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_王阳明王船山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三大儒之一_王阳明王船山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27 19:15:27
阅读:

导语: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人称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出生于湖南衡阳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在青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明亡以后,投入到武装抗清的斗争中,抗清失败后,隐居在家乡,发愤著书,他的代表作有《王夫之诗文集》、《噩梦》、《俟解》、《周易外传》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衡阳湘西草堂去世。他的一生论著丰富,哲学思想丰富,本文仅从人性论方面分析王夫之的哲学主张。

明亡之后再无王船山: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

1.王夫之思想形成的背景


在王夫之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三位亲人,分别是他的父亲王朝聘,他的叔父王廷聘和长兄王介之。

他的父亲王朝聘是一位秀才,被学者尊称为武夷先生,王朝聘曾受学于名儒伍学父,得到濂洛正传,又注重经世致用,通晓天文、地理、兵农、水利等知识,王朝聘一生正直不阿,对王夫之的学术操行影响很深。

明亡之后再无王船山: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故居

他的叔父王廷聘也是一位学识丰富的秀才,也是一位诗人,诗风有建安学派的风骨,对老庄思想也多有推崇,他对王夫之的文学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夫之的长兄王介之也是一位秀才,一生严于律己,以当老师为生,对经学有很深的研究。这对王夫之的经学思想有很深的影响。王夫之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利,仅仅考中举人,这也使得他受到八股文影响较小。

明朝灭亡后,王夫之在目睹清军在各地的暴行后,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了抗清斗争中。1646年夏,他赶到湘阴求见当时的明朝湖北巡抚,监军章旷,向他分析了抗清形势,并提出了抗清策略,但是章旷并未引起重视,同年冬,永历政权建立,王夫之准备投奔永历帝,1648年,王夫之在衡山举兵,准备抗清,但由于种种原因,事情并未成功。永历政权失败后,王夫之遭到清廷的通缉,为躲避追捕,他带领家人流亡近十年,1657年,王夫之结束了漫长的流亡生活,回到了故乡衡阳,潜心著书,开始了归隐生活。在明朝灭亡的残酷事实面前和长期的抗清活动中,他开始系统提出并总结以往朝代兴衰变化的规律。

明亡之后再无王船山: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岳麓书院

2.王夫之思想中关于人性的定义


人学理论是王夫之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而对人的主体价值、主体人格的高度肯定和追求又是人学理论的核心。王夫之认为“性者,生之理也”。这个生之理是指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理,也包括气之理。人性来源于自然之气,“二气之运,五行之实,始以为胎孕,后以为长养,取精用物,一受于天产地产之精英,无以异也”。

明亡之后再无王船山: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

但他又认为人与物不同,有着本质区别,虽然二者有共同的组成基础,但是“凡物皆太和洇蕴之气所成,有质则有性,有性则有德,草木鸟兽非无性无德,而质与人殊,则性亦殊,德亦殊耳”,王夫之从物质根源上区分了人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他在区分人与动物的不同时,指出了人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属性,人具有“知觉灵明之心”,这个心来源于自然,并把心提高到了很高的地位,心如容器,能具众理,应万事,性是容器中所存在之物,故心性是不同的。他在处理心和性的问题上,坚持性体心用的思想,性是客观的,心则是主观的,心以性为本体,心之本体并不是性,心性关系只是一种认识和含摄的关系。但王夫之又认为心性是不可分离的,性是离不开心的,如仁义礼智等道德范畴等只有运用心的认识作用,由人心“合将去”。

王夫之强调人心和道德理性的作用和价值,但他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王夫之并未否定人的感性欲望和自然属性,所以他反对程朱理学所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认为人性包含自然欲望和道德理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二者是同源一体的。王夫之发展了儒家的人性理论,承认并尊重人的正常感性欲望,又具有道德理性,使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人的主体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

3.王夫之关于人如何发展自身道德理性的论述


王夫之虽然认为人性是由自然之气凝聚而成,但是人性并不是命中注定的,人性是可以不断完善发展的。那么人性是如何发展完善,人的主体价值如何得到实现呢,王夫之认为人性需要后天人为接习才能成性,在这一方面,他继承了荀子的“成性”说,认为“性日生而日成”,人应该在与自然交互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主体价值是在从“天之天”到“人之天”的转化过程中实现的,这里的“天之天”就是指离开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之天”则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后的世界。从这些概念出发,王夫之提出“自在之物”和“自我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明亡之后再无王船山: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船山书院

在将“自在之物”转化为“自我之物”的过程中,必须通过“造命”和“相天”的途径实现。“造命”中的命是指“理之流行”,这是超出人类主体以外的客观制约,但人在“命”面前可以有所作为,即“造命”,可以利用必然之理,完成对“自在之物”的改造,实现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目的,实现人性的完善。王夫之认为人人都可以“造命”,“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而“相天”是指人在“造命”过程中,不能肆意妄为,要遵循自然之理,即“循理”,这个理就是事物发展必然的规律和趋势,只有将“造命”和“相天”完整结合起来,人最终才能在后天接习过程中发展出自己完善的人性。

明亡之后再无王船山: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周易外传》

王夫之强烈反对程朱理学中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因为这样的划分,人为将人们分为三六九等,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突出。他的人性论为所有人都提供了锤炼人性,完善人性的可能。

4.蓑翁说


王夫之的人性论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优秀的儒家人性理论,并发展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批评了程朱理学中关于人性理论中的扭曲,为人的天性解放和社会平等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清朝建立后,对内实行高压统治,加之王夫之的思想过于深奥,致使他的理论长期被埋没,直至清末民国时期才被学者发掘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王夫之:《读四书大全注》

2.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3.萧箑父、许苏民:《王夫之》

4.邵显侠:《王夫之人学理论探析》

5.王泽应:《王夫之人性论基本范畴辨析》

6.王泽应:《论王夫之关于人的价值学说》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网易号:江南蓑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