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言懿成语-《论语》共读,空空如也

言懿成语-《论语》共读,空空如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5 13:53:48
阅读:
最新资讯《言懿成语-《论语》共读,空空如也》主要内容是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徐晋如: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共读笔记】杜英:【论语晨读】第856天杜保瑞:子曰:「吾有知乎哉。-言懿成语,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共读内容】


9.0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导读学者】


杜保瑞: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徐晋如: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共读笔记】


杜英:


【论语晨读】第856天


杜保瑞: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一位平民老百姓稱讚孔子學問大,孔子自己反思,我真的有學問嗎?真的盡知天下事嗎?不是的,我天生一無所知,還不是一步一步踏實學來的。所以我就告訴他我和你一樣啊,我們都是要學了才會的,所以問了他一些生活上的問題,跟他討論,告訴他該怎麼辦才好。說到知識,再沒有比孔子更有知識更有學問的人了,甚至有人說孔子是生而知之的人。但是,孔子智商高是一定的,天下卻沒有人不學而能知的。孔子的知,都是刻苦好學努力得來的,而且是不斷深思熟慮加上判斷與選擇而得來的,不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普通人見其才高,又那麼聲名顯赫,不知道孔子如何能知道那麼多東西,抱著十分崇拜甚至羨慕的心情問他,孔子莞爾一笑,也不炫耀,而是從小事情跟他談起,從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正在煩惱的事情說起,引導他去選擇,去判斷,從而做出最好的方案,這樣,教會了他如何思考。至於孔子有知嗎?對於平民百姓而言,一位大學者,甚至政府官員,這個事情不重要,跟自己講話的人的狀態才是重要的,所以不去討論自己有知無知的事情,而是關心對方,講一些對對方有用的話,並且教了一下對方如何想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孔子接待平民的作風,親切而怡人。


3之前不曉得是要帶討論,以為把解讀寫好了就好,我以情境化的模式解讀此章,對一般讀者較有用,對學者就沒甚麼用啦,不好意思。因為人在北京開會,現在得下去用餐了,會關注大家的討論,辛苦徐老師了。


徐晋如:


此章我迄未得确解。是向大家学习的。


本章所疑者有二。一为空空如也。或解作悾悾如也。悾悾是诚恪之意,和空空虚无之意适相反。


从辞气上说,空空解作虚无,则主语就是“吾”。而解作诚恪,主语就是“鄙夫”。


第二疑,扣其两端而竭之其,究竟是孔子,还是鄙夫?


第三疑,竭,是使之尽,还是本来已尽?


如此,就有如下之可能:


一、我本无知识。有偏鄙之人问于我,而我内实空虚如管,扣我之两端,则内里本无一物,无所出之。


二、我本无知识。有偏鄙之人问于我,其人内实空虚如管,我扣其之两端,尽出其之所有。


三、我本无知识。有偏鄙之人问于我,惟我心实诚恪,我扣我之两端,尽出我之所有。


四、我本无知识,有偏鄙之人问于我,惟其人心甚诚恪,我扣我之两端,尽出我之所有。


五、我本无知识,有偏鄙之人问于我,惟其人心甚诚恪,我扣其之两端,竭其所有,以使之自得。


以上每一种解释,都有其可通之处。惟上章既言多能无益,此章谦称无知,辞气较顺。


仅就所疑,略贡阙文,以便高明之质。


杜保瑞:


決定一個吧


徐晋如:


决定不了。因为我对这段话还没有切身体悟。


以体证道,才敢自信。


崔圣:


@徐晋如 老师,按照您的理解,更为确近的解释,供大家参考


張弛弘弢:


攻乎異端扣其兩端執兩(端)用中皆為夫子之教學法?


徐晋如:如果一定要选一个,在目前的理解程度上,我选二:我本无知识。有偏鄙之人问于我,其人内实空虚如管,我扣其之两端,尽出其之所有。这样理解,是孔子强调启发性的教育。上章孔子不以多能为益,此章孔子则讲,有知无知,不如求知的过程重要。我之所谓知,是从方法而来。我是导人有知,哪怕是空空如也的鄙人,只要方法得当,也能竭其所能而有所获。


执两用中,是为政的原则。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是说与不同的观点多交流切磋,祸害就会完结。为学为政,并当如此。


有学者把扣其两端与执中联系在一起讲,我认为是增字解经,不敢苟同。


崔圣:


谢谢@徐晋如 老师指导!在我看来,在一位偏鄙之人的问题面前,我有知识吗?我好像什么都不懂,心里空空如也。我只有从问题的两端,正反两方面了解清楚后,尽我所学帮助解答。说明孔子对待学问的谦下诚恳,诲人不倦。


張弛弘弢:


一個無知(當然說夫子誰也不信)的老師,面對一個空空的學生,如何教之?


答:叩兩端。


如何叩?答:竭盡全力。


刘国庆:谢谢各位老师导读,[玫瑰][玫瑰][抱拳][抱拳],徐老师以体证道和疑则阙疑的精神,更是值得发扬光大,我说几句个人看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


本章文义上有些不完整的地方,我们需要先加以分析。第一个问题是,是谁"空空如也"?从语法上说,主语应该是"鄙夫",但鄙夫是来问问题的,因而,其脑子中自然有问题在,而不是空空如也。因而,如果把"空空"的主体认为是鄙夫,"空空"的意思只能解做"悾倥",即诚恳的样子。这样情理上虽然顺畅,却并没有传达多少新的信息。鄙夫本来因接受的信息少,很容易朴实无华,再加上有问题请教,神态诚恳自在情理之中。有什么必要特地指出来呢?个人倒认为,"空空如也",应该指孔子,意思是孔子对鄙夫的问题一无所知。这样,"空空如也",既是对"我有知乎哉,无知也"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叩其两端而竭焉"的原因。因为我"空空如也",才需要对鄙夫"叩其两端"的,这样文义才连贯。


第二个问题是,"叩其两端"的"其"指代的是谁?这一点上分歧不大,一般认为指鄙夫所问的事。《论语集解》说"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而告语之",认为"其"指鄙夫所问的事项。歧义比较多的,是"两端"究竟是哪两端。这方面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是《论语集解》的说法:两端,终始也。《论语注疏》:孔曰:「有鄙夫来问于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论语集注》引尹氏曰:"圣人之言,上下兼尽。即其近,众人皆可与知;极其至,则虽圣人亦无以加焉,是之谓两端。"尹和靖的"近"也接近于"始",因而孔、尹二氏皆以为"两端"即鄙夫所问事项的开始和结束。这种理解的问题是,鄙夫问问题的时候,很可能事情或者尚未开始,或者正在进行尚未结束,他哪里知道事情的"终"呢?如果认为这终始都是孔子知道的,怎么解释孔子在本章开始时所说的"无知也"呢?孔子岂不是无所不知了?


第二种理解,是朱熹的理解,认为孔子说自己无知是谦虚,实际上是无所不知,"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叩,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不仅如此,孔子教育他人,甚至是故意俯就,朱熹引程子说:「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于孔子、孟子,则可见矣。」朱熹认为孔子认为自己"无知"是谦虚,而不认为那是孔子的真实看法。朱熹一见到孔子说自己"无知","无能"就说是孔子"谦虚",这实际上掩盖了孔子对个人知识有限性的深刻洞见,反而遮蔽了儒门因无知而求知,因无知而向所有人包括鄙夫学习,因无知而真谦虚的精神。朱熹并没有理会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这种对自己的知识边界具备清醒体察并诚实表达的精神,反而被假谦虚把真虚心搞乱了。


蔡世连:


谦称无知,这话无疑。以下虚拟语气,打比方证明自己无知。刘解对,空空指孔子。


刘国庆:


@蔡世连


 谢谢蔡老师


不过我不认为孔子是谦虚。我觉得他说的是实情。他哪里懂鄙夫的事情呢?


第三种理解,是郑玄的理解"端,末也",即是一个整体的不同方向的边缘。这种理解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多个维度。就拿一个人形体来说,就有上下前后左右三个维度六个边缘,而不只是两个"端",更不用说一个人性格的诸多方面。要认识一个人,哪里是"两端"能够穷尽的?个人以为,焦循在《论语补疏》中的解释大概是唯一接近情理的解释:“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惟有两端,斯有疑也。故先叩发其两端,谓先还问其所疑,而后即其所疑之两端,而穷尽其意,使知所问焉。盖凡事皆有两端,如杨朱为我,无君也,乃曾子居武城,寇至则去。墨子兼爱,无父也,乃禹手足胼胝,至于偏枯。一旌善也,行之则诈伪之风起,不行又无以使民知劝。一伸枉也,行之则刁诉之俗甚,不行又无以使民知惩。一理财也,行之则头会箕敛之流出,不行则度支或不足。一议兵也,行之则生事无功之说进,不行则国威将不振。”


第四个表达上不太清晰的地方,是"竭焉"究竟是竭尽谁的知识?这就有两种可能的理解,一种是竭尽了鄙夫之所知,因而自己也就吸收了鄙夫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另一种理解是竭尽了自己的知识,这就表明自己毫无保留的对待一切人。《论语集解》认为是「今我诚尽」,是把"竭"理解为竭尽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无所爱惜,倾囊而授。这固然表达了孔子的道德高尚,却与情理不合。"鄙夫"者,村鄙之人也。孔子时代,交通不发达,村鄙之人难以接受到外界信息,因而其思维的问题都是在自己生活的一村一落的知识,既没有更大范围的知识,也没有更大范围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孔子纵想倾囊而授,鄙夫如何能够接受得了呢?可见,这个竭,只能理解为孔子把鄙夫的思考和知识充分地挖掘出来了。


关于这段话的背景,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夫子应问不穷,当时之人,遂谓夫子无所不知,故此谦言“无知”也。按照论语正义的解释,就像太宰惊讶于孔子的无所不能一样,当时的人也惊叹于孔子的无所不知,因而孔子需要解释自己知识的真实情况:不是孔子有天生的知识,而是能够全面地叩问挖掘鄙夫自己的问题。这问题挖掘出来然后呢?孔子做什么加工呢?孔子没有说。鄙夫是因为有事情难以决定才来问孔子的,因而孔子一定要给鄙夫的困惑一个回答。而孔子所使用的知识就是从鄙夫那里挖掘出来的,但同样这些材料,是鄙夫所有的,鄙夫有这些材料,却仍处于困惑之中。而孔子使用了这些材料,却能够让鄙夫豁然开朗,满意而归。


孔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我只能使用个人的经验予以补充了。孔子之"叩其两端",一方面是孔子自己要获得鄙夫问题有关的全面性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对鄙夫的反问。在这个反问的过程中,鄙夫的思路就得以整理,同时鄙夫的知识就和孔子自己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按照孔子的思维结构,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一身的多方面知识为主的,包括了孔子和鄙夫两个人知识的全面的知识结构。鄙夫所具备的知识,是鄙夫生存环境的局部知识,孔子所具备的知识,是当时社会整体的,甚至包括这个社会演变历史的知识。以这一整体的历史的全面知识,自然能够解析并吸纳鄙夫的知识,予以重构,并将重构的结果全面反馈给鄙夫,帮鄙夫作出决策。从本章中我们看出,鄙夫问孔子,孔子"叩其两端"的过程,其实也是孔子自身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孔子自己学习古代文献,"好古,敏以求之";向同时代人的生活经历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当时的贤者学习,"友直友谅友多闻";甚至向鄙夫学习"叩其两端而竭焉",可见孔子是"不耻下问","亦何常师之有?"


其次,我们在本章还能够学到孔子思维的全面性,即是不执一端,而是"叩其两端"。凡事都要从对立的两面去研究。那么,如果是我们自己遇到困惑呢?我们肯定也要找到困惑的两个方面,并且深入研究,"竭焉",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再做决策。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不是去攻击对方的观点,而是深入研究对方的观点,获得超出彼我双方的,更为全面的知识。孔子的时代,人们有着广泛的言论自由,因而可以百家争鸣,论语中则记录了社会各方面对孔子的言行的反对,孔子对他们,不是攻击,而是珍惜,弟子们甚至连反对的声音都记录下来,作为后学的研究资料。比较起今日把自己成为"国学正统"而排斥西学,更不去深入研究西学的"唯我独尊"态度,高明多少倍呢?


蔡世连:


叩其两端的事找不出,子张问达似之。


張弛弘弢:


一個自謙無知的老師,要使一空空(有疑無知謂之空空)善學的學生有所得,當如何教育之?夫子給出了叩兩端的教學法。這方法,解數學題時往往特管用。華羅庚在講“推導的起點與方法”時把此教學法演繹的淋漓盡致。


刘国庆:


@蔡世连 似乎学生们湮没了不少东西


馬震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人日谦


刘国庆: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批评多么尖锐?甚至都在和孔子竞争学生呢。可是孔子并没有对他俩的言论进行检查,也没封他们的帖,关他们的号。学生们甚至把这两位反对派的意见写进自己的教科书,天天研究。这是何等的襟怀?更可笑的是,这些封帖关号的人,还自称要学习传统文化,真还是假,不是十分分明了吗?这还不算可笑呢。甚至有的学儒之人,一见红头文件说要恢复传统文化,欢欣鼓舞,引为同道,是愚蠢还是别有用心?


我觉得"攻乎异端",是"叩其两端"的延伸@蔡世连


发言完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握手][握手][抱拳][抱拳]


蔡世连:


攻乎异端一般认为即兼容并包,可孟子荀子等却都是排异高手。


刘国庆:


@蔡世连 是。那是道德至上主义带来的


蔡世连:


事更不符,叫人生疑。


刘国庆:


儒门的认知方法论,等级化的礼和一般政法原则,道德至上主义这几个因素混在一起,互相打架。


蔡世连:


有理。


刘国庆:


非把这些因素分离出来,再重构才行


尤其是荀子搞出一个诛少正卯的事情来,搞的孔子百口莫辩


張弛弘弢:


@刘国庆 如果不以“道德意識”來分判問題,便不是儒家了,所討論的也不是儒學啦。


刘国庆:


@張弛弘弢 未必。哪有那个判教标准呢?


崔圣:


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里却空空如也,怎么理解?


張弛弘弢:


@刘国庆 嗯?那您是如何定義儒家?


刘国庆:


@張弛弘弢 哪能定义呢?


李偉東:


@刘国庆 赞同!


張弛弘弢:


那如何去區分呢?


刘国庆:


@張弛弘弢 不必区分


張弛弘弢:


就是一鍋八寶粥一看也能分出來都是啥米做的呀!


刘国庆:


不用分。分他干嘛。


張弛弘弢:


當然,統一的看,就是八寶粥,都是傳統文化嗎。這樣呢,不是絕對不行,關鍵是,不便于咱理解呀。


哎!執言不分,導致我“空空如也”呀![偷笑]


@刘国庆 “非把这些因素【分】离出来,再重构才行。”其實,我也是受了你這話的啟發,才【分】出來這樣一個問題的。你既已叩我兩端,為何又不【竭】其力?真小氣![呲牙]


刘老师,我不是说非要有一个严格的像数学一样的定义,就说我们平时需要谈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这个如何去区分呢?


蔡世连:


允许不同意见,允许沉默。逼嫁不好,恶乞也不好。


張弛弘弢:


@蔡世连 哦!可能我顯刻薄啦。謝蔡師規正。@刘国庆[抱拳] 我也先去反省了……


李偉東:


一生万法,万法归一。


刘国庆:


儒学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的区分很明显。和人文主义似乎无法区分。


咏歌:


人文主义更注重人的情感,儒家更注重人的道德。不知道这个区分对吗?@刘国庆


李偉東: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参考资料>——


【論語譯註】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地告诉他。”論語正義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知者,知意之知也。知者言未必盡,今我誠盡。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曰:“有鄙夫來問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則發事之終始兩端以語之,竭盡所知,不為有愛。” 正義曰:夫子應問不窮,當時之人,遂謂夫子無所不知,故此謙言“無知”也。《釋文》:“空空,鄭或作悾悾。”此與前篇“悾悾而不信”同。鄭彼注云:“悾悾,誠愨也。”《大戴禮主言篇》:“商愨,女憧,婦悾悾。”《呂氏春秋下賢篇》:“空空乎其不爲巧故也。”“空空”並即“悾悾”。此鄙夫來問夫子,其意甚誠愨,故曰“空空如”。皇疏以爲虛空,非也。“叩”者,反問之也。因鄙夫力不能問,故反問而詳告之也。《說文》云:“{言口},扣也。”段氏玉裁注引此文,似以{言口}即扣字。鄭注云:“兩端,末也。”凡事物之始,皆起微末,故末有始義。《說文》:“耑,物初生之題也。”是也。焦氏循《補疏》:“此兩端,即《中庸》‘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之兩端也。鄙夫來問,必有所疑,惟有兩端,斯有疑也。故先叩發其兩端,謂先還問其所疑,而後即其所疑之兩端,而窮盡其意,使知所問焉。蓋凡事皆有兩端,如楊朱爲我,無君也,乃曾子居武城,寇至則去。墨子兼愛,無父也,乃禹手足胼胝,至於偏枯。一旌善也,行之則詐僞之風起,不行又無以使民知勸。一伸枉也,行之則刁訴之俗甚,不行又無以使民知懲。一理財也,行之則頭會箕斂之流出,不行則度支或不足。一議兵也,行之則生事無功之說進,不行則國威將不振。凡若是,皆兩端也。而皆有所宜,得所宜則爲中,孔子叩之,叩此也。竭之,竭此也。舜執之,執此也。用之,用此也。處則以此爲學,用則以此爲治,通變神化之妙,皆自兩端而宜之也。”皇本“鄙夫”下有“來”字。據僞孔注,亦似有“來”字。 注:“知者”至“誠盡”。_ o正義曰:皇疏云:“知謂有私意於其間之知也。聖人體道爲度,無有用意之知,故先問弟子云‘吾有知乎哉’也,又云‘無知也’,明己不有知意之知也,即是無意也。”


【論語集註】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叩,音口。[表情]孔子謙言己無知識,但其告人,雖於至愚,不敢不盡耳。叩,發動也。兩端,猶言兩頭。言終始、本末、上下、精粗,無所不盡。程子曰:「聖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猶恐眾人以為高遠而不親也。聖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則人不親,賢人之言,則引而自高,不如此則道不尊。觀於孔子、孟子,則可見矣。」尹氏曰:「聖人之言,上下兼盡。即其近,眾人皆可與知;極其至,則雖聖人亦無以加焉,是之謂兩端。如答樊遲之問仁知,兩端竭盡,無餘蘊矣。若夫語上而遺下,語理而遺物,則豈聖人之言哉?」


【論語註疏】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知者,知意之知也。知者言未必盡,今我誠盡。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曰:「有鄙夫來問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則發事之終始兩端以語之,竭盡所知,不為有愛。」【疏】「子曰」至「竭焉」。o正義曰:此章言孔子教人必盡其誠也。「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者,知者,意之所知也。孔子言,我有意之所知,不盡以教人乎哉?無之也。常人知者言未必盡,今我誠盡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者,此舉無知而誠盡之事也。空空,虛心也。叩,發動也。兩端,終始也。言設有鄙賤之夫來問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則發事之終始兩端以告語之,竭盡所知,不為有愛。言我教鄙夫尚竭盡所知,況知禮義之弟子乎。明無愛惜乎其意之所知也。o注「知者」至「誠盡」。o正義曰:云「知者,知意之知也」者,知意之知,猶意言意之所知也。云「知者言未必盡」者,言他人之短者,言之以教人,未必竭盡所知,謂多所愛惜也。云「今我誠盡」者,謂孔子言今我教人實盡其意之所知,無愛惜也,故云無知也。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