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_结合苏轼的一首诗,谈谈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_结合苏轼的一首诗,谈谈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10 12:04:59
阅读:

重团聚、怨别离,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条件不便的古代,这种传统心理更为突出。诗人们为了自己的事业理想,会常常远离故土辞别亲友。而一旦分离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逢,诚如李商隐在《无题》中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于是诗人们心中的诸多感伤,便只能化成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作品。

苏轼这首词被传诵千年,最后13字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叫绝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便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经典词作。熙宁六年冬天,正值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他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的夏天才回到杭州。前往赈济灾民的途中,苏轼眷恋续娶的妻子王润之,便写下这首词表此衷曲。

而从题目《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来看,这首词有着独出心裁的地方。苏轼明明是自己有感于行役之苦而眷恋妻子,却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即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这种形式所营造出来的一种幽深、缠绵的意境,无疑更为别致,感人肺腑。可以说苏轼用一首词,就道尽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苏轼这首词被传诵千年,最后13字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叫绝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首先,我们来看词的上片,主要是苏轼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了丈夫的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是写丈夫的不当别而别,意思是说,去年我在余杭门外送别你,大雪纷飞就如同杨花。我们知道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好日子,但苏轼身为公务身,不得不冒雪出发。如此凄凉的环境,自然加深了她平日的思念。

苏轼这首词被传诵千年,最后13字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叫绝

反过来亦是如此。苏轼在这样的凄凉环境中,却不能在家陪伴妻子,反而身不由己冒雪出门,其对妻子的眷念之情,随着时间的加长便愈显深厚。紧接着的“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即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似飞雪,却不见丈夫归来。当归而未归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另外,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这两个巧妙的比喻,也使得它宛如一幅幽美的画卷。

然后,我们再来看词的下片,苏轼着意刻画了妻子对月思人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意思是说,我卷起帘子举起酒杯,想要引明月作伴,风露却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了我的襟怀。可见思妇邀月对饮,只落得一个凉意侵袭,孤寂之极。

苏轼这首词被传诵千年,最后13字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叫绝

最后13字“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它的意思是说,人间的妻子孤寂地思念丈夫,就像是天上月宫中的嫦娥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嫦娥怜爱人间双栖的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言外之意,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的人。可见这里高超的艺术手法产生了的强烈感染力,动人心魂。

苏轼这首词被传诵千年,最后13字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叫绝

综观苏轼的这首词,是他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不归之感,含蓄地表达了对妻子的眷念之切,同时也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总的来说,离家很久的苏轼,写下一词道尽夫妻情深,最后13字感人肺腑。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