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易经是天书吗_易经中的三易

易经是天书吗_易经中的三易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2-27 20:59:30
阅读: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原创首发】

我们上文分析过《易》的源起问题,传统的认识是,它的原始版本出自于人文始祖伏羲之手,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天书》。但是,毋庸讳言,传统认识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即人们对《天书》的认识大都有着狭隘化的倾向:通常将《天书》简单地理解为只是《河图》与《洛书》二经,或者最多加上一部被割裂后的「三易」之一的《周易》。我们认为,就其内在关系而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天书》应是一部至少包含了《河图》、《洛书》、《周易》以及《连山》、《归藏》等五大经典在内的相对完整的、成体系的大型古籍。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事实是,史传「三易」业已亡佚其二,目前仅有《周易》一易存世。这就意味着,代表着整个中国古文明体系最高成就的《天书》,其实只是一部不再具有多少现实功用价值的古籍残卷而已。如果这种传承性说法属实,那么,它无疑是对中国整个上古高维文明统重大人文历史价值的一种严重削弱。

不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史传的「二易」〔《连山易》、《归藏易》〕亡佚的传统说法或恐不实,「二易」其实很有可能并未佚失,甚至,它们还一直流传至今。这个重大发现使我不禁为之而振奋,由是,便生发了追寻「二易」最终下落、还《天书》以相对完整性的「雄心」,并且就此付出了积极的行动。——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1·易有三易‖图片引用自360图库

近期,有学者在网上撰文指出,《易经》是《阿维斯陀经》〔Avesta,又译作《曾德—阿维斯陀经﹝Zend-Avesta﹞》,即《波斯古经》〕早期版本的一部分。证据是,《易经》的原文是用阿维斯陀语写成的。[1]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2·《易》的阿维斯陀语原文‖图片引用自网络

阿维斯陀语是一种古老的印欧语言﹝Indo-European language﹞,属于伊朗语族﹝Iranian language﹞的东伊朗语支。「阿维斯陀」一词的语义与古印度的「吠陀」相近,指知识、智慧或知识、智慧之经典性文字载体。尽管,就本源字义而论,《易》也有类似的释义,似乎与《阿维斯陀经》有着某种内在性的关联,但是,就后世的《易经》是否真如上述考据者所言,它是更古老的《阿维斯陀经》﹝Avesta﹞的一部分,或者说其最初版本就是直接从阿维斯陀语版本中翻译过来的,这似乎已无从考证。不过,从易学的核心思想与《阿维斯陀》似乎有着某些内在性的关联来看,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但这似乎不是我们所要考据的范围,之所以提及,只是想强调一下二者之间某种内在的同质性:

我们知道,《阿维斯陀经》被认为是一部上古「智慧书」﹝Wisdom book﹞,它所涉及的领域和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那么,《易》作为一部知识性很强的古籍,它是否也具有「智慧书」的一般特征,抑或说它原本就是「智慧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似乎应该先就《易》是什么这个更具核心性的问题作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在了解了《易》的文本构成以及重要的思想内涵之后,我们才有资格回答说,《易》肯定也是——或者不是——「智慧书」版本之一种或一个组成部分。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3·琐罗亚斯德教标志‖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经典的说法是,《易》最早指的是「三易」。哪三易?《周易》、《连山易》与《归藏易》是也。更具体一点,「三易」指的是夏易「连山」、商易「归藏」与周易「易经」。《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谓《连山》、《归藏》、《周易》乃三种不同之占筮法,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一种占卜学程式。[2] 也就是说,所谓的「三易」其实不过只是同一部卜卦学在三个不同朝代中的不同演变版本而已。《连山》据称是为中国最早的易学体系,为三易之首。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连山》为天地开辟后的第一代圣帝天皇氏所创。《连山》属先天易,以「艮〔山〕」为首卦。《易赞》〔郑玄〕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其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曰连山。"据相关记载:《连山易》有八万言,但多佚失。被保留下来的仅有一些卦名,几个爻名和卦爻辞,象辞,及五十二条诸家论文。 [3] 而以坤卦为首卦的《归藏易》,则是取「万物皆归藏于地」意而名之。《归藏易》 "每一象都是以「气」为主;天气为归,地气为藏,木气为生,风气为动,火气为长,水气为育,山气为止,金气为杀。《归藏》有四千三百言﹝引注:此为秦时删节本之字节,而非原著﹞,多已佚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连山》、《归藏》……历来人们认为它们是《周易》的前身。" [4]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4·归藏易‖图片引用360图库

那么,实际情形的确如此吗?被称之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并且还有着显赫的《天书》背景的「三易」,真的如此简单,充其量就是一部占卜算卦的通用宝典?

我认为,这些前人之所见未必就是真知见,一个常识是,设使如上所言,那么,古籍所载的"《易》纪三皇,《书》叙唐虞"的说法也就无从提起了。但就情理而论,这种历代相传的说法必然有其真实性的一面,所谓「《易》纪三皇」,很可能是指「三易」中的某一易或两易记载了三皇时期的一些重要史实。如果按照上述传统的说法,「三易」仅仅只是同一种内容在不同时期的演化版本,那么,我们知道,以预测学为主体内容的《周易》事实上根本找不到一点记录三皇历史的文字信息,这就足以证实「三易」是为同质性文字的说法是错误的。

网上有学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认为很值得参详,这个观点指出,所谓古已失传的《连山易》与《归藏易》二易,事实上并非真的失传,它只是因为古籍名称的变更而导致的一种失传假象而已。进一步,还有考据者指出,《连山易》其实就是《山海经》,而《归藏易》就是《大荒经》,[5]这样加上《周易》一部,则就能够很好地解释「《易》有三易」之说的真实义。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5·连山易‖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客观地说,「二经」为「二易」的推论是很有一些科学见解的,但作者很可能搞混了《易经》与「三易」的内在关系。我认为,所谓《易经》者,其实应是指「三易」合集本这部古籍是由《易》部与《经》部这两大部分组成,《经》部即为《山海经》与《大荒经》,而《易》部则是为《周易》。最初的典籍名称很可能就是《易经》,只是到了后期因为典籍被人为地割裂,由此也造成了古籍名称的分化。这也就是署名为「古全」的学者在其博文《〈山海经〉:云台山中「大人国」》中所提出的观点:后人误以为《连山易》与《归藏易》业已失传,殊不知只是缘于典籍名称的改变而导致的。只是这里面又有一个谬误所在,那就是人们不但将「三易」中的两易搞丢了,而且还将「三易」的典籍名称给搞乱了。——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6·归藏易‖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正如前述的考据者所言,《山海经》是《连山易》,而《大荒经》则是《归藏易》,后人因不明就里而将此两易更名为两经,这就出现了极大的谬误,即将《易》与《经》完全搞乱了,《易》变成了《经》,而《经》则变成了《易》。事实上,所谓的《周易》,其正确的典籍名称应是为《周经》。「周」,非西周或周文王,而是普遍、完备与周知义,「周经」者谓严密的、无缺漏的经典性智慧学说。那么,这样就切合了我们的关于《易》是为「智慧书」之一部的推断,《周经》最初肯定也是「君子学」——即希腊古典哲学范畴中的「智慧学」——教典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性质与成就智者之学的一些古宗教经典——如《阿维斯陀经》﹝Avesta﹞、《吠陀经》﹝वेद/Veda﹞等——的相干知识体系具有同构性。当然,这是建立在《周经》非卜卦算命学宝典而是蕴含着成体系的高维天体学内容的、迄今尚未能为人们所读懂的《天书》这个前提之上的。

那么,《连山易》与《归藏易》之典籍名称又有着怎样的具体含义?此《二易》在内涵上是否也具有「首易」《周经》之「智慧学」特征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7·山海经壁画‖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假定前述之「二易」为「二经」〔《山海经》、《大荒经》〕之说成立,那么,表象上,作为上古时代的一部地史类杂记似乎与「智慧学」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度,亦即在人们常态的认识上,很难将这种似乎不具有多大智慧特性的地史「杂志」与「智慧学」相关联,——特别是,「二经」还在着洗不脱的「志异述怪」文字之嫌的「恶名」。——如是,则「三易」是一个整体的说法或不成立,但事实上它却又肯定是一个整体,由是,我们陷入了一种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之中。那么,个中问题出在哪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三易》中云:"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这就等于告诉我们说,「三易」之名其实是在数千年的传承流转中因为语言文字的代际更替而造成了古籍名称的错乱,这恰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种将「经」与「易」相混淆的情形,即在错别字——通假字——相当流行的古代社会,「易」其实可能就是一个错别字!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缕,通过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易的的确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通假字:在古时,它或通借「舆」字。

我们来看看甲骨文「舆」字的构图及其相关解释: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舆〕由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两个构件组成。前一个构件表示「众人合力抬举」〔《象形字典》释义,下文括号内之释义均为同一出处〕,后一个则是「不完整的车」,即车厢。那么,舆字的字义就是「众人全力抬举一个车厢」,这是什么意思呢?或者说它试图表示一个什么样的动作?显然,我们对种这初始形态的文字—甲骨文的解读欠缺一种过渡性的可前后相互衔接的注解类字典,由此就造成了后世学者对最初的象形文字的造字法则缺乏必要的认识,由是便造成了我们对甲骨文释读上的极大的困难。

查《说文解字》,舆字目的释意是:「车輿也」。这就说明舆字的本意是为有车厢的马车,有时也指轿。但我们认为,从舆字的甲骨文象形构图来看,它不太可能是由「众人抬举车厢」的图形来引申为车,——古人有着极其严谨的造字法则,决无可能用一种象形众人抬举车厢的动作来表示一种乘具—车——将舆的甲骨文图形顺时针作90°旋转,我们发现,这个造型或更像是一种飞行器,即阿努纳奇﹝Anunaki﹞的「四鸟」之一种。由「鸟—飞行器」引申为测绘者乘坐飞行器具对大地进行地理测绘的相关活动,即所谓的勘舆——勘探。如果这个解释成立,那么,《连山舆〔易〕》与《归藏舆〔易〕》的意思就相当明了了。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8·阿努纳奇的「鸟」‖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堪舆,《汉书· 卷八七· 扬雄传「上」》:「属堪舆以壁垒兮。」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堪舆,天地总名也。」又,引申为堪查、堪地,——所谓的看风水是后期世道没落之时江湖术士纷纷崛起之后的引申义,非本源性的字义。——如此,《连山舆》与《归藏舆》的真实义就一目了然了:连山者,乃五藏山经之「舆山——堪察全球山川」篇,即《山经》是也;而归藏者,即包藏也,指包容或包藏于五藏山经之中的风土人情篇,即《大荒经》是也。所谓「五藏山经」,正如一些《山海经》研究者所言,地球之地理地貌有如人体之五藏六腑,譬如,澳大利亚为心脏,非洲与南美洲为左右肺叶,亚欧大陆是为肝脏,北美为脾脏,而格陵兰岛则为肾脏,等等。[6]这或可能就是五藏山经本源性的词义所在,以此,《山经》便有所谓的南、北、东、中、西等五大山列之分,是故便有"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居地也,言其《五臧》"〔《山海经》〕之说。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9·「鸟」的驾乘员‖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就《二易「二经」》所载的内容来看,它也可佐证我们上面所提出来的两个观点:「《易》纪三皇」之佚事,以及《易》为世界山川地理之堪舆图文。更具体一点,《连山舆》乃五藏山经,是为世界远古时期之地理全科;而《归藏舆》则详载分布于全球境内之形形色色的人、兽、神、物等诸物事,如此,「二易」珠联璧合,《连山》志地、《归藏》纪史,而加上《周经》则构成一部远古时代上知天文暨易化机变之学,——《周经》多是取天象作类比,故其天文知识丰富——下知地理暨世界风土人情之识的具有「智慧学」一般特征的《三易》学。

经过这样的分析,「三易」的真相似乎逐汽渐浮出了水面,它的「智慧书」形象一时间也饱满了起来。然而,正在预备为这个「重大发现」而沾沾自喜一番的时候,一种类似第六感的疑虑却又悄然爬上心头:实际情形真的这么简单吗?

在一遍遍研读《周易》以及对「三易」作更深入的分析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感触却在潜意识里不断否定着我们的上述推断:无论对「三易」作出何种最合乎情理的解释,我们似乎都无法触及到古籍真正的灵魂性内核,换句话说,上述对「三易」的解释仅仅只是一种表象上的主观性的认知,它并非是「天书」《三易》的本源释意。

由是,我们就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部令人倍感憔悴的「三易」学,希望在新一轮的分析中能取得某些突破性的进展,以期能够彻底揭开「三易」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前面曾提出过一个假定,即《周经》最初可能也是一部「君子学」教典,如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是,我们似乎可以通过「君子学」或「智慧学」这个关键语词的正确分析来揭开「三易」学的真面目。如此,现在首要的工作便是,先弄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君子学」,以及作为「君子学」通用教典的「智慧学」体系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古籍。只有真正弄懂了这些关键性语词或概念,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三易」学的本原属性和实际所指: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10·唐本周易‖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我们得知,「君子﹝Gentleman﹞」一词在古希腊通常被表述为「智者﹝Wise man﹞」,但在古宗教范畴中,君子更多地被用来指称西方语境中的「先知」或祭司等神学领域中的知识垄断者,即所谓的史前高智人阶层或族群,类同于古印度种姓制度﹝caste system﹞中的婆罗门﹝Brahmin﹞,是上古时期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族群。不过,本原意义上的「君子学」毫无疑问是一门「天民学」,即「诸神」以及神裔子孙的通用教典。它之所以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培养人类中的「君子〔智者〕」群体,则更多的是缘于宗教不断扩张的结果。当然,在后期,「智慧书」的受众也不再局限于「君子〔智者〕」阶层,而是直接向需要接受它的全体信众开放,成了一种公共的「智慧」产品源泉。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11·周易六十四卦方位图‖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本质上,「智慧书」的使命在后期就是助力「知识阶层」成就其「君子之学〔即智者之学〕」这一根本目标,这在宗教层面上说,就是培养「君子〔智者〕」队伍,以满足神治时代神权事务代理人的人力需求。为此,在史前那个特定时代,「君子〔智者〕」阶层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一个普遍性的社会意义就是代表「神」渡化神宗宗教的广大信众。——所谓「渡化」就是通过先知或祭司等神职人员,即「君子〔智者〕」口授和讲解经典的一些相关知识的方式,来引导尚普遍处在无明〔野蛮或半野蛮〕状态中的「小人」群体,逐步摆脱野蛮和愚昧,进而结合「小人」个人持之不懈的努力,最后成就具足更富于理性的「大人」德行。——不过,古代「君子〔智者〕」阶层的社会职司还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教化信众并且极尽可能地解除信众的生活疾苦而外,他们还担负着医生的职责,所以,上古时期的「君子〔智者〕」阶层还是一个掌握了高超医学和医药学的全能型社会群体。

在这个意义上说,「智慧书」就是一种宗教范畴中的启迪智慧、美善人性与拨除人生苦痛的知识宝典,这样它才可能令无数虔诚信徒趋之若鹜。如此,它至少涉及到如下这三个不可或缺的大知识面: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12·祭司·图文无关‖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一、相当成熟的宗教知识百科;

二、一整套具有普适性价值的人文科学知识体系;

三、精妙高深的医学医药学知识与医疗技术。

经此分析之后,我们愈发的发现上面有关「三易」的解释太过牵强附会。理论上,我们的「三易」是为「君子学」的通用教典这个说法如果成立,那么,毫无疑问,「三易」当然也就是一部类同于《吠陀经》或《阿维维陀经》的「智慧书」了,至少,它也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而且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即便「三易」最初是从大部制经典中剥离出来的残卷,但剥离者肯定也会考虑到典籍的相对完整性或曰体系性问题。然而,就《周经》与两部《地舆〔易〕》的合集而言,它缺失了前述「智慧书」非常重要的三个主体部分,这个部分在其它的宗教古籍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甚至,说这三大部分的内容就是整部「智慧书」的主体内容似亦不为过。

况且,《地舆〔易〕》似乎仅只是与《周经》相对应的「三易」之一部,换句话说,《地舆〔易〕》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都只有而且只能是「三易」之一。这样,《连山舆〔易〕》与《归藏易》分别就是《五藏山经》与《大荒经》的说法根本不能成立。

基于这个分析,我们认为,正确的说法应是,包括《大荒经》在内的《山海经》全本都属于《连山舆〔易〕》,亦即与「天经」——《周经〔易〕》相对应的《地易〔舆〕》事实上只有《连山舆〔易〕》一部,如此而已。

不过,设使这就是「三易」之一的《连山舆〔易〕》的真相,那么,一个更大的疑问是,这《归藏易》又到哪里去了呢?

似乎,我们的方法论出现了问题,一个可能是,我们一直游离于《易》的核心之外来考据《易》典,如此才会出现这种「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为了找到「迷失」的《归藏易》,经过思路事理,我们决定再次回到原点,即通过重新考证「易」这个关键字的本源字义入手,来解开《归藏》的遗失之谜。

查《象形字典》,得到易字的甲骨文构造及其基本释意如下:

易是锡的本字,甲骨文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就这个构图的表象上看,传统的解析应没什么错:"像将一个有抓柄的器皿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中的液体,倒入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另一个没有抓柄的器皿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中。"据说这是"熔锡铸器"的动作,用来指代一种金属溶液:锡。

但《祕书》却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后世学者解说《易经》的时候也多采用此说,——即易乃明之本字。

《易·系辞》曰:《易》者,象也。《疏》:《易》卦者,为万物之形象。又:生生之谓易。《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疏》:阴阳变转。

魏伯阳《参同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又《礼·檀弓》易墓非古也。《注》易谓芟治草木。《孟子》易其田畴。《注》易,治也。

从上述对易的释义中,我们得到如下四个方面的关于易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在释义之后附注了个人与之相对应的注解〕:

一、易是由日与月这两个单体字构造而成的,取象日月之明。

〔注解〕:从甲骨文「易」的象形符号来看,它的具象与指代都相对复杂。将液体从一个器皿倒入另一个器皿,这个具象是什么?显然,它在强调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变易或易化的过程,——注意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它在强调人们在认知万事万物的时候,必须时时考虑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情况,即意在指代真正的「明」:「大知」。所谓「大知」,是指君子所要汲取的知识不是那种仅仅只是停留于对静态事物的认知和把握层面上的「小知」,而是指能够完全把握动态事物的发展易化规律的「大知」或「周知」。

二、易为卦象,象形万物之生息变易。

〔注解〕:自然事物是为人意识中的镜像物,人们对世界一切事物的认知无不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为先决条件,亦即人们的一切知识来源都是建立在认知自然和把握自然这个基础之上的,真理的源泉是自然。在这个意义上说,以自然为卦象、取法自然是人们获得真知——「大知」或「周知」——唯一的法门或路径。这就是易为卦象,象形万物生息变易的深刻含义。

三、所谓「日月为易,刚柔相当」除了作「明」解,它还含有另一层更深刻的含义,即易含有中正,中和意。

〔注解〕:这个指代也同样较为复杂,它更多的是指「君子」处置任何事情都必须把握中正与中和之要。所谓「中正」或「中和」,即指阴阳均衡、刚柔并济,——在现代语境下它指的是一种「适度原则」,——这就是后期儒学所特别推崇的中庸之学,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明」,非「智者」无从把握这种中庸之大「明」。

四、从拔除田畴杂草引申为拔除人的无明之根,即启迪人的智慧。

〔注解〕:「易」的最后一层含义就是去除人的无明,有如拔除田间草那样拔除人身上痴愚的无明之根,使人成就一个真正的富于理性和智慧的人——大人。这是佛教范畴中的「觉他」意,即「渡化」众生。

通过上面对「易」的字义的较详略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易」学事实上也就是「明学」:将上述「易—明」字义的深刻道理融入于学说之中,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理论框架下,形成一整套上明天地自然下知人情事理的「智慧学—明学」体系,既是用以成就「君子—智者」的知识宝典,又是渡化或教化信众的有力思想武器。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13·宋︱杨万里诚斋先生易传‖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那么,「易学—明学」——指完整版本的《智慧学》,下同——真的具体如此高深的学理和如此精妙的功用吗,通过接受「易学—明学」的系统教授它真的可以成就「大人」之德行,甚至还可以使一部分人进入神治社会一人〔神〕之下、万人之上的「君子—智者」阶层?

根据《易》学的灵魂性思想来阐发,大自然的万千事物以各种既有现象洞然无遗地陈列在天地之间,——「卦」者象也,此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像图画一样挂在那里"的「卦」的真实义,——这些存在恒常而且总是最直接地体现着宇宙真相的自然事物,其实就是世界永恒的真知。《易》试图阐明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人们毋须刻意去追求所谓的「真理」,人意识所感或意志所触的东西都不是「真理」,只有天地万物的自然存在及其客观发现演化规律才是人们所需要真正加以掌握的「真知」。人们只有掌握了这种绝对的「真知」才能够成就一名既明心知性,又周知天地万物的「君子—智者」。但《易》更深层的理念还不止于此,我们知道,先秦道学的一个非常经典的理念是「天人合一」,——道学的这个理念无疑传承自古本三《易》学,所以,此「天人合一」理念事实上就是古《易》学的核心理念——应该说这个境界方是「君子—智者」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在「明」的基础之上,作进一步的意识「整合」,将天、地、人三元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可以理解为庄子理念中的将人等同于自然万物的观点,即人与万物齐同。这放在现代科学构架下来理解,就是将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现代科学表明,意识一种也是物质﹝matter﹞,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特性,——「有意识」地导入天地自然这个「统一场﹝Unified Field﹞」中,使之与天地万物产生一种意识共振﹝Awareness resonance﹞,从中获得一种本真性的宇宙真知。这种来自自然的真知方是「君子—智者」所必须掌握的「大知」或「全知—周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易原始的字义就是「知—明」事物的变易或易化机理。将液体〔酒、水或是溶锡〕从一个盛具倒入另一个盛具,一个看似简单的变换液体物理空间位置的动作,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它不仅指代事物在时空「场」中发生某种「变易」这个过程所昭示的一种运动机制或机理,而且它进一步要求人们通过特定的意识训练来达到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机制或机理的至高境界。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14·大藏经‖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至此,我们对《易》就有了一个更高层面上的认知:易的本义为「明」,那么,所谓「三易」其实也就是「三明」。何谓「三明」?

明天!明地!~~!

这是一个不假思索的答案,在现代语境下,「三明」的表述就是,知天!知地!~~!不过,这个「知」非一般的知,而是洞明万物万事的「大知」或「周知」、「全知」!

然而,推断及此,思维却再一次「卡壳」了:

《周易》为「天经〔易〕」,《地舆》〔《山海经》〕为「地易」,这没错,用明字将易替而代之,得到的结果是「明天」、「明地」,即知天、知地乃至知天地万物。那么,这问题又来了,还有一「明—易」是什么?

言及于此,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上文的「明心知性,又周知天地万物」句的语意,以及「天人一体」理念中将天、地、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句话来,显然,人是与天、地二元共同构成世界三元格局的一个三大元素之一。况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就有天、地、人三才说这个提法,所谓天、地、人三才既是上古时期人们的一种习惯性说法,同时也可能是传承自更古老年代的一种关于世界格局的概念,《易·说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汉‖王符之《潜夫论·本训》亦云:"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由此推断,「三易」的另一「易」当为「人易」,即意谓「明人」,与前述之「二明」共同构成「明天—知天」、「明地—知地」、「明人—知人」这样一个完整性的甚至是全息性的知识体系。

那么,此「明人—知人」之「人易—《归藏易》」又是一部什么样的典籍?它下落何处?它是否真如人们历代相传的那样,业已全书佚失了?

其实,行文至此,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了!

不用再费心劳神地深入穷追了,「人易—《归藏易》」事实上已经如同「卦象」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挂」在那儿了——

没错,所谓的「三易」,事实上就是历代相传的所谓上古三大奇书《周易》、《山海经》与《黄帝经》三部,——包括《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两部,虽然后者已大部失传,但完整意义上的「人易」是包括《内经》和《外经》两大部在内的绝世医典,——《周易》知天、《山海经》知地、《黄帝经》知人!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图15·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编‖图片引用百度图库

这就是《易》有《三易》的真实义!

这也是「上古三大奇书」合集本《易经》/《周易》的真相!

当然,这还远非是一部被完整还原的大部制经典《易经》/《周易》版本,因为它依然还有诸多佚失的部分没有被追回来,譬如,上文提到的古籍所应包有的人文科学与宗教全科,甚至还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的自然科学等几大方面的主体内容。不过,限于篇幅,关于诸多未尽的问题——比如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黄帝经》缘何被名之以《归藏易》?——我们只好在下文接着考据。〔未完,待续〕

——————————————————————————

参考文献

[1] 参见网文《中华文化的雅利安起源之二:〈易经〉原文是用阿维斯陀语成文的》原始出处及作者不详

[2] [3] [4] 参见百度百科·《易经》

[5] 参见願隨身·360个人图书馆的文章《浅说〈连山易〉与〈归藏易〉》

[6] 引用自搜狐网文章《〈山海经〉揭开了人体的地球之间的秘密,地球就是一个生命体》,作者:隐士申子源

PAGE

24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易经是天书吗_易经中的三易

    「天书」浅说之《易》有三易考 【原创首发】 我们上文分析过《易》的源起问题,传统的认识是,它的原始版本出自于人文始祖伏羲之手,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天书》。但是,毋庸讳言,传统

    经典语录
  •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笔下的人物真是什么_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这一说法并不确凿

    西游故事百家谈! 如果说四大名著中,千百年来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最具有童话色彩,神话色彩,和受众的年龄范围最广的,应该数西游记了。很多人认为,《西游记》不只是一本儿童故事

    经典语录
  • 河图洛书和易经_河图洛书的术数运用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术数之源。相传在上古时期有龙马负图出于黄河。伏表见之,创为先天八卦:在大禹治水时,从洛水中浮出的神龟身上的纹图中分析出了河图,后来人们

    经典语录
  • 五岳中皇帝封禅的山_岳庙是祭祀五岳的庙宇其中东岳是指

    作者:大华山智慧旅游 “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或者另有高处比天高。”今天小编带你们了解下中国的这几大名山,他们还有个响亮的名字 ——“五岳”。也许很多人不明白“五岳”都有什么

    经典语录
  • 五岳大帝和五方大帝_我国哪五岳

    中国的五岳大帝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山神,分别是: 东岳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崇黑虎)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闻聘)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崔英)

    经典语录
  • 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_真武大帝在神仙里的排名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九天荡魔祖师、无量祖师、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金阙化身荡魔天尊等。全称“祖师北极法

    经典语录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_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几年级课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会认字 zé择 dū都 gōng宫 tān摊 fàn贩 lì吏 zuō作 tài 态 lǘ驴 cùn寸 shèng乘 lóng笼 lán栏 mào貌 多音字 dōu (都是) zuō (作坊) lóng (鸟笼) shèng(千乘之国) 都 作 笼 乘 dū (都城)

    经典语录
  • 易经和谁有关系_易经还是周易

    《周易》和《易经》是什么关系?他们是一样的吗? 《周易》和《易经》是从属关系,易经的范围更广,狭义上的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广义上讲,直接和《易经》有直接

    经典语录
  • 周易大全和易经的区别_周易属于易经吗

    易经与周易不是一回事。 《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所以周易只是三易之一。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周易以乾卦为首。三易都是64卦体系。 而64卦

    经典语录
  • 昭君出塞是谁的代表作_昭君出塞历史意义

    艺术史上的千年谜团揭秘——昭君出塞背后的故事。 这是 “画里画外都是戏”专栏的第十七期,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另一位美女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四大美女当中的另一位——王昭君

    经典语录
  •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_资治通鉴汉记

    【汉纪三十】起旃蒙大渊献,尽玄黓敦牂, 凡八年。 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公元一五年) 春,二月,大赦天下。 民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莽恶之,捕系,问语所从起,不能得。 单于咸既和亲,求其子登尸。莽欲遣使送致,恐咸怨恨,害使者,乃收前言当诛侍子者故将军陈钦,以他罪杀之。 莽选辩士济南王咸为大使。 夏,五月,莽复遣和亲侯歙与咸等送右厨唯姑夕王,因奉归前所斩侍子登及诸贵人从者丧。 单于遣云、当子男大且渠奢等至塞迎之。 咸到单于庭,陈莽威德,莽亦多遗单于金珍,因谕说改其号,号匈奴曰“恭奴”,单于 曰“善于”,赐印绶,封骨都侯当为后安公, 当子男奢为后安侯。单于贪莽金币,故曲听之, 然寇盗如故。 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 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 公卿旦入暮出,论议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 中郎将、绣衣执法在郡国者,并乘权势,传相举奏。又十一公士分布劝农桑,班时令,按诸章,冠盖相望,交错道路,召会吏民,逮捕证左,郡县赋敛,递相赇赂,白黑纷然,守阙告诉者多。 莽自见前颛权以得汉政,故务自揽众事,有司受成苟免。诸宝物名、帑藏、钱谷官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宦官、左右开发, 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 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 尚书因是为奸

    经典语录
  • 中医对联-华夏中医千年传 立足广粤探古今

    随着时代更迭,人们生活的水平日益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养生”、“治未病”等传统文化关键词,小可闻传街头巷尾,大至见诸报端,社会上顿时刮起一股股“养生热潮”,随波逐流的人们花钱如流水可到位?吃药比饭多可对症?-中医对联

    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