不然,晏子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了。《晏子春秋》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墨家思想的尚俭观点,与墨家尚俭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归入墨家学派中。我们只能说,《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不属于儒家的思想体系,也与墨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

现在流行的《晏子春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论语》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此书的第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例如《谏下》中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写的是齐国的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事得罪了晏子,晏子就请求齐景公送两只桃子给他们。人多桃少,于是三人论功吃桃。公孙接、田开疆自叙功劳后,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都各自拿走了一只桃子吃掉了。等到古冶子叙完功劳后,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如他,但却都把桃子拿走吃了,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举剑自杀。古冶子看到二人自杀了,自己也觉得内疚,于是也举剑自杀了。这件事在《晏子春秋》中写得很详细具体。事件的缘起、发展、高潮、结局都十分清楚,富有戏剧性。

又如《谏下》中的另一件事:齐景公的宠妾婴子死了,齐景公很伤心,不吃不喝,大臣们极力劝慰,但都无济于事。晏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对齐景公说,有一位术士能起死回生。齐景公大喜。晏子就让齐景公到别处去沐浴斋戒。等到齐景公走后,晏子就让人把婴子的尸体装入棺材中埋葬了,然后对齐景公说,术士对婴子已无能为力,现已把她装进棺材中埋葬了。齐景公听了,无可奈何。这件事也写得十分生动曲折,妙趣横生。这一类的故事在《晏子春秋》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晏子春秋》的另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个性鲜明突出。如上所述,《晏子春秋》的编者或作者是要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而且尽量把他塑造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因此,运用了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对比等手法来突出晏子的形象。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不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仅思想道德崇高,堪称表率,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在《谏上》、《谏下》中,我们看到了晏子的政治家品格:目光远大,深思熟虑,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敢于直言劝谏。在其他篇章中,晏子则是以另外一种形象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的。例如《杂下》所载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身材矮小的晏子面对着楚王的挑衅,从容应付,临事不乱。不仅没有让楚王占到半点便宜,而且给了有力的回击,让楚王陷入难堪。这则故事充分表现了晏子灵活机智、反应敏捷的特点,同时又表现了他不辱使命,善于应对的外交家才能。

《杂下》中有一则记载:"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胡)难及也?'"这一段对话则又表现了晏子坦诚、谦虚的态度。

《谏上》中的一段记载更为生动:齐景公与晏子、艾孔、梁丘据同游牛山,齐景公想到人总是要死的,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艾孔、梁丘据也跟着哭起来,只有晏子在一旁冷笑。齐景公问他为何而笑。晏子说,如果人不会死,就不会轮到你齐景公做国君了,正因为人会死,所以才轮到你。而轮到你时,你就想长生不老,可见你是不仁之人。今"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故事中写了四个人,一笑三哭,笑中可见晏子的正直不阿,哭中可见齐景公的贪婪,艾孔、梁丘据的谄谀拍马。人物特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表情跃然纸上。

除了以上两个突出的特点外,《晏子春秋》还具有语言明白晓畅,手法多以白描为主的特点。书中除了个别的篇章有一些铺排、夸张的描写,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朴实简语的叙述、描写和对话。语言重在简洁、明白、传神,不太在乎辞藻。从上文所举的众多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特点。此外,《晏子春秋》中的许多语言,特别是晏子所说的话,不仅朴实简洁,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等等。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被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 其中《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橘逾淮为枳》,更被传为经典。

读书:《晏子春秋》,中国第一部短片小说集

· 名言选辑

近臣默,远臣喑(yin),众口铄(shuo)金。

民不苟德,福不苟降。

上下交离,此三代之所以衰也。

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

相贤者国治,臣忠者主逸。

忠不避死,谏不违罪。

国有三不详。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

朝居言责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

太山之高,非议石也,累卑然后高。夫之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

生者不得安,命之曰蓄忧;死者不得葬,命之曰蓄哀。蓄忧者怨,蓄者哀危。

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yi );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于小人之是也。

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

道在为人,而失在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

(察人):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不能与君陷于难。

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以长,不强其短;任人以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临国莅民,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信臣不忠;君臣异心。

为政何患?患善恶不分。

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君子怀不逆之君,居治国之位。君子不怀暴君之禄,不处乱国之位。

傲大贱小则国危,慢听厚敛则民散。事大养小,安国之器也;谨听节敛,众民之术业。

君子之事君也,进不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下于害民也。

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强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

众而无义,强而无礼,好勇而恶贤者,祸必及身。

君子有力于民则进爵禄,不辞富贵;无力于民而旅食,不恶贫贱。

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下午直辞,上有隐恶;民多讳言,君有骄行。

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禄仕者,不能征其君。

廉者,政之本也;谦者,德之主也。

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守得住一杯茶的质朴与本真,也就守得住一辈子的中正与安然。

喜欢茶、茶文化以及国学经典的朋友可以关注此“七戒茶谈”头条号。每晚7点,品茶论道。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晏子春秋的故事_晏子春秋外篇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七戒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晏子春秋》,其思想非儒非道,秦始皇时代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作,名列禁毁书目之上。 晏

    经典语录
  • 晏子谏杀烛邹文言文启示_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

    齐景公好打猎,喜欢养老鹰来捉兔子。一次,烛邹不慎让一只老鹰飞走了,齐景公下令把烛邹推出斩首。晏子知道了,去拜见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杀了他,请让我一条一条

    经典语录
  • 春秋时期的晏子介绍_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是一位聪明机智的,能言善辩的人物。历史上的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朴素的处事风格而闻名于诸侯。孔丘还曾称赞他:

    经典语录
  • 晏子春秋的道理_老子名句经典语录解析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选自《晏子春秋·内藏杂下》【译文】

    经典语录
  • 晏子春秋的译文_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晏子使楚

    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

    经典语录
  • 桃园三结义后杀妻_桃园三结义都有谁啊

    国人或有不读《三国演义》的,但是鲜有不知“桃园结义”的。历史上的刘关张虽“恩若兄弟”,但并未义结金兰,倘若真要结义,那也不是刘关张,而应是关刘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始于民间

    经典语录
  •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三桃杀二士的故事

    中 国 好 典 故 (好听多打赏!) 典故: 543二桃杀三士(附“三士桃”、“二桃弃”、“二桃杀士”、“泣二桃”、“齐三士”、“齐相二桃”、“齐相计”、“三士”) 出处原文:(听完评

    经典语录
  • 二桃杀三士深层解读_二桃杀三士是什么意思在哪个朝代

    春秋时期,齐国有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个勇士,有万夫不当之勇,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齐景公宠爱。他们结成异姓兄弟,相约共生死,决不苟且独生。时间一长三人心中渐渐滋生出骄

    经典语录
  • 左思《咏史》中的名句是_左思的咏史其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原文 咏史 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

    经典语录
  • 折冲樽俎典故_

    晏婴,中国古代四大丑男之一,身材矮小但才智过人。 “折冲樽俎”无异于不战而屈人之兵。晋国想攻打齐国,为了探清形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盛宴款待范昭。 席间,正值酒酣耳

    经典语录
  • 九九重阳节七律诗_重阳节古诗词100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

    点上方 蓝字 可免费订阅关注 ——————江蘇書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意: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大意: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大意: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

    经典语录
  • 重阳节起源于_重阳节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通常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天。《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一说到重阳节便想起了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作为与除夕、清明、中元并列的中国四大祭祖节日,在民间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王维所言“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如此重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起源呢? 绝大多数史学家都认为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种,多为神话传说,与祭祀、驱邪相关。据《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记载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在春秋时期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据此推断重阳节应该是发端于祭祀活动。 除了远古祭祀说之外,还有齐景公起源说。宋代的高承曾在《事物纪原》中记载:“齐景公始置重阳、端午”、“齐景公始为登高及竞度”。明代的罗颀编撰的《物源》也有“齐景公始置重阳、端午”的说法。 此外还有的观点认为重阳节起源自汉朝。据此观点的人认为重阳节起源于汉代,以求长寿及饮宴为目的。主要依据是晋代葛洪编撰的《西京杂记》记载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