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寓言故事的成语-24则劝孝故事,7则像志怪小说,13则像寓言,只有这4则没有争议!

寓言故事的成语-24则劝孝故事,7则像志怪小说,13则像寓言,只有这4则没有争议!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09 16:57:36
阅读:
【导读】本文分别解析了《二十四孝》故事,并附有《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原文,故有7809字,预计阅读时长约为5分钟,熟知《二十四孝》故事的读者可自行跳过图片和文言文部分,然后顺手点个,或者加个关注,或者在评论区给点见解,以资小编学习。小编拜谢!

《二十四孝》故事编撰于元代,普遍认为,这是用24个孝子的故事来劝孝,教化世人学孝、行孝。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美德,本无可厚非,但仔细读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后,不免让人心惊胆寒,细思极恐,倒觉得这《二十四孝》不是在劝孝,一则则故事看似在歌功颂德,实则是冷嘲热讽,是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无情的鞭挞。


二十四则劝孝故事里,有7则像志怪小说,12则像寓言故事,只有5则没有争议:


7则像志怪小说的孝子故事分别为:《孝感动天》、《卖身葬父》、《刻木事亲》、《埋儿奉母》、《涌泉跃鲤》、《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些故事都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很大程度了盖过了讲“孝”的中心思想。


13则像寓言故事的孝子故事分别为:《亲尝汤药》、《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鹿乳奉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拾葚异器》、《闻雷泣墓》、《乳姑不怠》、《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弃官寻母》。这些故事多多少少都藏有伏笔,耐人寻味,看似经不起推敲,实则又觉得寓意深刻,可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在《二十四孝》里,真正挑不出明显毛病的故事,只有这4则:《戏彩娱亲》、《扇枕温衾》、《尝粪忧心》、《涤亲溺器》。


1. 孝感动天


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大舜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尧闻之,妻之二女,让以天下。


孝感动天的故事


解析: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在讲舜的愚孝,歌功颂德,不如说其实在讲一个与孝无关的故事,只不过被人为地批了一件“孝衣”,细思极恐。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瞽瞍谋害亲子,和绝嗣无异,这对于瞽瞍的父母长辈来说,这又岂不是个不孝的故事?所谓虎毒不食子,瞽瞍却比老虎还狠毒,竟然三番两次地谋杀亲生儿子,枉为人父,有悖人伦。如果非要用父亲的不孝才能衬托儿子的孝,那么故事里的舜到底是“孝”还是“不孝”?再者,舜这个人设也太富有戏剧性了。从他两次逃生,以及后来登上王位的事件表明,舜做的这些事情貌似愚孝,实则暗藏城府,更有可能只是沽名钓誉的手段。表面上大智若愚,实则大伪似忠,这一系列以德报怨的行为,很有可能是他为了博得名声才故意做给他人看的。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舜真的如他的所作所为那么孝悌,恐怕父亲怜爱还来不及,又怎么会三番两次地想来谋害自己的性命?话又说回来,即使舜没有即大位,回去看望他的老父亲,难不成他还能报仇不成?父母对孩子不好是应该的,孩子对父母好是必须的,这便是当时所谓的孝道。所以,与其说舜在以德报怨,不如说是身为人子的舜不得已而又不得不为之,顺便捞了个“孝子”的名声。

2. 亲尝汤药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汉廷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亲尝汤药


解析:身为人子,亲尝汤药,是为典范。只不过,哪个孝子在母亲生病的时候不去照顾母亲?汉文帝作为一朝天子,自有下人服侍其母,他能做的,怕是也只有这亲尝汤药的点滴之事。比起同列《24孝》的黄庭坚和老莱子等人,汉文帝这点孝行怕是显得微不足道,被作者这么一夸,仿佛那些君王圣人本来没有尽孝的义务,只有老百姓才会尽孝似的。

3.啮指痛心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来晚,骨肉至情深。


曾子名参,字子舆。母一日有亲客至家,贫无具,母啮其指,参采薪山中,忽心痛,即负薪以归。跪母,问其故。母乃云。


曾子与其母母子连心


解析:这故事应该叫血浓于水,或者母子连心。这则故事就是对儒家圣人无底线地推崇,与孝关系不大,谁让曾子是儒家“圣宗”呢!试想一下,一个人在荒郊野岭打柴,突然觉得心痛,第一反应肯定是觉得自己生病了,必须回家,否者猝死在野外,尸体都会被动物啃得体无完肤。恰巧回家的时候发现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又手足无措,所以后人便夸大了说辞,将此奉为“孝典”,实在有些牵强附会。曾子的确是孝子典范,但这则故事却不能很好的反应曾子的孝行,反而像是曾子平生的逸闻趣事。作者拈轻避重,舍去能够恰如其分体现曾子孝顺的故事,选了这么个不痛不痒的趣闻,强行突显曾子的孝,反而让人觉得作者是别有用心,犹如一则寓言。

4 .百里负米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子路百里负米


解析:这故事仔细一想,寓意颇丰。且不论在传统儒家思想里,关于“孝”的阐释自相矛盾,比如《论语·里仁》篇说“父母在,不远游”,《孝经.开宗明义章》又说“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传统的孝道观念里,双亲尚在,最好留在家里,侍奉双亲,但同时也要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否者就是不孝。那么,像子路这种出生于穷乡僻壤的人,如果不远游,如何跻身仕途,光宗耀祖?这是不是不孝?如果背井离乡,拼得荣华富贵,门庭倒是光耀了,但又疏忽了双亲,这是不是不孝?子路选择了折中的办法,侍奉双亲终老以后才步入仕途,看似做的滴水不漏,但在他侍奉双亲的时候没有博得功名,那个时候是不是又可以说不孝?当然,子路是孝顺的,而且他的孝至真至诚。只不过在郭守正或郭居敬或郭居业作《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的时候,不知有没有如此疑问。

5.芦衣顺母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


尊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嫉损,所生子衣绵絮,衣损以芦花絮。冬日,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之,欲遣后母。损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之,悔改,遂成慈母。


闵损被继母虐待,却以德报怨,心系家庭


解析:这则故事的重点在最后两句,前文都是铺垫。与其说是在讲闵损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孝”,不如说是在突显闵损的“悌”。“孝悌”虽然常被人说成一个词语,但孝和悌却是不同的概念:孝,指的是子女对父母回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间和睦相处、友爱团结。闵损被后妈区别对待,父亲发现后,想要休了后妈,但闵损却顾及另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求父亲不要休妻,这是“悌”的体现,与“孝”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后妈听了闵损这番感人肺腑的话之后,羞愧难当,变成了慈母,不再为难闵损,这里面的情况可就有的说了。第一种情况,后娘始终是后娘,之所以不再对闵损苛刻,是因为她害怕闵损的父亲休了她。在那个时代,女人被休可是奇耻大辱,迫于现实淫威,她不得不假装痛改前非,做个慈母,只是不知道这慈母的面具下,面容有多狰狞;第二种情况,继母真的被闵损感染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无论这两种情况里的哪一种,无非是在说闵损心胸宽广,只言片语间便挽救了一个家庭。看其言谈举止,倒像个投胎转世的菩萨。再者说,闵损这种一味隐忍的作法可不符合儒家提倡的“孝”。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章》就明确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闵损一味忍受继母的虐待,却不告诉父亲,这是不爱惜自己的身子,也就是不孝。作者强行把这个故事纳为“二十四孝”之一,只怕不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而正希望让人们深究。

6 .鹿乳奉亲


老亲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叫,山中带箭归。


郯子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衣鹿皮入群鹿之中,以取鹿乳,猎者见,欲射之,告诉乃免。


郯子为了给父母寻找鹿乳,披着鹿皮混入鹿群,差点被猎人射杀


解析:郯子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固然值得称赞。但读完这个故事心里总觉得别扭,似乎也在强行说“孝”,实际上这故事根本就不是什么孝道的故事。不说别的,是个人老了,眼睛都会有些多多少少的问题。有问题不吃药,反而想喝鹿奶,这不过是口腹之欲罢了。身为人子,尽孝父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郯子忽略了一件事,如果他被猎人误杀了,他的父母只能白发人送黑发人,落得一个无人赡养的境地。那么,郯子的这种行为还称得上孝顺吗?他的父母因此害死儿子,也会落下一个“羞先人”的不孝之名,这还是孝顺之举吗?父母想喝鹿奶,郯子完全可以捕捉几头活鹿,圈养起来,可故事偏偏不这么写,恐怕作者也是刻意而为吧!

7. 戏彩娱亲


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帏。


老莱子至孝。奉二亲,行年七十,身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养极甘脆,言不称老。为亲常取食,上堂诈跌而偃,作小儿啼以娱亲。


老莱子穿上花衣服逗父母开心


解析:纵观《二十四孝》,只怕真正说得上孝的只有老莱子一人。他即符合孝道里“父母在,不远游”的教义,也符合“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的条件。老莱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必然扬名立万。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了供养双亲,七十岁了依然身穿花衣,像个小孩子撒娇一样逗父母开心。这份孝心实在难能可贵,这桩孝行也值得称颂,可谓至孝。

8 .卖身葬父


葬父贷方兄,仙姬陌上迎。


织绢偿债主,孝感尽知名。


董永,字延年,后汉人。家贫,傭力。父死,贷钱一万而葬。道遇一妇人,求为永妻。俱谒主人家。令织绢三百匹。一月而毕,辄辞永曰:“我,天上之织女,闻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言讫,凌空而去。


董永卖身葬父,却得天上织女相助


解析:怎么看,都觉得这是《牛郎织女》,是个神话故事,与孝道无关。“善事父母”可以看成是孝道文化起源,因为“孝”字本来就起源于祭祀。“善事父母”里的“善事”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概念,也就是说,董永葬父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试问谁的父母去世没人埋葬?就算是路边的乞丐死了,过路人也会把他埋了吧。董永想给父亲厚葬,孝心值得赞扬,可是作为穷人,卖身葬父这种行为听起来感人,实则愚妄无知。厚葬是葬,薄葬也是葬,自己有多大家底就干多大的事,为了给父亲一个好的葬礼,竟然把自己卖身为奴,这难道不是有辱家门的事情?又何谈孝道。再者,纵观这整篇故事,关于董永行孝的事迹只不过轻描淡写,看似在用织女的只言片语侧面衬托董永的孝,实则像是一则天方夜谭,志怪小说。

9.刻木事亲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新。


寄言诸子侄,及早孝其亲。


丁兰父母死,思慕骨肉,乃刻木为象而事之,以报其本。其妻不敬,以针戏刺之,血出。兰归见之,弃妻,大泣不止。令人父母俱存者,可不敬乎?


丁兰刻木事亲


解析:这也是一篇志怪小说,孝道只是其中一个元素。丁兰给父母塑像的确是一片孝心,但作者只是一笔带过,然后笔锋一转,说丁兰的媳妇儿不孝,竟然用针去戳丁兰父母的木像,结果一戳,木像流血了。确定这不是鬼故事?试想一下,丁兰媳妇为什么要去用针扎木像?难道是她闲得没事干?在那个鬼怪传说盛行的时代,就算丁兰媳妇再怎么没有教养,恐怕也不敢对死人灵位造次。她之所以敢拿针去刺那木像,一定是发现了什么蹊跷事,于是想探探究竟,结果一刺,还真有蹊跷。读完故事倒没觉得丁兰有多孝顺,反而觉得他像个妖人,雕个木像都能成精,反而有些同情他那活见鬼的妻子。说不定人家还得感谢他那一纸休书。

10.行佣供母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


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土匪都不忍杀他


解析:读完这个故事,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什么孝子形象,而是文艺作品中常见的劫道和讨饶场景——强盗头子领着一群小喽啰,挡住去路,喝道:“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江革跪倒在地,掩面大哭,道:“好汉饶命!我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三岁小儿,我若死了,他们无人供养。”强盗头子听了,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哭得比江革还伤心,于是摆摆手说:“看你是个孝子,赶紧走吧!”若说孝道,江革恐怕只是尽孝,而那个盗贼才是真的深谙孝道之理。正如孟子说的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1. 怀橘遗亲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陆绩拜见袁术时,偷偷拿了人家两个橘子,被袁术发现,说给母亲拿的


解析:怎么看,这都不是在劝孝,反而像是在嘲讽封建礼教,寓意十足。作为宾客,吃了主人的,喝了主人的,走的时候还要背着主人打包,这行为是偷窃无疑。袁术当时肯定在心里这么说:“你想要你就跟我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我又不是不给你!”在《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编撰的元代,正是封建礼教开始吃人的时代,这种行为可不是值得推崇的行为,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即使陆绩不是拿他母亲做幌子,冲他这不告而取的行为怕也入不了“微言大义”的《二十四孝》。

12. 埋儿奉母


贫乏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郭巨,字文举。妻生一子,三岁,母常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给。共汝埋子。子可再得,母不可再得。”妻泣而从之。遂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夺,民不得取。”


埋儿葬母


解析:这故事实在骇人听闻,令人毛骨悚然。但仔细一想,仿佛又觉得这故事也是神话故事,或者说是个阴谋。在很多版本中,郭巨因为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不要一分一毫,独独领了老母亲赡养。这是想说郭巨的两兄弟有多不孝?好像不是,在自己穷得养不起老母亲时,竟然跟妻子商量,把自己的儿子埋了,这样可以给老母亲节省口粮。这种惨无人道的事情都能想得出来,这“孝道”还有TM什么意义?然而,作者手腕一抖,终究没让这种泯灭人性的事情发生——给儿子挖坑的时候竟然挖出一坛金子,旁边还有申明:这是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金子,官府不得抢夺,草民不准觊觎。那个说要埋儿奉母的家伙你自己摸着良心说说,这金子确定不是你分家之前就埋好的?

13 .扇枕温衾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黄香,字文强。九岁而失母。事父尽孝,暑则扇其枕席,寒则以身温被。太守刘护表而异。


黄香扇枕温衾


解析:黄香是个孝子典范,必须点个赞!

14. 拾葚异器


黑椹奉亲闱,啼饥泪满衣。


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蔡顺,汝南人。王莽末,天下大荒,顺拾桑椹,黑、赤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知其孝,乃遗米三斗、牛蹄一只而去。


蔡顺把桑葚分开装


解析:这故事与江革《行佣供母》如出一辙,配角抢戏了,反而把主角衬托出个一副强迫症的形象,老母亲都成了活命的借口。倒是那些赤眉军,深谙孝悌人伦之道,这难道不是在反讽?

15 .涌泉跃鲤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


子能知事母,妇更孝于姑。


姜诗事母至孝,奉顺尤笃。母好饮江水,妻出六七里泝流而汲。姑嗜鱼脍,夫妇常力作供脍,呼邻母共之。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鱼,以供二母之膳。


涌泉跃鲤


解析:且不谈江诗的母亲为了口腹之欲,形象被衬托得有多糟糕。但看故事,又是一则神话故事,志怪小说。孝,只不过是这逸闻趣事的引子。

16.闻雷泣墓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王裒,字伟元。至孝奉母。平生畏雷。既死而葬,每遇雷震,即至墓曰:“裒在此,勿惧!”


闻雷泣墓


解析:与其说这是在行孝道,不如说王裒是个神经病,还有恋母情节。你想一下,半夜三更地跑到老母亲坟头又哭又闹,吓坏过路人事小,要是老母亲感动得不想死了,一巴掌拍翻棺材板,那可就事大了。要知道,王裒这种行为无异于惊扰先人灵位,是大不敬,是不孝。强行说成孝道,作者要么不懂孝道,要么有意为之。

17 .乳姑不怠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


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崔山南家之盛,乡族罕比。山南曾祖王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栉,纵笄,拜于阶下,即升堂乳其姑。长孙夫人不粒食数年而康宁。一旦疾病,长幼咸集,宣言无以报新妇,悬愿新妇有子有孙,皆得如新妇孝敬,则崔之门安得不昌大乎!


唐夫人乳姑不怠


解析:唐夫人这种精神必须予以高度的赞扬。但是,有两个疑问:一,唐夫人是奶牛吗?长孙夫人一连数年都只吃她的奶水,不再吃米粒饭食,他有那么多奶水吗?二,长孙夫人天天以人奶为食,这行为难道没人觉得很令人不舒服吗?三,长孙夫人没牙齿,吃奶无可厚非,但一连几年,只吃唐夫人一人的奶水,这有些不可思议。唐夫人难道就没想过买点其他孕妇的奶水吗?看来,要么是唐夫人愚孝,要么这故事背后暗藏伏笔。

18.卧冰求鲤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上水,一片卧冰模。


王祥,魏时人。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常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每冰冻天寒,有人形卧冰上。今在肇庆府。


卧冰求鲤


解析:这故事与《孝感动天》《芦衣顺母》如出一辙,都是被继母虐待的孩子。还都具有神话传说的特质。读者看到的不是王祥的孝顺,而是被继母逼迫地无奈之举。王祥之所以卧冰求鲤,不过是为了一解继母的口腹之欲,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就算是个陌生人,见有人为自己做了如此感动的事情,也不忍心再责备他吧?再说了,王祥这种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行为,怕不是孝顺,反而是不孝吧?

19 .恣蚊饱血


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


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闱。


吴猛年八岁,有孝行。家贫,无帷帐,夏不驱蚊,恐去己而啮其亲也。


恣蚊饱血


解析:吴猛年幼,孝心可赞,只是他似乎还不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训,谈不上孝道,倒像个寓言故事。

20. 扼虎救父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杨香,其父为虎曳去,香搏虎,遂免于害。


杨香扼虎救父,和武松有得一拼


解析:杨香天生神力,能够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和武松有得一拼。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个路人被老虎叼走,他也会出手相救吧?说他勇猛无敌,无可厚非,说他至善至孝,在这故事里太过于牵强。只怕作者是在寓言当时的社会环境,什么都能与“孝”扯上关系,孝道泛滥吧!

21.哭竹生笋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春笋出,天意报平安。


孟宗,字恭武。母年老病笃,冬月思笋食。宗往竹林中泣诉而告天。有顷,地上出笋数茎。归持作羹供母,食毕病愈。


哭竹生笋


解析:奇闻异事一桩,志怪小说一则。神奇的是天,孝心只不过是个引子,感觉孟宗的眼泪是观音菩萨玉净瓶里的水。

22. 尝粪忧心


到县未旬日,椿庭遘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启忧心。


庾黔娄,南齐时人也。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即弃官归家。父疾已二日,医云:“欲知瘥剧,但尝粪甜,苦则为佳。”黔娄辄取尝之,味转甜滑,心愈忧苦。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


尝粪忧心


解析:庾黔娄的孝行的确感人至深,虽然看起来有些不科学,但可以理解。至于亲自品尝父亲的屎尿,不值得推崇,更让人怀疑那个给他父亲看病的医生是不是跟他有仇,或者故意考验他的孝心。不过,这是《二十四孝》真讲孝而不言其他的故事。

23.弃官寻母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


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朱寿昌生七岁,父出其母,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寿昌行四方求之不已,与人言辄流涕。熙宁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行次同州得焉,刘氏年七十余矣。东坡有诗美之。


弃官寻母


解析:抛弃妻子,只为寻母,是个真讲孝子的故事。但是这种取舍也太没人性了,对于母亲来说,朱守昌是孝子,可对于家人来说,他太无情。难道在孝道面前,其他的人伦都不值一提?

24 .涤亲溺器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


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黄庭坚亲手给母亲洗尿壶,至诚至孝


解析:黄庭坚的所作所为的确称得上至孝,应该称赞。亲手给母亲洗涤溺器这事,若放在那些古之圣人身上,怕是除了会生出一堆大道理,改变孝训之外,绝无其他可能。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