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容斋随笔中华书局_容斋随笔哪个版本最经典

容斋随笔中华书局_容斋随笔哪个版本最经典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08 04:50:41
阅读: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毛泽东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是《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毛泽东到了晚年,多种疾病缠身、视力减退、身体日渐衰老,但每天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看书。平装小字本看不见了,就看新印的大字线装本的。他要看什么书,除身边有的他自己信手拈来就看外,其余的都由我们负责提供和查找。

当时我们的工作制度规定:毛主席要看的书,是什么时候要的,从什么地方找出来的,是新购买的还是从外单位借来的,书名、作者、译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开本、册数、退回时间、阅读批注、批画情况等等,都要一一登记清楚。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根据我们当时的记载,毛泽东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是《容斋随笔》,时间是1976年8月26日。

这一次的登记是在一组(为了保密的关系,当时几位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处按顺序分别称为组,毛泽东处称为一组,有时也叫一办)。

1976年毛泽东用书登记本(每本100页)第56页的中间,当时的记录文字是这样的:“8月26日晚9时45分《容斋随笔》(宋)洪迈撰明刻本两函14册借北京图书馆”。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这本是很平常的,因为以前一直都是这样做的。登记本已记满了一本又一本。然而,这一次的登记又不同于往常,往常的登记后面还有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一本又一本的延续,后面的一行延续了前一行,后面的一页延续了前一页,后面的一本延续了前一本。那么这前一行、前一页、前一本往往也就显得那么平常,从不引起人们对它的格外注意。

但这一次的登记是毛泽东用书的最后一次登记,后面永远不会再有延续的了,空格子永远是空格子、空页永远是空页、空本永远是空本了。它是毛泽东同志读书生涯结束的一个显著的历史佐证。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至此,我们为毛泽东提供和查找借阅购买图书的服务工作也就基本上结束了。后来每当我们看到这一页页、一本本毛泽东用书登记的时候,便激起我们对毛泽东深切的怀念,激起我们对他老人家晚年读书生活的不灭的回忆。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毛泽东为什么在生命垂危时刻

还要读《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1976年8月26日,距9月9日毛泽东辞世的日子仅14天。几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毛泽东为什么在病魔缠身的最后岁月还要读《容斋随笔》?笔者的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生命不息,读书不止”、“决心学习,至死方休”的思想、理念、精神的自然驱动。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毛泽东的一生就是读书的一生。

1939年他46岁的时候曾说过:“年老的也要学,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日。”毛泽东是这样说的,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直到1976年病危的日子里,他也在坚持读书。

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已经是重病在身了,全天24小时差不多都是躺在床上(此时他已经不能下床行走了),吃饭也都是靠别人一勺一勺地喂。可是他自己呢,明知马克思已经向他发出了邀请,可还是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看书。

这天晚上9时45分,秘书张玉凤告诉我说,主席要看《容斋随笔》,你赶快找一部大字的送过来。我急忙跑到毛主席书库(即中南海增福堂,因毛泽东个人藏书比较多,为便于保管和使用,经当时的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批准,特将增福堂命名为“毛主席书库”)。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毛泽东有夜晚看书的习惯,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经常深夜里要书。

大约过了35分钟,北京图书馆的同志告诉我,书已从柏林寺书库找到了。从柏林寺书库取回《容斋随笔》后,我按照惯例,迅速地翻检了一遍。检查完毕,我急忙将该书送到毛泽东住地。当时的时间是10时50分。

在生命即将结束的前夕,毛泽东要读《容斋随笔》,笔者理解,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或者是特殊的缘由,这完全是毛泽东本人终身酷爱读书的自然行为,自然驱动。此时,不知是什么元素在他的大脑里发生了作用,触使他要读《容斋随笔》。这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第二,为了摆脱内心深处的不安、忧虑和忧伤,这也可以说是毛泽东最后岁月要读《容斋随笔》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毛泽东晚年内心深处是极为郁闷、不安的,是充满着种种忧虑、忧伤的。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毛泽东晚年除了有许多的忧虑和不安,还有很多的悲伤和内心的痛楚。

进入1976年,毛泽东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吃药吃饭都需要靠人喂,每天吃得也很少,行走更是困难。

就在这个时候,人们无限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在北京305医院病逝。毛泽东得到噩耗后,沉默很久。在听工作人员为他读中央政治局报送的《讣告》时,渐渐地热泪盈眶。14日下午,痛苦万状的毛泽东在听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宣读悼词时,毛泽东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失声痛哭。这是极少见的。

7月6日,又一位老战友朱德委员长又突然逝世。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两位开国元勋,与自己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战友都走了,毛泽东此时的内心更加痛楚、更加悲伤。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在朱德逝世后的22天,即7月28日,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又发生了7.8级地震,本来就很痛楚、悲伤的毛泽东得知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情难自禁地又一次放声大哭。

那些日子,重病中的毛泽东饱受内心忧虑、忧伤、不安等复杂的情感与情绪的折磨,一天也不说几句话。看得出来,他老人家只能用“读书”这个办法来转移、来摆脱内心深处的痛苦。

第三,再读《容斋随笔》,是为了缓解寂寞、孤独、苦闷、悲凉和痛楚的心情。

晚年的岁月里,毛泽东身边除有关的工作服务人员外,他家里的人一个也没有。所以,实事求是地说,毛泽东晚年的生活,特别是宁静的夜晚,逢年过节的时候,他老人家是很寂寞、孤独、悲凉和痛楚的。

对晚年毛泽东来说,读《容斋随笔》也许是一种放松。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撰写的关于经史百家、文学艺术以及宋代掌故、人物评价等方面内容的笔记,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集。实际上就是一部读书“随笔”的汇集。

作者把当年自己所见所闻、道听途说的有价值的掌故、逸事及他读书时所受到的启发、产生的灵感等随手记下,有时还加点个人的评论、想象和发挥,既有知识性、趣味性,也有一定的思想性。篇幅都不长,好读好记、开卷受益。它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笔记性体裁的书籍之一。

《容斋随笔》这部书,毛泽东生前读过多次。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读的《容斋随笔》是扫叶山房藏版、乾隆甲寅重刊的线装本,分上下两函,共十四册。当时,延安的读书条件,同大革命时期、长征途中相比虽然好了一些,但所能得到的书籍还是为数很少的,远远不能满足毛泽东的需求。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那时候,毛泽东多次托人从解放区、从上海等地替他买书,也常到当地的有关图书室(馆)去借书。他读过的这部《容斋随笔》就是从当时的“马克思列宁研究院图书室”借来的。

这部《容斋随笔》他读过之后还曾转借给其他同志读过。毛泽东1944年7月28日给谢觉哉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容斋随笔》的事。这封信的全文如下:

觉哉同志:

《明季南北略》及其他明代杂史我处均无,范文澜同志处或可找得,你可去问询看。《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其他笔记性小说我处还有,如需要,可寄送。

敬礼!

毛泽东

七月二十八日

《容斋随笔》这部书,毛泽东很为珍爱。在那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不少的用品和书籍都遗弃或丢失了,可是这部书连同他读过的马列著作、哲学书籍、鲁迅著作等书刊,他一直带在身边,转移、行军到哪里,他就把书带到哪里。从延安东渡黄河带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带到北京城,带进中南海。

1949年6月,到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居住之后,两函《容斋随笔》连同其他有关书籍一起就放在他卧室的书柜上。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现在,这部书还珍藏在中南海毛主席故居里。书中不少地方,如《随笔》卷七“羌庆同音”、“佐命元臣”、“名世英宰”及卷十、卷十三等许多则,《续笔》卷十一“古錞于”、“孙玉汝”、“唐人避讳”、“名将晚谬”及卷十二、卷十六等许多则,毛泽东都用黑铅笔圈、点过或者画上了杠杠。

笔者记得《容斋随笔》卷五中有一篇随笔,题目叫《盗贼怨官吏》。这篇随笔中写道: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陈胜初起兵,诸郡县苦秦吏暴,争杀其长吏以应胜。晋安帝时,孙恩乱东土,所至醢诸县令以食其妻子,不肯食者辄肢解之。隋大业末,群盗蜂起,得隋官及士族皆杀之。黄巢陷京师,其徒各处大掠,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着皆杀之。宣和中,方腊为乱,陷数州,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煎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杭卒陈通为逆,每获一命官,亦即枭斩。岂非贪残者为吏,倚势虐民,比屋抱恨,思一有所出久矣,故乘时肆志,人自为怒乎?”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洪迈在这一篇随笔中列举的案例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官府贪财虐民的行为。陈胜起兵是因为秦二世大规模征发民众徭役,因大雨误了时间,据法当斩,所以才揭竿而起。各郡县苦秦吏者,也群起而杀其长吏。

《容斋随笔》:毛主席生前要读的最后一部书

官逼民反,“比屋抱恨”,这是很自然的。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年老了,对“倚势虐民”的恶劣行为仍然深为憎恨,对苦难的劳动人民深表同情。这也是很自然的。

此时此刻,读《容斋随笔》等这类闲书就如同读故事,读逸闻和趣事。读起来随意,理解起来容易。想读就读,不想读就放下。

这类书篇幅文字一般都不长,一则一则故事几十字到几百个字。读这样的书主要目的在于休息,在于调节大脑,在于缓解自己的寂寞、苦闷、痛楚的心情,祈盼让自己头脑里增加一些兴奋快乐的元素,带来精神上、身体上的放松。这也是晚年毛泽东要读《容斋随笔》的一个原因。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