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王阳明心学理念_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王阳明心学理念_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4-03 14:15:44
阅读:

微信公众号:自由的扯皮,每日一文,认识不一样的世界~

既然心外无物,那么万物一体也就理所应当了。因为世间万事万物都依赖于心而存在,万事万物也就因为心而自然地联系为一体,那么心自然而然成为万事万物的链接点。传习录第253则: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

初看之下,这一则实有些荒唐之感,草木瓦石是死物,何来良知?据言有些传习录的版本中没有这一条。但实际上这一条大略是没有问题的。要知道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心来规制的,从客观存在的角度来看,草木瓦石是死物,自然没有“良知”,但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并不是它自己本然存在的良知,而是来自于人心的赋予,来自于“人心一点灵明”,人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来赋予物的属性,故此物的属性依附于人心的认识和赋予。草木瓦石的良知,就是人的良知,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例如:一块磨刀石,因为对人有用,就说它是有价值的,石头本身没有认为自己有价值,这个价值来自于人的赋予。类似的论述还有第172则: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我们再看第316则更加精彩: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后面接着又说:

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心外无物”是将自身与世界联系起来,万物一体则更进一步,将存在之物相互联系起来。那么,万物一体是不是将强行将他人和万物与自身建立联系呢?显然不是,传习录:

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万事万物之所以不能够实现一体,是因为作为天地之心的人存有“己私”,这个“己私”将自己与万物、万物与万物间隔开了。要实现万物一体,就必须克服掉这个“己私”,成就“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廓然大公的境界。王阳明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始终是从自己的心作为本原,作为出发点。携带有己私的心绝对不能实现万物一体,而万物一体得以成立的原因也只有一个,就是心体的晶莹透亮。

需要注意的是,万物一体并非机械地对万事万物同等对待,而是有差等的,在传习录255则中对此有清晰的论说: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

在王阳明看来,即使万物一体,即使万物一体是因为心外无物,但万事万物均有其合理的秩序法则,手足捍头目、草木养禽兽、宰禽兽以养亲、先亲后路人等等,这些因为差等而建立起来的秩序法则并非“我”的私意安排,而是源自内心的“道理合如此”,正是有这个差等,才体现出心作为万事万物的应对过程中筹措万变又不离其宗的价值,这也就是王阳明认为墨家兼爱,反不得为仁的原因,传习录地94则:

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万物一体是王阳明哲学中重要概念,因为有了万物一体,心对于万物之理的或规定、或感应才有了可能性,故此,它是“心即理”这个命题能够在逻辑上成立的重要一环。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