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语文公开课评课用语-张祖庆等多位特级教师:上好公开课,不外乎这5条经验、8大绝招!

语文公开课评课用语-张祖庆等多位特级教师:上好公开课,不外乎这5条经验、8大绝招!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3 02:10:04
阅读:


编者按


上公开课是教师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也是职称评定、各种晋升少不了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是教师必须修炼的一项技能。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底,展现教师专业风采和魅力。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公开课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实用有效的“金点子”!相信这些经过实践打磨出来的经验和技巧对你一定有用。


特级教师张康桥:上好公开课的五条经验


这五条所谓的经验,也只是五个常识罢了。


第一个:上好公开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公开课首先是课,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收获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而不是以“好听或好看”作为首要标准;公开课其次是“公开”,公开的意义或在于研究,或在于观摩,或在于示范,亦或在于评估,因此公开课必须兼顾公开的意义,而不是秀教师或秀学生。


当然,课的价值与公开的意义是辩证统一的,不能体现学生收获与发展的课是没有公开意义的


第二个:上好公开课,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


无论是本班还是借班上课,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舞台,之所以上好公开课必须充分了解学情,是因为“教”的针对性越强,“学”的效果就越好。


大凡真正的名师都会充分了解或凭经验充分估计学情,并根据学情调整或生成学与教的活动,其智慧与功力也往往在此处得到充分体现!


希望青年教师们不要被经常上舞台课名师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好像课前根本不需要了解学情似的!


第三个:上好公开课,教师必须成为学习的领导者。


学习的领导者是学生的倾听者,而不只是学生听老师的;学习的领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把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等一起学习的活动组织起来,而不是“走教案”,把学生变成证明教得很好的工具;学习的领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启发与点拨者,而不是学习的裁判与旁观评论者。


第四个:上好公开课,教师必须学会赞美学生。


处于学习状态的学生就应该得到赞美。但赞美不能笼统为“好的”、“不错”,而应该为具体的“你这个词用得好,让人体会到……”等,赞美不能只是老师赞美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老师组织学习伙伴一起来赞美;赞美不能只是外在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进步与自身的价值。


第五个:上好公开课,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评课意见。


公开课上得好不好,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专家与同行意见,另一方面也必须关注学生的意见。因为我们毕竟是在教学生学习,每个学生的体验,收获与情绪反应等都必须是老师反思与改进的依据,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公开了才有可能越来越适合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越上越好!


特级教师张祖庆:上好公开课的八个绝招


问题1:借班上课,如何较快地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张祖庆:课前黄金5分钟,快速拉近师生关系。


课前五分钟的谈话,我称之为黄金五分钟。这黄金五分钟,用好了,可以迅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借班上课,来不及熟悉学情,尤其是比赛课,规定不能接触学生,所以,这五分钟的聊天,就非常宝贵且重要了。


我以为,好的课前谈话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时间适度。时间以不超过五分钟为宜。时间太长,容易让孩子兴奋过头,对上课不利。


二是幽默亲和。老师的话语,要如春风拂过心田,让学生倍感亲切。同时,老师幽默亲和的话语,有助于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课前谈话的最高境界,是寥寥数语,“秒杀”学生——学生瞬间喜欢、信赖甚至崇拜老师。这样,距离感没了,良好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三是精心设计。好的话题,不但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经意间,导入新课。课前谈话,切忌问学生“大家紧张不紧张”,越问,学生越紧张。不少教师会随意地让孩子们猜自己的年龄,或者让学生自我介绍啊。这样的课前谈话,太随意。好的课前谈话话题,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经营。话题,最好和本节课有关。


课前谈话的共同特点,都轻松有趣,又和课高度关联。



问题2:遇到带班教师指导过度或者学生基础较薄弱的情况,教师如何迅速把握学情,调整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体现增长呢?


张祖庆:课堂三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上公开课,确实会遇到学生过弱或者特别好(准备得特别充分)的情况。老师要根据学情做出相应调整。


有一次,我借班上《真人橡皮泥》素描作文课。上课了,才发现学生都捧着我发表于博客的课堂实录。当场,我就换了另一节课来上。当然,大部分老师公开课内容是规定的,不能随心所欲地更换。因此,要预先和带班老师说好,不要过度预习。


另外,教学设计时,就要做好万一遇到学生特别好的,第二套预案。——增加学习难度,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如果学生基础较差或相对拘谨,老师也不要急。可以用以下三招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一,教师要淡定。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不动声色地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老师可以俯下身来,看着学生的眼睛,启发孩子在小组内大胆回答。等孩子答完,摸摸他们的脑袋,竖起大拇指,在孩子耳边轻轻说:“你真棒!一会儿你来回答,好吗?”脑袋多摸几下,慢慢儿,举手就会多起来。


第三,多表扬,多赞赏。课堂上,孩子们最喜欢鼓励。鼓励,可以打破坚冰。这些方法都试了,不奏效。那么,我们可以彻底改变教学方法。面对基础非常薄弱的班级,我们可以大幅度降低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大刀阔斧地砍去一些教学内容。


既然你是教师,就要从实际出发,一切以学生的真实学情为起点,不要老想着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当年,于永正老师遇到一个“死不开口”的班级,他愣是带着学生完整地读了两遍课文。后来,学生慢慢地开口说话了。



问题3:如果没有像您这样具备很高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公开课上,您是如何把握课堂的生成问题?高能力的老师,又该如何处理好这些生成呢?


张祖庆:一帆风顺的课,不是好课。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我一直以为,一帆风顺、没有波折的课,不是好课。旁逸斜出,才最美。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老师不要急,而要智慧地处理。怎么处理呢?有这样一些具体的技术:


一是追问。可以问学生:“嗯,是吗?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一是可以及时问清原因,便于做出回应;二是,可以赢得快速思考的时间。


二是讨论。老师暂时无法回应学生的问题,可以把“皮球”踢给学生:“大家怎么看?”这样,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三是提炼。面对有争议的观点,学生的回应也是不尽相同的,这时,教师就要学会用关键词提炼几方观点。


四是存疑。经过讨论,还是解决不了,则可以存疑,把问题引向课外。有些问题,属于个别的问题,确实不值得花时间讨论,亦可存疑。



问题4:平时设计一节课是遵循一课一得,根据文体特点设计课例,抓一个语言训练点。这样关注了语用,但其它地方会不会有些地方会缺失了?再者,一节课“听说读写”要真正全部落实的话,感觉很难拿捏啊!特别是公开课,听很多老师的点评,但不知道自己这样上是否妥当?


张祖庆:公开课有这样三种类型,要区别对待。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薛法根先生说过的“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我非常赞同法根先生的观点。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太在乎把一篇课文完完整整地教一遍,从揭示课题到初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到认识字词,从文本细读到迁移练笔,一样都不能少。这样教,貌似完整,实则如水过地皮,也许学生什么都没记住。


当然,并不是说目标少了,就可以随心所欲。基本的教学规律,还是要遵循的。且,不同性质的公开课,要求不同,处理教材的尺度,也就不同了。


我的想法是:比赛课,尽量兼顾;一般研讨课,适度任性;小范围研讨课,自己做主。下面具体解释:


比赛课——尽量兼顾。因为是比赛,所以,你输不起,你得遵循比赛的基本规则。


比如,一般阅读教学比赛,大部分比的是第一课时,那么,我们便不能丢掉“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如果丢了,课就有硬伤了,就会落下话柄,得分会很低。说白了,比赛课是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为我们订制的鞋里去,我们得适应鞋子的尺度。难受,也要穿。所以,我们得面面俱到。


这种课,在面面俱到的前提下,有一两个亮点,即可。


一般研讨课——适度任性。这里的“一般研讨课”,指中小型的观摩活动,一两百人,以研究某个主题为目的的教研课。这些课,因研究重点不同,我们可以适当超常规。


比如,研究指向写作的阅读,则不一定非要有“整体感知”的环节——很多时候,所谓整体感知,便是老师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时,为了让主题更凸显,不一定非要安排这样的环节。这一节课上不进行整体感知,并不表示所有课都这样。


我们可以根据本次教研的主题,适当取舍,适度任性。


小范围研讨课——自己做主。这里的小范围研讨课,相当于教研组内的3-5人的研讨课。这样的课,我们可以自己做主,完全可以一节课只定一个目标,把某个训练点做扎实即可。


这样说,好像有“见风使舵”的嫌疑。不是的,这只是“见机行事”。



除了上述三种情况,有没有特例?当然有。


如果我们内心足够强大,强大到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我们只想探索某一类课型,便可以在大型公开课上大刀阔斧地处理教材。


比如,我曾经上过《金钱的魔力》一课,几千人的会场,我愣是把整节课的其他内容砍掉,引入新课后,直奔第11自然段——老板喋喋不休说话的那段,通过体验式表演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一大段夸张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创设生活中的语用情境,让学生活用写作方法,迁移写作。


从课堂效果来看,我觉得这节课上得很有意思。突出了“一课一得”。当然,也有人会有不同看法。认为这节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违反了教学常规。但是,那有什么关系!学生学得开心,收获大,课堂效果好,就行。效果说明一切,在意那么多人的评价干什么?!


问题5:课堂中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是否不同的教学文体,所导致教学内容不同,会直接影响有效提问的数量?


张祖庆:课堂上提出的好问题,是公开课的金钥匙。


我以为,好的问题,就是一把钥匙,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之门。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呢?



我不想从很专业的角度来谈什么是好的问题,只从这么多年教学的经验中,提取几点。我认为,好问题,至少有如下特征:


1.引发思考。


引发真实思考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好的问题,往往切近儿童思维最近发展区。那些一提出,便小手如林的问题,是缺乏思考价值的。好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先一愣,然后认真思考,最后豁然开朗的。


比如,在教《金钱的魔力》一文,教师问学生:“文中的老板,为什么要对‘我’说那么长长的语无伦次的一番话?”,这个问题,很好地引发学生关注表达,研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便是好问题。


2.指向目标。


好的问题,要指向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是随心所欲。


3.开放性。


好问题,应该是开放的。问题覆盖面广,答案多元,学生能从文本的不同地方找到答案,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


例如,《穷人》第一课时,教师问:“课题是《穷人》,字里行间却找不到一个“穷”字,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穷人的”穷”?作者是怎么来写穷人的“穷”的?这样的问题,覆盖全文,答案多元,具体很强的开放性。


4.关注差异。


好的问题,能让优等生和后进生都能够饶有兴致地去思考。


5.紧扣文体。


好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关注文体特征,从文体的特征去提问,便于更好的把握文体的价值。


比如《金钱的魔力》整体感知环节,可以问:“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他们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请用简单的几根线条,把人物关系理清楚,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就是指向于小说的文体特征,而不是泛泛而问。


6.来自学生。


好的问题,不都是教师问的。很多时候,我们要让学生提问,筛选出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来。


问题6:欣赏名师的公开课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哪个更容易学到?模仿名师的课,学情不同水平有差异所以常常学不像,那么还有没有模仿的价值?


张祖庆:学习名师课堂,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


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是难以分得很清楚的。没有基本的技术,谈何艺术;所有的教学艺术,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技术基础上的。公开课,是可以学习的技术的。个人以为,职初教师以学习技术为主,骨干教师以学习艺术为主。


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学——仿——创”的过程。


教师可以找喜欢或崇拜的名师实录、视频,一招一招地学,学教学设计技术,学课堂理答技术,学导入艺术,学板书艺术,学朗读指导艺术,学结课艺术。


最有效的学习,是微格学习,借助录像,慢慢地看,细细地琢磨,甚至连语气、神态都可以模仿。慢慢地,积累了某位名师的不少课例,你可以和他(她)“同课同构”——依葫芦画瓢,学他(她)的一招一式,渐渐地从形似走向神似。


第三阶段,你要找回自我,要在巨人的边上另起一行,切不可毫无节制地持续五六年学一个人。否则,你就迷失了自己。



至于说到“学情不同水平有差异所以常常学不像,那么还有没有模仿的价值”,这就像武术中的散打练习,教练会给练武的人配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和真正的敌手,是不一样的。


但这样的散打练习,依然是有效的,因为,练的是基本功。学习名师的课,练的,也是基本功。学情的确是不同的,但教学技巧,是可以迁移的。


问题7:现在公开课的课文选择,一般也都是一些常拿来开课的课文,基本上已经被人上烂了,那么如何在公开课中上出创新之处呢?


张祖庆:四招让你的课堂焕发新意。


老树怎么发新芽?老课如何出新意?我有如下建议:


一是文本解读出新。


要沉入文本中,发现文本中别人没有读到的。


《穷人》一课中,“睡觉还早”、“对着门的一张床”等语句,就是我这节课当中文本解读的新鲜之处,因此,教学中,这些细节的处理,就让听课老师“恍然大悟”。这种新的发现,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新意。


二是教学设计出新。


还是以《穷人》为例子。


一般人把读写结合的点设置在课文的结尾“桑娜拉开了帐子……”让学生续写。但我在细读文本的时候,发现写西蒙的句子“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颇为耐人寻味。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探寻这句话背后的意蕴,孩子们纷纷猜测,孩子们是说到:西蒙想抓住丈夫的手、上帝的手、更多衣服,她也许还想敲桑娜家的墙壁……这耐人寻味的细节,其实反映了西蒙临死前矛盾的心情。


于是,我让学生迁移练笔,仿照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写一段西蒙临死前的内心独白,适当用上省略号。由于指导到位,迁移得法,孩子们写得非常精彩。这,就是教学设计出新。


三是教学方式出新。


我们可以在课堂组织方式做点文章。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沙龙、文学圈、学生当小老师等等有创意的方式,让课堂出新。


四是文本组合方式的出新。


把相关的文本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陌生感,让人眼前一亮。例如,把《桥》《爱之链》《一件运动衫》等小小说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群文,探究小小说的文体特征,就是一例。



当然,有些课文,本身质量不高,你使出了洪荒之力,还是没有办法出新,那就不要为出新而出新。若是规定必须上这课,努力上得扎实一点,语文一点。若是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那么,扔掉,省得闹心!


问题8:公开课,从赛前的精心准备,反复演练,到名师指点,集体会商,在各个预设环节反复琢磨。感觉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反而没了我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变成了无数个别人的“傀儡”,自己不过就是个表演者,怎么解?到底什么是公开课上该坚持的?


张祖庆:没有强大的内心,上不好公开课。


参加全国比赛,是风险投资。你参加国赛,就是走上“不归路”;选择参赛,就是选择煎熬。你要在“评委标准”、“专家建议”和“自己想法”之间博弈。


我的建议是:适度迁就“评委标准”、努力融合“专家意见”、尽力坚守“自己想法”,在这三者之间的交汇点上做文章。


其实,这样做好难。没有强大内心,别去参加国赛;若能彻底忘掉自己,那么你可任人白布。有时候,做个表演的道具,也挺好。说句最见底的话,这种两年磨一课的比赛,无法解决语文课程中的任何问题。君不见比赛举办了多少届,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还不是十几年前的老问题?围观比赛,图个乐子,捧个场子,即可。别当真,一当真,你就输了。


我尊重每一个用心磨课的选手和团队,但对比赛本身,持保留态度。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教育发达的国家,不举办课堂教学比赛?不知谁可以回答我的问题。(曾在多年前就呼吁,取消比赛,将比赛改为观摩,可惜,无人采纳。)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希望,在民间。这些年,一直是民间(个人或团队)的探索,在倒逼顶层设计。比如群文阅读。


资深教师的经验分享


@春晖


切忌一些不良的心理暗示,比如担心自己上不好,担心会受到同事们的指指点点,有了这种消极暗示,在上场时会很容易出现心理不稳定、难以进入状态的情况,导致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水平。


好胜心比较强,唯恐“出丑”,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吓自己。另外,功利心比较重,一心想获奖,也可能会导致放不开手脚,不能轻装上阵。


@若涵


上好公开课,我觉得可以从备好自己、备好内容、备好受众三个方面共四点入手。


1、知识储备是根基。“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缸鲜活的水”。在上公开课之前,教师要吃透各领域的教学特点,熟悉整个教学体系,做到心中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整合有度又有效。


2、扬长避短。每位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量在活动课中展示自身的长处,做到熟而精,得心应手。反之,很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3、备好内容。公开课内容选得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般来说,操作性强,趣味丰富的内容是首选,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还符合听众心目中的优质课标准。


4、备学生。在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这会直接影响到公开课的效果。若需要前期收集资料的,应事先安排学生相关活动,让学生积累必备经验。同时,备课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等,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做好这几点,我觉得上公开课就胸有成竹啦!


@随安然


1、自己要有一颗活跃的心,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还是害怕被老师提问的,所以当发现自己提的问题回答遭到冷场时,要及时地去调整,不能一直等着学生来答题,幽默化解才是正道。


2、上课前要多多储备一些关于这堂公开课的一些有趣事件或故事,一堂课,45分钟,只是一直讲知识点,会显得太无趣!


@来利丹


教师想要上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首先,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即备教材、备学生;


其次,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用过硬的业务能力来把控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正确引导学生,让整节课做到一气呵成、活而不乱,水到渠成。


@许琼容


1、每课得一法,精讲多练,不求面面俱到。


2、公开课备课一定要先备学生,备学生提到的问题,备如何解决课堂意外。


3、关注学生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状态,尽最大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青石


公开课上老师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必能感染学生,调动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振,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晓明


1、突发事件是公开课上不希望看到的,但要想保证课堂顺利进行,必须先有一系列的预想和准备。比如,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未到下课时间,应临时增加哪些活动?万一时间紧,差不多下课了还未完成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该删掉哪些环节……


2、言行举止方面,体态自然、有亲和力、普通话标准、咬字清晰的老师,总能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教师要在一些环节上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协调配合,用眼神、动作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但不要过分表现。


3、多媒体可以助老师一臂之力,有些听课者往往不熟悉所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因此难跟上老师的思路,也就不好对这节课作出正确的评价。多媒体的课件可通过优美而富动感的设计,直观地把你所讲授的内容、重点及思路跃然“幕”上,使学生及听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真果粒


上公开课前,注意向科组有经验的老师询问教学设计上是否可以优化,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尝试,改善教学设计上的具体环节,做好设计。


@有莉珍好


公开课在设计导语时,一定要开宗明义,简明扼要,结合当时当地实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必要的悬念。


比如,有一次,我到外校参加赛课,当时抽到的题目是初中语文课文《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最初我的设计是谈话导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理解的最苦与最乐。后来,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该校实验楼墙壁上的一段《少年中国说》文字。于是,我灵机一动,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图片,并且把这张图片作为我公开课的导入。


@王晓平


1、首先目标要聚焦,能体现自己欣赏的某种教育理念;


2、其次聚焦学情,借公开课之机合力解决教学硬骨头;


3、另外,发动学生参与策划,以活动探究形式展示。


当然,不能舍本逐末,丢了学科精髓。比如语文的琅琅书声,阅读文本等。


@温暖花开


我觉得一节好的公开课不仅仅要能打动学生,还要能打动听课的老师!老师的眼中要有学生,心中有时间观念,不拖沓,打造有效灵动的课堂。


@豆浆


全面的预想,充足的准备是上好一堂公开课的前提。


@茹此唯一


上公开课,我最值得分享的经验是一定要将问的权利交给学生,用最浅显的例子讲最深的道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活泼。


@聂耀文


要上好公开课除了充分准备以外,临场发挥很重要,气场很重要。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


@筑梦京华,同行


1、公开课的教学目标要合理自然,定位准确,贴近学生实际;


2、教学课件注重简约实用;


3、教学对话注重思维生成和归纳反思,放手让学生参与,激活学生思维;


4、以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核心设计教学,关注课堂生成与学生能力发展;


5、注重个别指导,善于倾听和观察,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品质培养和有效提问。


综上所述,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需要教师们用心备课,用平常心对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毕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只要用心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就是一堂有价值的公开课。


写在最后


教师生活,不只有公开课,还有诗和远方。


最后,综合起来想表达这么几个观点:


第一,所谓公开课的绝对技巧和绝招,是没有的。


第二,上好公开课,是一个老师综合素养的体现。它包含基本素养、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修炼路径等方方面面。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基础(最重要,要花大力气提升——关于这个,改天单独写篇文章),好的设计是前提,课堂实施是关键,修炼路径很重要。缺一,不可。具体的,幻灯片中都有讲到,不细说。


第三,最后,最重要的观点是,上不好公开课,你依然可以成为好老师。教师生活中,不只有公开课,还有诗与远方。


重磅推荐


第一弹:


三分钟了解南北“两会”,重点都在这了!


第二弹:


主论坛嘉宾都有谁?本年度最值得一见的教育大咖们


第三弹:


教育部部长再提“课堂革命”,学校该如何为未来而教?


第四弹:


北京站分论坛大揭秘(第二届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第五弹:


侠之大者,师之大者(2017英雄帖)


| 依据人民教育、好老师整理综编


| 来源:校长派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


| 更多内容请关注:校长派微信公众号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