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四书里的大学原文_《大学》是(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四书里的大学原文_《大学》是(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5-23 20:46:05
阅读:

接上期

一、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翻译: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俗说四书之《大学》--02

二、在这一句里最重要最关键、争议最大的就是“知止”两个字解决了知止就解决了后面的内容。

1、常见的解释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或目标。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先立志,然后才会坚定只想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知止并不是这个意思,知止的意思应该是: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或是要知道自足,这两种解释到底哪一种对呢?要准确理解“知止”二字必须结合之前的“止于至善”和后面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止于至善”是要达到最完美境界。做事做人但求做到最好,但是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和悟性又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强求人人都是君子,五个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境界,那我们就要不断的学习。学习了之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是才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就可以知道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然后停止下来,虽然力求完美但也不能强求自己。不要超越了力所能及的范围,

致知就是要求得真知,求得真知的方法就是格物,格物就是学习,穷尽事物之理,获得知识然后实践,再在实践中明辨事理,致知决定了知止,知止又升华为致知。所以,在这一些列的关系中,最为基础的就是格物,懂得了事物的内在运行规律才具备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才会明白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自己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2、曾子在下面的传的第四章引用了诗经里的两句话来解释“知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连黄鸟都知道他应该落在什么地方栖息,难道人还不如黄鸟吗?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多次谈到“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当朋友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作为一个朋友应该真诚的劝告他,也可以给他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要讲究说话的方法(善道),如果说了没用也就算了,不要勉强,不要自取其辱。做到仁至义尽即可。

3、如果把知止理解成立志或是确定目标。那按照这句话的先后顺序理解那是有点不可思议的。比如“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和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也就是说要先立志,立志或是定下目标来之后心才静下来,但现实是很多人在三十岁以前估计都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的。小学生们的志向都是长大以后当科学家、警察、医生之类的,但是随着年龄增加他们的志向会不断地改变,所以他们没有做到定,这就和“知止而后有定”相违了,那孔子不是骗人的了吗?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倒过来理解,把最后一个“得”放在前面那就顺理成章了。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然后才根据自己想得到的制定计划和目标(立志),也就是要知道我们的初心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知道了初心、目的,那么有利于实现我们目的就做,不利的就停止,这就叫“知己欲得,而后能止”

俗说四书之《大学》--02

三、道家和释家的“知止”。

1、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者常乐,凡事适可而止这就不会有危险,道家的知止重在对事物“度”的把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止住贪欲,止住妄念,审时度势,急流勇退。

2、对于佛教。“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不过很多人在学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时候,把他理解为佛教的“戒定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戒),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定),内心平静了,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智慧(慧)。其实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也无可厚非,知止就是戒,戒贪嗔痴。因为总是有贪嗔痴的存在,所以我们的心灵总是不得安宁,急躁、焦虑、心绪不宁、心猿意马等等,影响了我们本来清净光明的本性。

俗说四书之《大学》--02

四、小结。“知止”是无论做什么事要懂得适时而止。知止是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做事就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去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越位。知止是对欲望的控制,知止是明白事物要达到什么程度最适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止是自知之明。知止是知足。知足者常乐。知止,才会坚定明智,然后才会从容不迫,专心致志,内心宁静平淡,所以淡泊可以明志。人最美的时候就是在你专注于某一件事达到忘我的时候,所以佛说相由心生,这个心就是知止之心,只有内心保持宁静了,你的智慧才会最大程度的释放。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下期预告:“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四书里的大学原文_《大学》是(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接上期 一、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翻译: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

    经典语录
  • 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_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全文

    接上期 一、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经典语录
  • 北宋道君皇帝_宋徽宗之后的皇帝是谁

    姓名:赵佶 谥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 庙号:宋徽宗 主要作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地:汴京 出生时间: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去世时间: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 父

    经典语录
  • 天地阴阳五行八卦_天地五行指的是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五行,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概念。 无论皇帝、官员,乃至贩夫走卒,没有不知道阴阳五行的。 《周易》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道就是阴阳的变化。 这可以

    经典语录
  • 宇宙自然规律法则_

    编者按:2018年9月15日-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的主题,为化解人类各种危机,走

    经典语录
  • 孙子兵法 英文版_孙子兵法中英对照

    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英双语诵读版《孙子兵法》近日发行,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次创新尝试。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经典语录
  • 道德经五十一章尊道贵德_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

    淡薄禅定、知所先后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

    经典语录
  • 孙子兵法被称为世界第一兵书_我国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

    中国有4000多部兵书,而《孙子兵法》能成为经典,是因为8个字 文/武品文史 中国人十分重视 战争的合法性 ,但是对战争中计谋的使用,更有独特的理解。 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兵书有4000多

    经典语录
  • 孙膑和庞涓的师傅是_孙膑和庞涓谁是师兄谁是师弟

    鬼谷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齐国人,原名王诩,他之所以叫“鬼谷子”,是因为他隐居在清溪旁鬼谷,所以自称为鬼谷子。他是百家争鸣中道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鼻祖,与此同时还是一

    经典语录
  •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呀_孙子兵法是谁的著作

    中国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可谓是一部战无不胜的神兵利器,从古至今,令无数人所敬仰。无论是战无不胜的韩信,还是神机妙算的孔明,又或是算无遗策的郭嘉,还是足智多谋的刘基,

    经典语录
  • 孙子兵法中哪一手段_孙子兵法出其不意

    历代名将点评之孙武16 大家好,今天继续讲《孙子兵法·兵势篇》。 这篇重点谈谈奇正用兵。奇正或正奇,是一个很重要军事术语,指的奇兵和 正兵 两种战术运用;同时,正与奇,也是一种辩

    经典语录
  • 有事心定,无事心静什么意思_心有静气无难事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 是的,如果我们心静了,就无须真正远离喧嚣,无须真正远离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