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研究生导师评语-合格的高校研究生导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研究生导师评语-合格的高校研究生导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7 07:33:50
阅读:
最新资讯《研究生导师评语-合格的高校研究生导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主要内容是江苏出台研究生导师“十不准”,划定了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红线”,包括不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纵容所指导的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准安排研究生承担属于私人领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务,或强行安排研究生在与自己有利益关联的单位从事与学业无关的劳动等内容。-研究生导师评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导师可以让学生干什么,不可以让学生干什么?导师应该为学生做什么,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合格的导师?这些问题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是公众对此有基本的共识。


日前,针对此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江苏出台研究生导师“十不准”,划定了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红线”,包括不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纵容所指导的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准安排研究生承担属于私人领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务,或强行安排研究生在与自己有利益关联的单位从事与学业无关的劳动等内容。


教育部也于日前发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确立了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规范划出了明确底线。其中也有“不得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的明确规定。


研究生导师被叫作“老板”,实验室管理越来越企业化……不少学生私下吐槽,给导师干活、打杂,甚至成为“贴身小秘书”,沦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一些学生被派去参与导师承担的公司项目,不仅学业被耽误,还被迫延长读研期限,只因为导师已经“用得顺手”。所以,网友将上述规定解读为严禁称导师为老板、让学生打工,不无道理。


导师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关心他们的成长。毋庸讳言,称呼导师为“老板”,反映了不健康的师生关系,不仅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不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激发了师生矛盾,甚至可能酿成激烈冲突。


江苏出台《江苏省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试行)》和《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分别从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两个角度发力,为研究生导师确立行为准则,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将有利于构建研究生导师队伍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但是,如何落实才是关键。有网友调侃:“我要是把这条发到我们导师群会怎样?”


这种担忧很正常。研究生应该以学习为主,本不应该承担与学业无关的事,这是常识,高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也有各类规定,却因为没有落实,以至于出现学生沦为导师廉价劳动力的情况。现实条件下,师生关系往往并不对等,学生时常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学生即便遇到了有违师德规范的教师,为了能够顺利毕业,也会选择忍气吞声。比如,学生对导师不满,能顺利换导师吗?虽然有高校允许研究生在找到愿意接受的导师后可以换导师,但由于导师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关系,换导师的诉求很难实现。


所以,明确了导师行为准则,明确了相应的职责和权利,有了可供落实的规范之后,还要在制度执行上发力,完善申诉机制和评价体系,完善对导师职权监督制度,让学生们的申诉受到重视、得到回应,让导师的权力受到监督,运行在阳光之下。


改变不健康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质。师生关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很多问题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研究生导师的5种类型


与本科生的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属于个性化教育,每个单位、甚至每个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多少带点自己的个性特征。记得一老教授曾感叹,现在的学者已经越来越不会带研究生了,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想来还真有一定的道理。


如今,国产研究生的境遇已大不如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国产研究生质量的整体下滑。导师如何培养研究生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质量,从逻辑上讲,研究生质量下滑肯定多少与国内学者实际采用的培养模式有点关系。


总结了一下,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有些研究生导师可能兼具某几种特征):


►事事亲为模式


这类导师对所有的事情都不放心,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连细枝末节都不放过,研究生什么都不用操心,只需要按导师安排好的步骤去执行即可,与比较懒的研究生是绝配。


年轻的导师往往喜欢这样。这类导师看起来事事替学生着想,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关心,给人的感觉很“nice”,与研究生之间的感情也比较好。他们比较有主见,但同时也比较武断,表面上会听学生的意见,但实际上,即使有创造力的研究生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也基本不会采纳。


经历这种培养模式的研究生,由于所有的东西导师都由“包办”了,毕业肯定不用愁。不但“成果”不会缺,稍微勤快一点的研究生甚至还可以拿出相当可观的“成果”来。不过,由于缺乏独立性思考,在科研上自我验证的空间基本没有,他(她)毕业后的实验技术也许相当不错,但学术思想却相对比较欠缺。


►完全放任模式


与事事亲为型完全相反,这类导师只提供实验室、只提供研究经费,基本上完全放任学生自我发挥,绝大多数时间对怎么做绝不插手,甚至长时间对课题进展都不过问。我就知道好几位这种类型的研究生导师。


这类导师不强迫学生去做事,他们不是没指导能力,也不是完全不指导研究生,只要学生就具体的问题请教,他们会给出详尽的指导。自制力强、思想活跃的研究生遇到这类导师是一件幸事,但对于“不懂事”的研究生而言,一般很难有所作为。


从这类实验室出来的优秀研究生思想非常活跃,在科研上也能独当一面,这种优秀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当然,这类导师培养出来的优秀研究生虽然绝对优秀,但数量往往也很少,更多的研究生出来后都比较平庸。


►流水线产生模式


我知道有好几个牛单位的好些牛导师就是按这种模式来“培养”研究生。在这类导师眼里,研究生就是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上的固定实验员。这类导师只要求学生做某个具体的实验工作,而且从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所做的全部就是尽快上手,按高IF杂志的标准做出老板所需要的漂亮结果,后面基本就没有研究生的什么事了。导师拿到多个研究生的漂亮结果之后,将数据进行“组装”,整理成高IF的paper。这种实验室表面上看起来很牛,硬件设备先进、管理正规、课题很前沿、文章IF很高,对欲报考的研究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则不然,这类实验室就像现代化工厂的加工线,研究生只是加工线上的“廉价机器”,它们不是为了培养研究生,而是为了高效生产高IF文章而存在。似乎越牛的单位,这种流水线生产研究生的现象就越突出。


这类实验室出来的研究生,在他(她)负责的单项实验技术上绝对是一流,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实验技能比较单一,除非是有上进心的研究生,悄悄地参与过自己负责环节之外的工作。同时,由于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专攻某一个技术环节,完全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所以科研的整体思维比较缺乏,科研的独立性也很差。虽然学生毕业时拿出来的paper非常牛,但在科研上并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剥削式“培养”模式


这类导师在研究生看来有点“变态”,他们对研究生所做的一切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剥削”。他们完全不关心研究生的培养,甚至根本就没有“培养”这个概念。在这类导师眼里,研究生只不过是剥削、压榨、利用的对象,而且是可以不付工资的那种。


这种导师对研究生非常苛刻,根本不管研究生的生死,即使逼得研究生跳楼也在所不惜。在这类导师中,有的导师虽有充足的课题经费、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但对学生的要求是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他时间都是干活的时间,周末、节假日想都别想,对学生的苛刻程度几乎到了奴隶主的地步。


有的导师没有课题、没有经费,对学生的毕业课题不管不问,但却恬不知耻地要求学生毕业必须先拿paper来,而且必须是导师为第一作者的paper。还有更变态者,他们对研究生的剥削、压榨和利用远远超过了学术本身,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是威逼女研究生贡献自己的肉体。这类“禽兽”导师是将“教授”变“叫兽”的败类。


►个性化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的最佳模式就是个性化培养。所谓的个性化培养,就是不拘泥于固定的培养模式,而是针对研究生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研究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有基础差的、基础好的、家境贫寒的、家境富裕的、性格开朗、性格内向的,等等。


对于不同的研究生,在学术规范、实验技能、阅读与写作能力、发言能力、科研思维能力上的培养都要做到因人而异。能做到个性化培养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1)导师了解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2)所带研究生的数量不太多;


(3)导师有精力、有耐心。


实际上,每个研究生的培养都是一个鲜活的具体培养案例,能真正做到个性化培养往往很难,特别是对那些同时招收了几十个研究生的导师而言。个人认为,即使因为精力有限而难以做到真正的个性化培养,但也要在指导思想上有这个意识,首先关心、尊重研究生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鼓励和支持,一定要把研究生当成一个需要培养的人才来对待,至少当廉价的民工看待是不对的。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