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司马迁的事迹精神与品质_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

司马迁的事迹精神与品质_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5-30 07:48:50
阅读:

时至深夜,丝丝寒风不时从墙缝里袭来,酸臭和霉腐的味道弥漫在整座牢房,多数囚犯已然入睡。在昏暗的烛光下,唯有一人辗转反侧久久不能睡去。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仰头长叹、时而老泪横流。他不明白自己一生克己奉公为何却遭此横祸,他更不明白自己的一句仗义执言怎么就惹得群起围攻。面对君主的奚落和朋友的背离,他深感委屈和无奈。他也曾想过一死了之,但是想到父亲的嘱托和未完成的事业,他又重新恢复冷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此时此刻,死亡对于他来讲并不可怕,但他不能就这么死去。他不愿意成为历史的罪人,更不甘心让毕生的心血毁于一旦。痛定之后,他毅然选择接受宫刑。正是因为他的忍辱负重,才有了后来的这部千古之作——《史记》。

初识《史记》是在中学时代的课堂上,一篇《陈涉世家》自此将我带入这座奇妙的殿堂。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样,《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上古黄帝至汉武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条理清晰、内容详实、情感丰富、语句朴素,尤其在人物刻画方面,司马迁常常能抓住人物的细微特点展开深入的刻画。不论是燕雀安知鸿鹄志的陈胜,还是壮志未酬咸阳宫的荆轲,亦或是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李广都能描绘的入骨三分,每每读到这些英雄的事迹我都激动不已,初读时也正是被这些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灵动的语言所吸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淀,再读《史记》已不单纯是醉心于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美感之中,而是多了一份崇敬之情。是的,《史记》感动了我。就像晚清小说家刘鹗所说的:《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司马迁对《史记》寄予了太多......太多......或许只有真正读懂《史记》的人才能明白司马迁的不易,才能感受到司马迁的困苦吧。于是,在《报任安书》之后,司马迁的工匠精神被体现地淋漓尽致。他虽没有像勾践一样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实力,但他却比越王更懂得忍辱负重的重要性;他虽没有像陈胜一样发出将相本无种的豪言,但他却比隐王更明白男儿当自强的意义;他虽没有像屈原一样处身于报国无门的时代,但他却比正则更了解举世浑浊我独清的无奈。作为史官,司马迁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切肤之痛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迷信仙道、祈求长生的汉武帝,出于对职业的尊重他不畏强权依旧如实记载。作为文学家,司马迁对《史记》的语句更是锱铢必较,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样的千古锦句为大家津津乐道。在司马迁身上,我看到了他的勤恳、敬业以及不畏艰险和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并不是某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它是经久不息的,是会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源远流长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质朴而又伟大的工匠精神,才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勇往直前!他们就是这样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不贪任何图名利,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心竭力地工作着。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