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言之无物-《美丽心灵》:自视过高导致了自我分裂

言之无物-《美丽心灵》:自视过高导致了自我分裂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2 19:53:41
阅读:
最新资讯《言之无物-《美丽心灵》:自视过高导致了自我分裂》主要内容是《美丽心灵》:应该把真实的纳什同电影剥离开《美丽心灵》:自视过高导致了自我分裂-言之无物,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当《美丽心灵》的编剧高斯曼被美国编剧协会冠以“written by”的头衔,而非传统的“screenplay by”时,就说明了这部电影已经脱离了传记片应该有的面貌,它将纳什的一生用半虚构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作为原著小说的作者,纳萨尔评价电影中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时,他说:“纳什没有艾丽西娅不可能健康的幸存下来,对我来说,她是小说中的英雄,也是影片中的英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纳萨尔称“小说”和“影片”中的英雄,却没有说现实中的英雄。可见,《美丽心灵》并非将纳什的真实生活如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是做了一个面目全非的手术。


因此,探讨这部电影时,应该把那个真实的纳什剥离开。就电影论电影,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所传达的意义解读为,一个孤僻的人因为自视过高而出现了自我分裂。


真实与虚构

走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中,关于纳什的流言诸多。疯子、孤僻、狂妄、多次离婚、私生子等等负面词汇都是他身上有的标签,显然和电影中的纳什截然不同。本人在阅读了真实纳什的有关文章后认为,电影对纳什的刻画最接近他本人真实面的是故事前面部分,也即他研究动态管理学,希望进入惠勒研究室,而有关于他发疯以及他妻子不离不弃的那段近乎虚构。


我们在电影后半段中看到,当年那个对名利看重、行为乖戾的纳什已经变得克制、乖巧,成为了平庸众生的一份子,编导将他轻狂脾性的改变归结为了妻子不离不弃的照顾。电影中纳什在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性格是迥乎不同的,可真实生活中的纳什并非如此,就算上了年纪,纳什仍旧有一些疯狂的举动或言论。毕竟一个人的性格自小养成,几乎所有人都很难在上了年纪之后,性格上有大幅度变化。《美丽心灵》的编导有意追求好莱坞一以贯之的大团圆,所以在故事后半部分开始大动手术,将原生纳什改的截然不同,就像是被注射了胰岛素那样,没有了本该有的灵气。


如果编导当时诚实拍摄,将纳什被确诊精神分裂之后的情况详实刻画,尤其是他的私生活尽最大可能揭露出来,比如展现他妻子闹离婚的矛盾,或许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会上一个档次。但是编导为了保险起见,对结局大团圆式的处理一方面考虑到市场对这类结局总是乐于接受,另外一方面也能减少争议。一旦电影表现纳什的负面生活,各种争议就理所当然接踵而至,而表现真善美,大家都有认可的共识。


于是,这种显得有些政治正确的电影理所当然地要收观众的情怀税。所幸《美丽心灵》相比于那些看开头猜到结局的政治正确的片子,并非言之无物,就算大团圆的结局处理,也并非败笔,只不过减弱了电影艺术思考。电影诞生之后,不仅卖座叫好,也被影评圈十分看重。该片获得奥斯卡四项重要大奖,四项提名,除此之外,在金球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等重要电影展中收获颇丰。虽然整部电影本人并不认为算是上层佳作——总觉着对纳什这个人的刻画过分正确,浮于表面,但就思想宣导类电影而言,《美丽心灵》做到了皆大欢喜。这种电影注定要进入类似于“人生必看的百部电影”名单中。


看过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大都在结合真实生活中的纳什讨论,显然有误读编导本身想要传达的理念。这部电影说是传记,但对原生人物手术面积之大,已经不能再将片子里的主人公和真实的纳什强做联系,奥斯卡将最佳改编剧本颁给高斯曼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剧本已经接近原创。


平庸者的自我认知

电影开场给我们展示的是一次讲座,教授给数学系的学生灌输着他们就是美国未来的思想,美国人的进步和改造将依靠这些屋子里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屋子里的每个人都斗志昂扬,对国家赋予的金光闪闪的头衔,如饥似渴。功利化的大学教育或许会帮在冷战时期的美国不少忙,但是也因此扭曲了一大批人的心灵,纳什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回头去看,纳什均衡的确是伟大的,可为了提出这个理论,纳什几乎煎熬了一生。国家机器对人性的扭曲也正是本片意欲传达的侧面意义之一。


在《心灵捕手》中天才威尔有一句话,他说自己做数学题就像是莫扎特弹钢琴,天生就会。这样一个天才在当时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并且希望能够让威尔的天赋有用武之地,但是威尔最后选择了追求生活的美。《心灵捕手》相比于《美丽心灵》显得温柔一些。前者传达的理念是,个人幸福是首要的,不一定非要为了世俗观念而固执地做某件不喜欢的事情;后者的理念显然尖锐、残酷许多。在电影中,纳什其实还称不上天才,他没有威尔那种看见题就会解的能力,他所做的研究工作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研究者如出一辙,同样需要付出许多时间和辛苦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在纳什研究管理动态学的过程中,他几度陷入低谷,不知该如何走下去,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平庸者的苦恼,没有丝毫天才的影子。在电影开始的片段中,其他学生都发表了文章,已经小有成就,但纳什的研究履历上还是零蛋,相比于真正的天才爱因斯坦(早年已经著述诸多),纳什显然不属于天才。纵观纳什一生,他只有一项纳什均衡为人称道,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让人津津乐道的成绩。


除此之外,纳什对数学也并非有浓烈的兴趣。他虚构出来的“浪子室友”查尔斯正是他真正的面相。查尔斯喜欢宿醉、泡妞、私生活放纵,对于整日坐在书桌前的苦闷纳什来说,这些正是他向往的。当纳什逼迫自己坐在书桌前研究数学,查尔斯在旁白评论数学的无聊,已经说出了纳什的真实想法。


自视过高的精神扭曲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研究,纳什并非有天赋,也无太大兴趣,他做这一切都是因为自视甚高,希望获得地位和利益,进入惠勒研究室。同为卡耐基奖学金获得者的汉森,人家已经有了纳粹密码文件和非线性方程式两篇文章,同时他的两项武器纲要正受国防部审查,可在纳什看来,这些都不值一提,拾人牙慧。其他两位同学的著述也被他一一嘲讽。


纳什本身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再加上他的工作就是研究型的,很容易形成自闭。人总是有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一个健康的人会将这二者完美整合,而对于纳什来说,外在世界已经显得无关紧要,甚至让他一度逃离,换言之,内在世界成为了他的全部。于是乎,他出现精神分裂也很容易理解了。毕竟内在世界里,人总是孤独的,幻想出查尔斯这样的玩伴,供自己派遣寂寞;幻想出小女孩,让自己释放天性;幻想出帕彻,让这个封闭的内在世界有些刺激,减少乏味。


《美丽心灵》从纳什要步入惠勒研究室时讲起,正是他人生转变的一个节点。进入惠勒研究室意味着他的身份地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步入了一个高峰。但这个时候的纳什还一无所成,整日焦灼苦恼,眼看其他同学都在发表文章,自己的研究却迟迟没有推进,时间越紧,压力越大,正是此时,浪子室友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中。纳什精神世界的扭曲由此开始。当然,这种压力同样是自视甚高造成的。如果说他的自大性格对于进入惠勒研究室是有益的,那么接下来却对他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进入惠勒研究室之后,纳什需要为国防部服务,破解密码,但是这对于纳什来说并没有什么挑战。纳什想要获得更大的成绩,让自己一战成名,扬名立万,在数学界留下浓重的一笔。可惜他利欲熏心却郁郁不得,整日做着无聊的密码破解,生活乏味,没有任何突破。于是,自视甚高的压力再次作祟,上次幻想出了“浪子室友”查尔斯,这次变本加厉,幻想出了“老大哥”,让他破解苏俄写在杂志报刊上的密码。纳什因此获得了来自国家的荣耀满足感,同时,新的挑战也解了他生活的乏味。


电影在结尾部分的处理有所失控,本来一个对数学利欲熏心的人却因为精神病骤然变成了一个生活的奴隶,让整体显得突兀。依照纳什的性格,他显然不会屈服于生活的,更不甘平庸。实际上,真实的纳什两次逃离精神病院,预支了自己所有退休金环游世界,去了一些处于战争的国家,见识了难民,也发表了许多批评美国的言论,做出很多疯狂的事情。这样的纳什显然才是符合电影中前面部分塑造的人物形象。


其实细究,纳什身上的毛病我们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只是纳什发展成了一种极端。我们也有内在的世界,我们在孤独时也会自我对话,甚至在深夜里,我们也会进行一些对生活的幻想,这些都是正常的。不正常在于,一个人如果自视过高,过于狂妄,对于一些高不可攀的目标奋发图强,这些性格特点所造成的压力就很容易扭曲人的精神世界。纳什有幸创造了纳什均衡,于是疯子被称为天才,但有多少人在这种世俗的利欲下,成为真正的疯子而一事无成。对待生活不应好高骛远,最好量力而行,享受幸福人生才是终极意义。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