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四十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翻译_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四十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翻译_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26 08:59:16
阅读:

前言

有人问道:后蜀国灭之际,花蕊夫人说“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事实吗?


历史上的事情很多都说不太清楚,诗词作品也是如此。经过历代的传抄,有的作者都有争议 ,例如《生查子·元夕》有人说是欧阳修的作品,有人说是朱淑真的作品;而李白的《静夜思》短短20个字就有很多不同版本,有的是:抬头望山月,有的是举头望明月。

历史上的花蕊夫人据说不止一位,至于花蕊夫人的这句诗是不是她写的,当然也说不清了。

一、诗话中的故事

关于花蕊夫人的故事在宋朝陈师道《后山诗话》有记录:

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入备后宫。太祖闻之,召使陈诗。诵其〈国亡诗〉云: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太祖悦。盖蜀兵十四万,而王师数万尔。

陈师道,北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这里的后主是后蜀指孟昶,太祖是指赵匡胤。陈后山说,花蕊夫人姓费,四川青城人,仿效唐朝的王建写过百首宫词。后蜀灭亡后,被宋太祖收入后宫。

花蕊夫人的这首诗题目是〈国亡诗〉,陈师道说太祖听到这首诗以后很得意,因为蜀国士兵有十四万,而宋兵只有几万,显示出宋兵以少胜多的本事。关于诗怎样,宋太祖似乎就不关心了。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是谁的诗 竟然有三个花蕊夫人

二、另一首大同小异的诗

清朝的王士禛写过一本《池北偶談》,他说这首诗与另一首诗大同小异:

宋刻《鑒戒錄》載前蜀興聖太子隨軍王承旨 【 失其名。】 詠後主出降詩云:「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繫旗。二十萬軍齊拱手,更無一箇是男兒。」此與花蕊夫人詩大同小異,必有一誤。

王士禛见过宋刻《鑒戒錄》,这本书中说前蜀的降臣王承旨有一首绝句:

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诗中说前蜀皇帝投降的时候:衔璧牵羊倒系旗,手下20万士兵一起拱手施礼,没有一个像个男人。这个古诗另外在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也有记录:

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

从这两个故事来看,后蜀的花蕊夫人借鉴了前蜀诗句,后面两句几乎是照搬了。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是谁的诗 竟然有三个花蕊夫人

三、历史上的三个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这个名号,在五代十国间,至少有三个人 。到底是哪一个写过这首诗众说纷纭。

其一 、前蜀花蕊夫人

前蜀只传了两代:王建,王衍。 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约883~926),成都人,宫中号为花蕊夫人。这位花蕊夫人原来姓徐,她的姐姐也是王建的妃子,姐妹俩被称大小徐妃。两位徐妃祸乱后宫意图干政,灭国后, 花蕊夫人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杀。有些花蕊夫人的宫词是这位徐妃所作。例如这一首:

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诞降辰。

满殿香花争供养,内园先占得铺陈。

李存勖就是那个喜欢唱戏的皇帝,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主人公。

其二 后蜀花蕊夫人

后蜀主孟昶的妃子, 孟昶降宋后,被虏入宋宫, 即陈师道所说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的大部分作品,是这位姓费的花蕊夫人所作。《五代诗话》评价

世传其(按指花蕊夫人)宫词百首,清斯艳丽,足夺王建、张籍之席。盖外间摹写,自多泛设,终是看人富贵语,固不若内家本色,天然流丽也。

这个评价很高,意思是说花蕊夫人自是富贵人,写的是身边事,当然比王建、张籍这些外人写得要好多了。看人富贵与自己富贵终是不同。

花蕊夫人有绝句云:

厨船进食簇时新,侍宴无非列近臣。日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胡仔把这首是与王建同题诗作比较,认为王建差点火候:

苕溪渔隐曰:王建《宫词》云:“御厨不食索时新……”花蕊夫人《宫词》云:“厨船进食簇时新……”二词记事则异,造语颇同;第花蕊之词工,王建为不及也。

其三 南唐花蕊夫人

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说这位花蕊夫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南唐亡后,被俘入宋宫,人称小花蕊夫人。这位花蕊夫人的故事就少一些了。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是谁的诗 竟然有三个花蕊夫人

四、花蕊夫人〈国亡诗〉的高明之处

单独看这首诗 ,有可能是后蜀的花蕊夫人化用了王承旨的作品。先来比较一下: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

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承旨)

薛雪《一瓢诗话》说夸赞道

落句云:'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何等气魄?何等忠愤?当令普天下须眉一时俯首。"

如果是花蕊夫人化用前人诗句,后两句几乎直接是”拿来主义“,则”何等气魄?何等忠愤?“云云不是其高明之处。

两首诗的区别在于空间不同。

王承旨诗中写了投降的那个时刻,从空间上来说,仅仅是投降时城外的情形。

而花蕊夫人的诗,同一时间却是不同的空间,这是其高明之处。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假如看到的是电视剧,花蕊夫人的诗,是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镜头切换,而王承旨就单调些了。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是谁的诗 竟然有三个花蕊夫人

结束语

不管哪一位花蕊夫人,他们好像都有作诗的能力,而且结局都同样的悲惨,从背景看,都有写出这首诗的可能。

至于到底是哪一位写出了这首诗,老街以为后蜀的可能性大一些。看到花蕊夫人的故事,老街总是想起苏轼写《洞仙歌》时做的序: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

良辰美景,一对玉人相依而坐.....赏月而歌,多么美好的日子。难以想象“一旦归为臣虏”时的凄凉与悲惨。

@老街味道

古人的抒情诗 古人在诗词中如何表达我爱你

李白《将进酒》高堂明镜悲白发 高堂的意思是什么?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四十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翻译_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前言 有人问道:后蜀国灭之际,花蕊夫人说“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事实吗? 历史上的事情很多都说不太清楚,诗词作品也是如此。经过历代的传抄,有的作者都有争议 ,例如《生查子·元

    经典语录
  • 五代十国指的是哪五代十国_五代为什么十国

    五代十国,其实不能称之为国,只是唐朝藩镇的一种变形而已。统治阶级毕竟是武人,尽管据土自专,实则无经营天下之大志,半数以上皆骄奢淫逸之徒罢了。所以说,除了中原地区战争较为

    经典语录
  •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_五代十国在哪两朝之间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它起自唐末的藩镇割据,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吞并到了晚唐时期,也就逐步形成相对较固定的割据, 五代十国的称谓出自《新五代史》。 其中“五代”

    经典语录
  • 苕溪渔隐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诗话集_《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苕溪渔隐丛话》是南宋文学家胡仔编著的一部诗话集。全书共一百卷,分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所收诗话、评论对象上起国风,下至南宋初年,按年代先后排列,共列一百多位诗人,余

    经典语录
  •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是蜀国吗_魏蜀吴哪个最弱

    ​ 01 都说蜀国易守难攻,我们切一个历史片段来看下。 公元925年。 是后唐庄宗李存勖雄心万丈的一年。 遵从父亲李克用遗志,灭掉后梁,远逐契丹,吞并幽州刘仁恭父子,已经统一了中国的

    经典语录
  • 画江湖之不良人朱友珪_画江湖之不良人朱友文怎么复活了

    正文之前,先插个广告 3月3日 在天猫发售的2000套 不良人主题一卡通 16分钟 全部售罄 小编不禁汗颜: 当天到底是有多少粉 拿着手机摩拳擦掌? 本次没抢到卡的小伙伴 表伤心别难过 类似的活动 一定还会再有的 下次 记得加油呀 切回正文 从朱友贞登上不良人第二季的舞台,到他谢幕离开,你对他,是何印象? 是恋尸癖?走哪都带着母后的尸体,与尸体对话,向尸体寻求安慰。 是妈宝男?心智不全内心缺乏安全感,需要玩具和妈妈的臂弯填补空虚。 是赌徒?沉迷玩骰子,总是捉弄朝臣,令被迫参与赌局的人陷入绝境。 是无道无信的暴君?是杀人不眨眼的小人?屠杀潞州百姓,将凤翔夷为平地。 还是,一个迷路的灵魂?烽火乱世,错失忠臣,众叛亲离,最后死在自己的剑下。 在《旧五代史·末帝纪》中,薛居正是这样评价朱友贞的,他说“末帝仁而无武,明不照奸,上无积德之基可乘,下有弄权之臣为辅,卒使劲敌奄至,大运俄终。虽天命之有归,亦人谋之所误也。惜哉!”从这可以看出,薛居正对朱友贞的评价都是持中立的,即指出了他好的地方,也指出了他不好的地方。 朱友贞喜欢与儒士交往,但是与此同时,一代皇帝只会赋诗是没有用的,他需要在国家治理上有一定的谋划,而朱友贞正是缺少了这一点。在后唐李存勖攻击后梁的时候,康延孝曾经为李存勖分析了后梁的形势,他说“后梁的地域并不狭窄,兵力也不少,但是朱友贞懦弱无能,这直接导致了政治的腐败,贿赂成风,选人才

    经典语录
  • 烟花作文-余显斌历史随笔《短命王朝的耀眼烟花》

    后周是一个短命王朝,存在不到十年,在赵匡胤上演黄袍加身的大剧中,匆匆谢幕。李存勖是一个不错的将军,战-烟花作文

    经典语录
  • 修的成语-成语“一日必葺”中,“葺”的意思是什么?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95课,仍然是讲“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图:1、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茨也”。-修的成语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