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苏辙《六国论》_苏辙的六国论与苏洵的六国论异同点

苏辙《六国论》_苏辙的六国论与苏洵的六国论异同点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12-15 12:47:32
阅读:

六国论(二)(苏洵)

六国论(二)(苏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文】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

回想他们的先人祖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一点点土地。子孙们看待它却不怎么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扔掉无用的枯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样以后能睡上一夜安稳觉。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但是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暴秦的欲望却不会满足,送给它土地越频繁,它侵略得就越急切。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已经清清楚楚了。(六国)到了灭亡的地步,按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

编辑:王瑜琪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苏辙《六国论》_苏辙的六国论与苏洵的六国论异同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文】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

    经典语录
  • 六国论原文解释_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经典语录
  •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_六国论以地事秦

    古代文学作品选 Vol.372 作品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经典语录
  • 《六国论》苏洵_苏洵六国论的主旨是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

    经典语录
  • 六国论古诗文网_语文版论语六则原文

    每天一起学习进步 各位亲们: 我们将不定期为大家更新高中语文新课标的72篇古诗文,爸爸妈妈们早作打算,提前让孩子熟悉起来。其余的青年们,温故而知新,不然参加个“答题竞猜”总被

    经典语录
  • 六国论 苏洵_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

    经典语录
  • 六国论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_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苏洵为什么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苏洵意在它,北宋与辽国、西夏是重蹈覆辙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其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

    经典语录
  •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_明年 文言文

    都说学习语文有三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作为语文专题的最后一则,今天小编就来一篇专治文言文的长文,希望尽早帮孩子们将其从“三怕”中除名。 文言文阅读答题

    经典语录
  • 医古文伤寒论原文及翻译_读过伤寒论

    早有一种想法,想以学习普通文言文的方法把伤寒论过一遍,以乌龟的速度和通俗的方法来学习可能更加适合一些初学伤寒论的人。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将用对待普通文言文的方法来通俗翻译

    经典语录
  • 苏轼少年行_苏轼少年成名的介绍

    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苏轼《少年游》书法作品

    经典语录
  • 高一语文古文特殊句式_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引自 思考语文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六国论》) 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经典语录
  • 文言固定句式教案_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读不懂,不会翻译,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文言文中的语法习惯。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要掌握考纲中所要求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之外,还需要牢记文言文中的固定用法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