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形容优秀的词语-优秀的常识

形容优秀的词语-优秀的常识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1 18:05:22
阅读:

最近在看国外软件工程方面的杂志,里面很多文章都反复提到了一个词:common sense。汉语里一般将其翻译为“常识”。


在Wiki里,特意还提到了另一个词,那就是common knowledge,也是翻译为常识。就是这个词,还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术语。


在英文的世界里,这两个词有类似,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Common sense更多是指判断力。我的理解应该是人做事情的时候,一些底层的、基于我们普遍认可的知识(common knowledge)上的判断逻辑。


其实,我们每个人做事、做判断、做选择,很多的时候都是在依靠这个常识。只是,没有经过特定的训练,很多人是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common sencen所左右的。


在英文世界里,common sense,是个魔力词组。从公元前300多年,亚里士多德就开始思考,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人还是不能够理解其哲学思辨。


对于常识而言,有优秀的,有平庸的,还有拙劣的。


看了国外专家的文章,2018年也在跟着吴军老师学习一些课程,我忽然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常识”的角度上考虑,也终于有所释怀。


某国内知名的软件公司,大概在2007年左右,成功签约了某著名房地产公司,为其提供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对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那正是梦开始的时候,这家公司更是如此——XX广场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业务扩展的同时,企业管理者逐渐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


就企业管理信息化而言,我逐步认识到了一些“优秀常识”——


首先,就是要认识到什么是“信息”本身?——要理解到香农(Shannon)先生对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不确定性,信息是熵。信息论是一门科学。


其次,管理信息化绝对不是将原来的手工或者Excel业务电子化。而是要遵守信息论的思想,对业务进行改造。


第三,信息流是不能被企业的“现有部门、管理条线”所割裂——财务,人事,资金,物资,应该是围绕着业务目标而整合。忽悠了20多年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其实真正实现的寥寥无几。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是典型的项目管理导向型。


在项目管理的领域,已经有了非常优秀的“常识”,那就是PMI的PMBOK,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经过对这个知识体系的学习和考试,人们可以获得PMP认证(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其实在中国有很多人都在学习,并持有此认证,数量仅次于美国。


再说回到这个项目故事上,很遗憾,软件开发团队几乎没有PMP,也并没有上述的这些“优秀常识”。他们的常识还是——客户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其结果可以想象——很多中国软件团队最恐惧,也是难以逃脱的宿命——客户最后评价:“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2010年左右,就在这个房地产信息化项目失败已现端倪的时候,软件公司的董事长下定决心在新版软件中重点打造项目管理模块。


为此,产品总监,根据常识选择了一个博士来做此模块的产品经理。


但是,很遗憾的是,产品总监(要真实管理研发项目)与产品经理也都不是PMP,对上述的优秀常识,也没有深入了解。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整个项目管理的常识中,一个很基础的常识,就是WBS(工作分解结构)了。


对于这个优秀常识,产品的BA,曾经是多次提议,将其作为软件的一个基础数据功能。而产品经理对于这一点极力反对。在产品研发过程在,出现了严重的“冲突”。


“冲突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管理范畴,是有优秀常识的。


产品总监以及开发团队,在这一点上的常识是:具体的功能要以产品经理的决定为准,BA应该服从产品经理。其背后的常识,也许就是“职位”就代表了正确性。


由于缺少优秀常识支持,这个重金打造的项目管理模块也是处处显示出了逻辑矛盾的地方。几乎就是沿着以前失败的路线走了一遍。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也是源于此软件公司内部的常识:只要在一个时点把软件发版、客户签字验收、回款,就是工作的绩效(KPI/PBC);而客户是否从软件中获得价值,是否能够持续应用,就不用考虑了,因为与绩效无关。而有了工作绩效,就意味着A和B+,意味着丰厚的年终奖,以及职位的升迁。


这个常识可以说是在公司内部屡试不爽。


最后,我以陈春花老师的某次讲演收尾,陈老师的讲演原话中是没有提及“常识”二字的,是我掺加进来的——很多中国企业都会说:客户是重要的。这是一个常识(common knowledge)。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企业做事的时候往往都会忘掉了这个常识(common sense)。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