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_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

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_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1-01 11:17:48
阅读:

“完璧归赵”的故事,凸显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千古流传。但还原历史,你会觉得“完璧归赵”的故事并不完美,称蔺相如制胜凭智高也是夸大其词。

“完璧归赵”的故事并不完美,称蔺相如制胜凭智高乃夸大其词

赵惠文王在位时,得到了楚国国宝和氏璧。秦昭王闻此修书一封与赵王,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赵国担心秦国得到了和氏璧而不献出城邑,又怕不给和氏璧,秦国动武。赵惠文王便想派一个使者出使秦国,一时苦于没有合适人选。宦者令缪贤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担此重任。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仔细把玩之后,便把和氏璧传给嫔妃和侍从观看,左右皆高呼万岁。细心的蔺相如观察出秦昭王并没有用城邑交换和氏璧的意思,便上前诓说宝玉有个瑕疵,要指给秦昭王看,秦昭王一听,立即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他拿到和氏璧后,径直后退几步,身体靠在庭柱怒发冲冠对秦昭王说:赵王和大臣们担心秦国自恃强大,贪得无厌,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商议不与秦交换。而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讲诚信、不欺骗,何况秦这样的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璧惹得强秦不高兴也不应该。经过我劝说赵王才答应交换。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派我捧着宝玉,恭呈国书。不料大王礼节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就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完璧归赵”的故事并不完美,称蔺相如制胜凭智高乃夸大其词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完璧归赵”的故事并不完美,称蔺相如制胜凭智高乃夸大其词

为什么说“完璧归赵”故事并完美呢?

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说的很清楚: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完璧归赵”的故事并不完美,称蔺相如制胜凭智高乃夸大其词

为什么说称蔺相如制胜凭智高是夸大其词呢?

秦国在诸侯国中是最不讲信誉的。秦昭襄王即位后不久,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州区南)会面,结盟时突然劫持了楚怀王,三年之后,楚怀王客死秦国。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并戏弄了秦昭王,而秦昭王起初没有强夺和氏璧,后来没有斩杀蔺相如,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蔺相如如何如何,而在于赵国尚强,秦不想与赵关系破裂。

自赵武灵王元年至其实行胡服骑射前的18年间,赵国对外战争共十次,其中对秦国的五次战争无一取胜,五国伐秦也以失败而告终,这给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以极大的震动,他决心通过推行胡服骑射,开疆拓土,变革风俗,融合夷族,强军强国。

赵国通过扩宽招募渠道选拔具备骑射技艺的民众加以严格训练,改编部分车兵建制充实骑兵队伍,收编“三胡”的零星骑兵,依托代地近胡民众发展骑兵力量,扩充并组建了专门性的骑兵部队;通过在代地草木茂盛的草原地区建立骑邑,与胡人互市的方法,为骑兵部队提供稳定的战马来源;通过在全国建立多处骑兵训练基地,提高骑兵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赵国骑兵部队的发展,壮大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赵武灵王十九年,赵武灵王开始派兵攻打中山国,历经十多年的战争,终于消灭了中山国,使赵国南北领土连成一片,极大地增强了赵国的实力。赵武灵王二十年,他又亲率骑兵军团向西攻打胡地,大大增加了赵国的国土面积。灭中山,取胡地,是赵武灵王与秦国争夺统一天下的先机。

面对强秦,赵武灵王为了专心研究和部署军事行动,实现从秦国北部的云中郡、九原郡向南直插秦国国都的战略构想,竟然决定提前退位,让他的小儿子赵何做了赵国的君主,自己则号称主父。赵武灵王死后的一定时期,赵国仍有精兵强将,军事实力衰减有限。

“完璧归赵”的故事并不完美,称蔺相如制胜凭智高乃夸大其词

由此可见,赵国的军事实力是比较强的,秦昭襄王不会因为一块璧玉而破坏两国关系,进而影响秦东扩的既定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也就是说,秦国与赵国开战的时机尚不成熟,秦昭襄王条件不备不行动,是很明智的。这是蔺相如得以完璧归赵的根本原因。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