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老子中庸之道的精髓_中庸之道的精髓在于

老子中庸之道的精髓_中庸之道的精髓在于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3-05-17 20:21:15
阅读: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经过北宋程颢、程颐的极力推崇,南宋朱熹的集注,被奉为“四书”之一。在宋元以后,成为古代官定的教科书,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中庸》对中国古代文人和文化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古代儒家思想很重视修身,非常重视个人的修养和言行。儒家在所有的言行准则中把中庸之道看成是最高的言行准则。《中庸》从第一节到第十一节,除了强调实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和困难以外,重点是解释何为中庸之道。《中庸》中关于中庸之道的内涵,即何为中庸之道的解释是整部书的精华所在。

中庸之道的精髓

中庸即中和,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概念。在开篇第一章,《中庸》里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这里,《中庸》首先从人的情感角度解释“中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不表现出来叫做“中”,而表现出来时符合“中节”的要求,叫做和“和”。而中节就是适度,就是符合适中适度的要求,不偏激,不出格儿。而南宋理学家朱熹则说:“庸,平常也。”庸就是平常的意思,而平常也含有适度,不偏激的意思。可见,中庸和中和都是适度、不偏激的意思。

《中庸》第二章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就是说:君子按着中庸之道的原则,总能把自己的言行保持在适中适度的状态,而小人反中庸,表现为言行无所顾忌,专走极端。这里是通过“时中”和“无忌惮”的处事态度解释中庸之道。

《中庸》第四章又引用孔子的话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里就是在讲过与不及的问题,做事过头或做事不到位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然后在第六章又引用孔子的话,

中庸之道的精髓

阐明舜的中庸之道是:“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里,“用其中于民”的“其”是语气词,“中”是指适中的意见。就是说,舜的做法是掌握过与不及两种意见,而把适中的意见用于百姓。舜是真正做到了中庸之道模范。

综上所述,关于中庸之道的具体内涵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朱熹在《四书·中庸》集注中总结的:“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保持平常心态,不偏激。也就是要求人要保持平常心态,不偏激,处事恰到好处。

至于《中庸》第三、五、七、八、九、十、十一各章节,主要是引用孔子的话,劝导人们坚守中庸之道。那么,坚守中庸之道真的就如此重要吗?

既然古代先贤这么推崇中庸之道,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人在世界上生存,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对于任何矛盾都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而必须抱着谨慎平和的心态,认真分析矛盾的性质和各种相关的因素,找到最适中的方法,加以处理。

这其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人感情与理性的问题。如果人不能保持谨慎平和的心态,克制自己的情绪,必然会走向偏激。因此,《中庸》开篇首先就从人的情感角度解释“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二是要求人要有大智慧,充分了解矛盾各方面的情况,掌握矛盾发展的规律,“执其两端”,而保证自己正确的言行。

中庸之道的精髓

需要说明的是,中庸之道不是首鼠两端,也不是折中主义,更不是不作为。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是说在过与不及两端之外,另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正确的做法。无可否认,在处理问题中,适合实际情况的恰到好处的方法只有一个,需要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发现它。而且,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是处在更高的地位能“执其两端”,往往是处在矛盾的一个方面。由于利益和认识条件的限制,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找到一个适中适度的正确方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中庸之道也不是不作为,当问题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必需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见、主张。不作为,放任事态发展,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是不行的。不作为和首鼠两端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折中主义的做法似乎是中庸之道,其实离中庸之道实际是更远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矛盾的解决方式,或者是以调和的方式,或者是以一方完全战胜另一方的方式解决。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要求双方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折中的方法,不能使任何一方发生改变,从而不会从根本上消除解决矛盾,只会掩盖甚至激化矛盾,这显然不是古人大力提倡中庸之道的初衷。

我们共产党人历来都反对“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就是在与两种错误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从反对右的保守落后的倾向,到反对“左”的急躁冒进倾向,莫不是反对“过与不及”两种倾向。细细思考我们党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寻求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过程,与我们的古人推崇备至的中庸之道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庸之道的精髓

你的支持是我的动力,欢迎点赞\\转发\\评论,私信我送你免费的课程。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老子中庸之道的精髓_中庸之道的精髓在于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经过北宋程颢、程颐的极力推崇,南宋朱熹的集注,被奉为“四书”之一。在宋元以后,成为古代官定的教科书,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中庸》对

    经典语录
  • 中庸之道谁说的_中庸什么道

    普京幽默式的演讲 19.2 中庸之道 本文出自樊荣强著《20天炼成脱稿讲话》 作者:樊荣强(口才培训师) 说到比较,说到阴阳,说到辩证,一定也要说说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这四个字,只要你是

    经典语录
  • 解释四书五经_四书五经语录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

    经典语录
  • 易经第四十一卦详解_易经四十卦详解

    完整“易经”原文及参考解释,第四十一至四十八卦,易经群经之首收藏!(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资料,为了方便你的查阅请在文章标题的右上方关注我们哦!)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

    经典语录
  • 四书五经是指哪四书五经_四书五经是哪四书五经呢

    我们常说《四书五经》。可是这四书五经是什么?它们又怎么从万书中脱颖而出的?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首先咱们得知道四书五经究竟 是 那九 本书! 一、《大学》为曾子所著,秦汉时儒

    经典语录
  • 曾国藩的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负_曾国藩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关东文学丨华研数据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一

    经典语录
  • 中庸节选原文和译文及注释_中庸全文原文译文

    《中庸》 作者:孔伋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

    经典语录
  • 中庸之道全文及译文_珍藏:中庸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01章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

    经典语录
  • 中庸之道的精髓句子_中庸中的经典句子赏析

    《中庸》精华50句!带你领略天下至理——中庸之道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第三十三章》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经典语录
  • 怎么理解中庸之道_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庸之道

    之前,多次说要“封笔”的余秋雨,最近又出新书《中国文化课》,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古往今来。他谈到中国文化长寿基因之一,在于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总是用一种有弹性的灰色哲学来解答问题。 在他眼中,如果有的时候路不安全,就要在尽量安全的路上,这是中国的中庸之道的思维。中庸之道保全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进退有度的“道” 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并非来自于孔子,而是起源于上古时代圣贤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华夏先祖的人生经验。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极为推崇中庸之道,孔子曾赞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把“中庸”视为人生至高的品德,作为一个有道德有境界的人,君子应当努力去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来自中国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 中国文化历来是以中和为美。东汉的郑玄认为,“中”指“中和”,“庸”即“用”,“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 “中”,是指适中,适度,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心平气和,和和美美。因此,人生需要掌握好火候,进退有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的人生大智慧。 在余秋雨看来,中庸之道看上去不鲜明,不强烈,说出来的话口号不响亮,句子不漂亮,但是却保全了多数人的生存,也保全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

    经典语录
  • 中庸的智慧_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被现代很多人误解为和事佬的庸俗滑头哲学,这完全是错误的解释。 首先要讲一下“中庸”两个字的内涵。所谓“中”,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讲一件事对不对,好不好,合适不合适,适宜不适宜,恰当不恰当,是用“中不中”来表达的,而且读音为种(zhǒng)。同时,中也读为重(zhòng),如中奖、中标、中靶、中签率、命中率,意思是刚好、恰好达成目标。 那么,“庸”字呢?庸是平的意思,不是指俗气平庸,而是指衡平、恒常、不变。世上什么是不变的、恒常的呢?身体、心念、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只有能变化万事万物,却不随万事万物生灭的道体,也即宇宙万有的本体,才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庸在这里代表道。 合起来,“中庸”讲的是身心行为要合于道,以道为最高原则,为旨归。这和《中庸》开篇的总原则是一致的,《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是说,每个人天生的禀赋、个性乃至命运,乃至整个人类的特性,乃至万事万物各自的特性、生灭变化,这些作用、现象的来源是什么呢?根本上,都来自于道,都是道的妙用。 因此,了解什么是道,就是了解宇宙生命的根本,了解宇宙生命的根本,才会从根本上知道如何正确自处,如何正确面对人生,如何正确为人处世。这个学问,就是修道的学问,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否则,一切行为都是盲目的。 这个道,包括了追究求证形而上生命最高的道体,也包括道的形而下

    经典语录
  • 中庸之道怎么理解_中庸百度百科

    楼宇烈/文 楼宇烈 《中庸》的成书年虽无确考,但自宋以来却是儒家学派,特别是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那么下面小编带你来了解下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讲中庸吧。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一大智慧,也是一大品德 ,然而就连孔夫子也感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说明,在生活中,按照中庸之道去为人行事并非易事。那么,中庸之道是否如我们日常所说“没有原则”呢?我们又该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中庸的智慧?本系列中,国学泰斗楼宇烈先生将为我们讲述中庸的魅力,探索中庸之道的奥秘。 “折中”并不是一个坏词,“折中主义”就有点问题了,把折中绝对化了。 《史记》中说:“六艺折中于孔子”,意思是说,我们要以孔子对六经的阐释作为标准。所以“折中”是一个标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走极端。“折中”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个褒义词,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标准。就像我们讲六经,那就要以孔子所讲的为标准。折中主义于现代恰恰是儒家最反对的,这叫“乡愿”。中庸跟乡愿是相对的,乡愿就是不讲原则、没有标准,随风倒。这是孔子所批判的。 中庸原则不是一个僵化的原则,而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事情有不同的标准,这不是折中主义,不是不讲原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孔子的感叹。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它是最高尚的,但是百姓能够按照这样去做的很少,而且很久以来没有人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做了,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按照中庸哲学去做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