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司马光还有什么典故_

司马光还有什么典故_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5-31 10:33:59
阅读:

今天要讲一个刺客的故事,这个刺客不简单,“史界两司马”都很看重他。

太史公司马迁专门有一篇《刺客列传》,记载了他的故事;司马光把他的故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故事。

一、一个刺客的经典语录

这个刺客就是豫让。说到豫让,大家或许还不熟悉。但是,他有一句金句,你一定听说过。这句话,我们至今仍然经常引用。

这句金句在不同的史书中有不同的演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战国策·赵策一》)

用意译的方法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他(智伯)懂我,他死了,我也不活了,我要为他报仇!

“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司马迁《史记》)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唉!人生难得一知己!我的余生,将要投身到伟大的报仇事业之中去,这样我死后才有脸见他。

一个刺客,司马迁立传,司马光开篇写他!留下一句名言,至今常说

豫让的经典语录

不管怎么演绎,这句话的核心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


豫让先生先声夺人之后,接下来就该演绎他非凡的人生故事了。

而他的故事,自然离不开智伯,这要从《资治通鉴》开篇的“三家分晋”说起。

二、“三家分晋”是这么回事儿

晋国当时的执政大臣是智伯瑶,智瑶这个人优点很多,缺点非常少。具体来说,有五大优点,一个缺点。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须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辨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司马光《资治通鉴》)

这就是说,智瑶一表人才,是个美髯公,比关羽还帅;射得一手好箭,一言不合就飙车;浑身的艺术细菌,凡是与艺术有关的,没有不懂的;口才好,特别能忽悠;性格顽强,说一不二,敢作敢为。但是,他却不仁。

(请记住口才好和说一不二,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中会再次提到这两点。)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是由那块短板决定的。于是,智瑶的不仁成了他致命的缺点。

智瑶的不仁,其实并不是真的不仁,而更多的是情商低。这位智伯,一点儿都不智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个刺客,司马迁立传,司马光开篇写他!留下一句名言,至今常说

三家分晋

第一,自我感觉良好。身为集团总经理,在饭局上,公然戏弄分公司的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

“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关键是,他这样做了,还认为分公司的总经理不会有任何怨言,对此不做任何防备,简直是自我感觉太良好,已经一只脚踏上作死的路了。

“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第二,贪得无厌,强取豪夺。

他强行从韩、赵、魏三家手里拿地块。于是,韩、魏两家一边陪着笑脸乖乖割地,一边心里想着:“哼,你就作吧!早晚碰上横的,到时候大家一起收拾你!”这显然是用上了兵法,借刀杀人、笑里藏刀,妥妥的三十六计。

于是,在韩、魏两家的虔诚祈祷下,智伯真的碰到了硬茬——赵襄子。赵襄子不愿意割地,于是,智伯强迫韩、魏两家跟他一起,追着赵襄子打,一路打到了晋阳,还请他吃了一顿羊肉泡馍——水围城。

第三,不把下属对自己的忠诚当回事儿,轻易出卖向自己打“小报告”的人。

智伯用水灌了晋阳之后,乘船参观水围城的景观时,不禁诗兴大发,吟诗一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可是,魏桓子、韩康子这时想起了自己美丽的家乡——两座美丽的水边小城,分别位于汾水、绛水之畔。他们仿佛看到了洪水滔天、家破人亡的场景。于是,他们忍不住做了点“哥俩好”的小动作,你撞我一下,我踩你一脚。

可惜,这样的小动作没有逃过絺疵(智伯的家臣)的眼睛,于是絺疵向智伯打了“小报告”。可是,智伯直接去质问魏、韩二位,还跟人家说是絺疵告诉他的。

智伯的这种行为,其缺心眼的程度,简直跟二百年后楚霸王项羽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有的一拼。

一个刺客,司马迁立传,司马光开篇写他!留下一句名言,至今常说

楚霸王项羽

魏、韩这老哥俩又不傻,来了个死不承认,再加表忠心,顺利蒙混过关。

这个时候,魏、韩两家已经知道不反不行了。于是,韩、赵、魏三家高举起“唇亡齿寒”的思想武器,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干掉了智伯。

干掉智伯之后,三家就高高兴兴地把晋国给瓜分了。


讲完了“三家分晋”,您会说,这里也没有豫让什么事儿啊!

是的,事情奇怪就奇怪在这里,豫让口口声声说智伯拿他当知己,以国士待之,可在智伯执政的过程中,豫让并没有出现过,也没有贡献过自己的任何言行。

于是,这才有了后来方孝孺对豫让的质疑和要求。

三、忠臣相轻——方孝孺对豫让的高标准、严要求

方孝孺是一个很有名的人,跟豫让一样,也是个忠臣。可是,就像自古“文人相轻”一样,忠臣对忠臣也未必尊敬。

方孝孺对豫让这位忠臣就不是很看得上,于是,他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豫让论》。这篇《豫让论》入选《古文观止》,核心观点是:真正的忠臣,是那种“扶危于未乱之先”的人,像豫让这种“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的人,只不过是“沽名钓誉,眩世炫俗”而已,在像我方孝孺这样的“君子”看来,“皆所不取也”。

一个刺客,司马迁立传,司马光开篇写他!留下一句名言,至今常说

方孝孺

那么,应该怎样“扶危于未乱之先”呢?在方孝孺看来,就是死谏——谏到死为止。

方孝孺认为,豫让应该有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觉悟,在智伯贪得无厌地向韩、魏要地的时候,就要不断地向自己的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果建议一次不听,那就建议第二次,如果第二次不听,那就再来个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不听,那怎么办呢?那就死去吧。直接当着智伯的面抹脖子自杀。

如果豫让因为进谏而死,那么,智伯一定会被感动,并听从豫让的建议,痛哭流涕,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从而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避免最终被三家灭掉的悲惨结局。

听上去很高大上,是不是?但是,呵呵……

第一,方孝孺说的这一套,他自己就没做到。

他最后还不是沦为了跟豫让一样的下场,而且比豫让更惨烈。豫让最多只是“一人身死报主恩”,方孝孺同志,则高呼着请求明成祖朱棣“灭我十族又如何”,创造了中国连坐史上的奇迹。按照方孝孺自己的理论,他可算是达到史上“沽名钓誉”的极致了!

第二,就算豫让真的按照方孝孺的指示去做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从上面“三家分晋”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智伯是个自我感觉良好、情商超级低的人,他从来不把自己下属的建议当回事儿,而且“巧文辨慧,强毅果敢”,没人能说得过他,即使你说得过他,他仍然会“强毅”而不听。

豫让如果真的因为直谏而死,智伯大概会挠挠头,很不解地说一句:“豫让脑子进水了吧?”

我们也就看不到豫让这令人荡气回肠的刺客故事了。


接下来,我来说豫让做刺客的故事。

四、豫让——最执着的刺客,至死方休

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之后,赵襄子把智伯的脑袋涂上漆,当酒杯用。赵襄子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是由于智伯让他身体泡水,他就让智伯脑袋泡水,以此来解恨。

赵襄子的这一行为,却在无意之中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智伯的脑袋是为水而生的——生前脑子进水,死后还是满脑袋水。

豫让要为智伯报仇,最恨的也是赵襄子。于是,豫让开始了他的刺客生涯,谋划了第一次刺杀行动。

他伪装成服劳役的奴隶,怀揣着管制刀具,混到赵襄子的宫里,去给赵襄子修厕所,并准备在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刺杀他。

一个刺客,司马迁立传,司马光开篇写他!留下一句名言,至今常说

古城

不得不说,豫让还是很有智慧的,他知道,一个达官贵人平时有很多人保护着,只有在做两件事的时候人比较少。豫让不是女人,不能搞色诱那一套,只好选择第二件事。

可惜,赵襄子有第六感,要上厕所的时候,忽然感觉小心脏砰砰跳,于是,派人搜索厕所,抓住了豫让。

赵襄子很敬重豫让的为人,称赞他“真义士也”,就把豫让放了。

要是一般人没准就感动了,说不定还会委身于赵襄子。可是,豫让不但不为所动,还接着筹划了第二次刺杀行动。

有了第一次的暴露,豫让的样貌已经深深地存在赵襄子的脑海里,他的梦里,他的心里。

豫让再想接近赵襄子很困难,怎么办呢?办法总比困难过。难不倒豫让的。

我们知道,赵襄子居住的城市是有河的,有河就有桥。赵襄子也要出门,出门必然要从桥上过。假如有那么一两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恰巧居住在桥洞底下,大概也不会引起达官贵人们的格外关注吧。

于是,豫让就对自己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成为天下第一大帮丐帮中的一员,躲在赵襄子出门必经的桥下,伺机行刺。

一个刺客,司马迁立传,司马光开篇写他!留下一句名言,至今常说

豫让击衣

可惜,赵襄子不但第六感强,他的座驾也很好,宝马驶过平整的桥面时,忽然受惊,车身颠簸不已。赵襄子心想,这肯定又是豫让搞事情。

赵襄子命人一搜,果然抓住了豫让。这时候,赵襄子很生气,说:“豫让啊,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啊?你之前在范氏、中行氏家族有限公司都打过工,他们都被智氏公司搞破产了,你不为他们报仇,反倒加入智氏公司当高管。怎么我兼并了智氏公司,你就一个劲儿地给我找麻烦,非要替智氏公司报仇呢?”

这时候,豫让习惯冒金句的天赋再次表现了出来,为我们留下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的经典语录。

赵襄子一看没办法了,既然你是这么个态度,我就只好成全你,送你去跟智伯天堂相聚吧。

这时,豫让又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我既然报不了仇了,请让我用剑刺您的衣服,权当我报仇了!”

赵襄子欣然同意,毕竟历代君主对这种“以物代人”的套路很熟悉,几百年后的曹操就是以“割发代首”的方式来维护军纪的。

一个刺客,司马迁立传,司马光开篇写他!留下一句名言,至今常说

曹操

于是,豫让跳起来连刺了赵襄子的衣服三次,然后自刎而死,从而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五、豫让桥——历史文化的衍生品

历史文化名人,必然会衍生出与人物故事有关的名胜古迹。豫让留给后人的,除了千古的忠名之外,还留下了一座建筑——豫让桥。

这座桥寄托了人们对忠诚这种美好品质的赞美和歌颂。

按理说,这座桥应该是豫让最后行刺赵襄子的那座桥——邢台豫让桥。可惜的是,这座桥已经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只能存在于典籍记载之中了。据明《顺德府志》记载,(邢台)豫让桥在城北5里,为春秋时期豫让刺杀赵襄子处。

一个刺客,司马迁立传,司马光开篇写他!留下一句名言,至今常说

豫让桥遗迹

现存的豫让桥,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4公里的赤桥村。桥为砂石砌筑,保存完好,桥上勾栏围护,桥下晋水常流。不过,它现在已经不叫豫让桥,而是更名为赤桥了。

虽然现实中的豫让桥已经不存在了,好在,我们还有诗。

咏史诗·豫让桥

唐 胡曾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在胡曾的这首诗里,除了歌咏豫让的忠名、表现历史的沧桑感之外,还流露出一丝丝悲观的情绪,似乎在谴责当代(胡曾所处的唐代)的人,都没有豫让那样的国士之心。

原本以一首诗来作为文章的结尾,是最好的装叉方式。可是,我不喜欢这首诗中的悲观气息。

于是,我要以一个好的结局来结束本文,告诉大家,在人们的心目中,豫让其实已经报了仇。

六、好的结局

(豫让)遂伏剑而死。至今此桥尚存,后人改名为豫让桥。无恤(赵襄子)见豫让自刎,心甚悲之,即命收葬其尸。军士提起锦袍,呈与无恤。无恤视所砍之处,皆有鲜血点污。此乃精诚之所感也。无恤心中惊骇,自是染病。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四回结尾。)

话说赵无恤被豫让三击其衣,连打三个寒噤。豫让死后,无恤视衣砍处,皆有血迹,自此患病,逾年不痊。……言讫而瞑。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开头。)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