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诗歌的历史发展历程有多久_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诗歌的历史发展历程有多久_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6-29 22:19:48
阅读:

诗歌的历史发展

1、《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诗经》的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其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层人士。从体例上看,《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就是各地区的地方乐调。“风”大多是民歌,文学成就最高。其中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即正,属于朝廷正乐,《雅》分《大雅》、《小雅》,是西周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多为贵族祈丰年、颂祖德、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其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德。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颂》全部由贵族文人贵族文人所作。《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是直接铺叙陈述;“比”是比喻;“兴”是借物起兴,以引起下文。这种表现手法被后人所继承发展。《诗经》中广泛而深刻地描绘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及二雅,二雅不及国风。《诗经》也作为儒学经典,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为人们著书立说时所称引。据记载,《诗经》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诗经》的影响还扩展到了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困很早就有汉文版《诗经》传入,18世纪以后,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译本。

诗歌的历史发展

2、《楚辞》

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他创作了《楚辞》,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寻一系列不朽的作品。。从屈原开始,我国古代的诗歌才进入作家创作时代。

“楚辞”的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楚辞》运用了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方言声韵和文学样式,叙写当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貌,具有十分浓郁的地方特色。汉代刘向把屈原的作品以及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整理成集,取名为《楚辞》。和《诗经》一样,《楚辞》也是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集。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指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这一点来讲,它是战围末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以楚地民歌为基础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作为诗歌总集的名称这一点来说,《楚辞》收录了战国时代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仿骚作品。

诗歌的历史发展

3、汉乐府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与《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不同,它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的作品占有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了大量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它采用叙事写法,在刻画人物方面细致人微,因此创造出来的人物性格鲜明。同时,故事情节也较为完整,而且能够在捕绘典型细节中突出思想内涵,不但开拓了叙事涛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我国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诗歌的历史发展

4、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时期,南于南北方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间习俗、自然环境等方面义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显现出不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风格清丽缠绵,较多地反映了人们纯沽真挚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则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南朝民歌中著名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经典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北朝民歌在表现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绝体、七言古体以及杂言体,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诗歌的历史发展

5、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体强调声韵格律,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永明体”产生于南齐永明年间,当时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这种环境为诗人们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沈约、萧赜。

诗歌的历史发展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萧赜(440年—493年),字宣远,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刘智容。南朝齐第二任皇帝(482年-493年)。他从小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还曾担任过地方长官,因此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他即位以后,十分注意调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南齐和北齐政权之间的矛盾。同时,他又非常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他在位期间,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当时的百姓安居乐业。《南齐书》中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呜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祓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南齐书》作者萧子显作为南齐宗室,上述话语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环境为诗歌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永明体”就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的环境中诞生了。“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是沈约、谢跳、王融三人。其中沈约的诗数量最多,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创作主张,但他实际的创作成就不如谢眺。

在“永明体”产生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也称“古诗”每篇句数不定,句式不一,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等多种形。不求对仗,不讲平仄,用韵也比较自由。到了唐代,形成了律诗和绝句,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这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它的句数、句式和平仄、用韵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而这种“近体诗”的雏形,即就是“永明体”。

诗歌的历史发展

“永明体”在创作理念上提出了四声八病。

什么是“四声八病“呢?

四声: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古代的四声具体如何读音,现在已经无法知晓,但是根据古书的记载,现在我们仅知道平声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则是一个促调。

八病:即诗歌创作中在四声的运用方面所犯的八种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具体的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由永明体引领的诗歌艺术技巧上的变革,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近体诗”。因此,它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是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6、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形成于唐代,并得以盛行。唐代诗人为了与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将其取名为近体诗。 近体诗格律极为严整,篇有定句,即除排律外,每首诗的句数是同定的;句有定字,即每句诗的字数也是固定的;韵有定位,即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韵脚极为规范;字有定声,即诗句中各字声调的平仄也是同定的;联有定对,即律诗中间各联要求对仗。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的形式更加整齐,节奏更加和谐,但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限制和拘束。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和排律(十句以上)三种。其中,以律诗的格律作为基准来看,绝句的格律相当于半首律诗,而排律则是律诗在句数上的延长。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近体诗在诗歌创作的格律方面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有利于规范诗歌的创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增加了诗歌创作的难度,更有甚者,后来有人对不入律的诗歌一律予以否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宋代诗歌中窥见一斑。这样,对诗歌的创作造成了较大的约束。

诗歌的历史发展


【往期精彩】

如今太平年,

将相碾作尘,

青史留人间。


诗歌的历史发展

这里是头条号【诗意江湖】,我是萧大侠,欢迎你的关注!


头条号【诗意江湖】

把平凡生活过成诗!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