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名人名言 > 姓名对联-精彩的智慧对联故事100则(上):看故事笑逐颜开-品对联感悟智慧

姓名对联-精彩的智慧对联故事100则(上):看故事笑逐颜开-品对联感悟智慧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03 17:44:21
阅读:


【精彩智慧的对联故事100则】


1.虾子与蛙儿


高则诚是元末明初时的戏曲作家。他从小就聪颖不凡,人们都很喜欢他。他六七岁时,就会作联作诗。


有一天,他从学馆里回来,遇上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望的尚书大人出门送客。尚书大人特别喜欢小孩,尤其是喜欢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见高则诚身穿着绿袄,又很有才气,就想逗逗这孩子。尚书大人说:


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美目盼兮”是出自《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眼睛明亮美丽。高则诚听见尚书大人出对,就停下来仔细听。他看见尚书大人身穿一件红袍,送客人时不断地给客人行礼的样子,便随口而出:


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高则诚说完对子,才想到自己将尚书大人比作“虾”了,这可不大礼貌,赶忙上前施礼道歉:“对不起,我说得太不礼貌。”这位尚书大人见这孩子出口就成对,把自己送客的神态,穿的衣服,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来了,便特别称赞,不但没生气,还鼓励了高则诚一番。


2.三国人物联


相传,几位戏剧表演家在一起聊天,有一位想起《白蛇传》里的《祭塔》,塔内点着灯,每个窗孔通明透亮,随口出了一上联:


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格(葛)亮;


求对下联。几位戏剧家,互相看了看,一时对不出,因为这副对联,在“对例”中,是属于难对的一类,很不好对。要求下联也要运用一个谐音,把三国时一个人的名和字,融合在一个对联里。过了片刻,另一位戏剧表演家,想起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从而索得下联:


池中洗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


这个下联,联想丰富,把李白的名字融入联中。大家听了,都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3.和尚反唇相讥


佛门之中,有许多能诗善对的高人,明代的姚广孝是其中的一位。姚广孝本是医家子弟,14岁便出家为僧,人称道衍和尚。他学识渊博,工诗善画,又拜席应真为师,通阴阳术数之道。此人非常清高,不拘小节,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封他为高僧,他推托有病而免受;让他以通儒书僧的身份去礼部当官,他也谢拒了。燕王命他蓄发,赐给他府宅,让他娶妻,他都没有接受。唯有纂修《永乐大典》他参加了,那是他兴趣所在。他虽不为官,但与官宦们都很熟悉,朝廷权贵也很尊崇他。有一天,狂风大作,夹着倾盆暴雨,姚广孝遇见了巡街的御史林大人。林御史知道这位高僧文思敏捷,便即景出了一个对子让他对:


风吹罗汉摇和尚;


这“摇”字是双关语:明说和尚(罗汉)被吹得摇摇摆摆,暗说“姚”和尚,指姚广孝。姚广孝立即反唇相讥:


雨打金刚淋大人。


这“淋大人”,也是双关谐音,指御史“林大人”。


4.对联训子


明朝初年有个大臣叫杨士奇,也叫杨寓。他为人正直,办事勤恳,一连在四个皇帝的手下做大官。他儿子杨稷太不争气了,仗着老子当官,自己无恶不作,净干坏事。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派人抓起来。家乡江苏泰和的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有人就写了状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看了,把状子转给杨士奇。杨士奇气坏了,一连写了好几封信,让儿子改邪归正,别再祸害乡亲。有一次,在信中他还特意写了一副对子,警告儿子:


不畏官司千张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人言可畏:让人告一千张状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整天戳你的脊梁骨骂你,当然,也骂我哟!可是,杨稷根本不听父亲的劝告,照旧胡作非为,一点也不收敛。闹得实在不像话了,皇上下令把杨稷抓起来,关进监狱。杨士奇听说了,又急又愁,加上年岁也大了,便忧恨交加,卧床不起。没有多久,顶顶有名的杨士奇,让儿子给气死了。当然,杨稷也没有好下场,被判了死刑。


5.朱项两姓


从前,有个地方东西街住着两个大户家族,一户姓朱,一户姓项。家族大,纠纷多,常常想一个压倒一个,互不相让。


为了显示本族的威风,姓朱的家族在东街修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祠堂;而姓项的家族一看不甘示弱,火速集资动工,日夜兼程,在西街上也盖起了一个大祠堂。朱氏家族中有人提出给祠堂大门上挂一副气魄大的对联,把姓项的压倒,写什么内容呢?本族几个能人在一块商量:历史上我们姓朱的大人物不少,后梁的朱温,明朝的朱元璋都坐过皇帝;宋朝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是个“圣人”,把这些写上,就够威风的了。于是他们在祠堂大门上悬挂了一副大字楹联: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项氏家族的人看了这副对联,大为愤慨,很不服气。全族人在一起商量如何压倒对方,为项氏家族争气。有的说,人家又是天子,又是圣人,还能有比他们大的吗?有人反驳说,难道我们姓项的就没有比他们厉害的人吗?《三字经》上说:“昔仲尼,师项橐。”孔子是最大的圣人,项橐是孔子的老师,朱熹就不在话下。接着又有人说,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用大鼎煮死。他姓朱的当过皇帝,我们姓项的把皇帝的老子煮死了嘛。众人一听欢呼雀跃,很快项祠的大门上也挂出了一副大字楹联:


烹天子父,


为圣人师。


朱氏家族人看了,个个目瞪口呆,说不出一句话来。


6.花农讽秀才


从前,有个专爱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做起打油诗来炫耀自己。这天赶集,他看见一个农民挑两篮花来卖,便走上前去摇头晃脑地说了一联:


小篮也是篮,大篮也是篮,小篮放到大篮里,两篮共一篮;


农民一听,这算什么诗,随口讽刺道: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到棺材里,两材(才)共一材。


弄得秀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偷偷地挤进人群,溜走了。


7.篾匠巧对石匠


有位老石匠,每当修完一座桥时,都写出一条上联,请过桥人对下联。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桥,并出了一个上联,向过桥人求对。这时,一个秀才走过来对石匠说:“你一个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石匠笑答:“岂敢,岂敢!老汉不过是忙中取乐。”秀才说:“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联吧!”石匠脱口而出: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这上联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秀才听后,抓耳挠腮,苦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联。突然,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扛竹子的篾匠对秀才说:“你对不上,我来试试。”说罢,开口念出下联。围观人听了,赞不绝口。老石匠上前对蔑匠说:“老哥,还是你行!”原来蔑匠的下联是:


砍长竹划短蔑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石匠和蔑匠各自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出的对联,朴实,贴切,劳动群众喜闻乐见。


8.巧答考官


于谦14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谦,与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应?于谦说:“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主考官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句上联: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虞知府一连道出了五个“无忌”。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后两个“无忌”是说,这三个人都同名,他们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于谦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主考说:“我给您对个下联吧!”主考说:“好呵!”于谦对道: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于谦的回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相如”。前三个分别是:汉初东阳武乡侯张相如,战国时“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个“相如”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一样,但实际上各有高下,水平并不是都一样。于谦的对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谦虚有礼,又暗示了自己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抱负。


9.巡抚私访


某朝有个秀才,博学多识,只因贫寒,无钱打通考官,屡试不中。无奈,只好到江南游馆,想以教书谋生。


一天夜里,秀才投宿一家客店,与同房一位客人攀谈起来。那位客人说:“先生既来江南游学,必是满腹诗书,鄙人有一联献丑,望予属对。”秀才笑道:“请!”这晚正是八月十五中秋夜,月色分外明亮,客人望着窗外明月,念出上联:


秋月如盘,人在冰壶影里;


秀才听了,忽见室内床帐里挂着一幅《春山飞鸟图》,随即对道:


春山似画,鸟飞锦帐帷中。


客人听了大喜,向店主人要来酒菜,二人饮酒赏月,谈得非常投机,毫无倦意。客人又请秀才出外,散步于星月之下,行至一个小池塘旁边,见池内水平如镜,客人说出一则上联:


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


秀才抬头看见山顶古松,随即对出下联:


古松挂月,如老龙擎出夜明珠。


夜深了,二人才回店休息。次日清晨,秀才醒来,已不见那位客人;秀才甚为惊奇,不知是何原因。秀才正在纳闷,忽然来了一位公差,对秀才恭恭敬敬地行个礼,说:“请先生上马,巡按大人有请!”秀才莫名其妙,便糊里糊湖地上了马待见了巡按大人以后,秀才方才明白,昨夜同宿的客人,原来是私访的八府巡按。巡按很赏识秀才的学问,便命他做了州府督学。


10.无火起尘烟


明代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王汝玉,参加预修《永乐大典》。他从小就很喜欢文学,聪明、机敏、记性好,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经常作诗写文章,人们都说他是个小神童。他 7岁那年冬天,他和父亲观赏雪后的景色。大雪过后,天空中升起了太阳,太阳暖洋洋的,把屋顶上的雪都晒化了,雪水顺着屋檐滴滴嗒嗒地往下流。王汝玉的父亲指着屋檐出了一句上联让他对: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王汝玉想了想,对道: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是啊,这风吹起的尘土,不就像不生火的烟吗?父亲听了儿子的答对,又工整又巧妙,心里特别高兴。


11.争座位


明孝宗时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的丘浚,小时候家道贫穷。由于他秉性聪明,又刻苦用功,一直是老师喜爱的学生。


有一天,教室外面下起了大雨,教室里开始漏雨,雨水滴滴嗒嗒地溅到了座位上,有些座位已经不能坐了,同学们都争着到没有雨的座位上去坐。丘浚和一个富家子弟争一个座位,谁也不让谁,就请先生来评理。先生虽然喜欢丘浚,但又怕得罪了有钱的大户人家,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对两人说:“你们不要争了,我出一句五字的上联,谁能对上,谁就坐好座位。”先生出的联是:


细雨肩头滴,


那富家子弟平时就不爱学习,只见他抓耳挠腮地想了半天,还是无词可对,而丘浚却早就想好了,当老师问他时,他随口答道:


青云足下生。


这句下联对的贴切自然,那老师和同学们当然拍手叫好,好座位当然让给了丘浚。


12.“饥鸡”对“暑鼠”


从前,有个秀才,夏天晚上在屋檐下乘凉。他睡在竹床上,仰面看见一只老鼠“吱吱”几声从屋梁上跑过,他想了一想,便念到:


暑鼠量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但此联既出,却无法对出下联。后来他经过一个晒谷场,看见几只鸡在吃谷子,忽听远处一个妇人招呼附近玩耍的孩子赶鸡,孩子们拣起石子向鸡丢去,把鸡赶跑了。他触景生情,拍拍脑袋笑道:“有了,这下联有了!”不觉脱口而出:


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这副对联成对地使用同音字,如“饥鸡”对“暑鼠”,“盗稻”对“量梁”,“拾石”对“描猫”,不仅刻画鼠鸡的情态维妙维肖,而且声律和谐,意趣横生。


13.讽刺伪差徭总局


国民党陕西差徭总局仗势胡为,欺压百姓,鱼肉乡民,人民深恶痛绝。春节时,有人给总局大门外贴了一副对联,辛辣地予以讽刺:


差徭总局,酒局肉局药丸局,局中设局,局内者甘,局外者苦,几时了局见升平;


支应诸公,豺公狼公饕餮公,公然办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无非假公图私益。


横批是:“斌卡尖傀”。


这横批很有意思,它讽刺总局官员,是一伙不文不武、不上不下、不大不小、不人不鬼的坏东西。


14.巧续下联


明代的万安,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不但勤学好问,而且特别擅长对对子。一天清晨,住在他家的一位远方来的客人起床后,在院子里散步。客人看见红日从东方升起,彩霞万缕,映照着西方的像银色镰刀一样的残月,不禁触景生情,感慨地对着天空吟哦: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客人一联出口,还想接着往下对,但是由于他的学识还不行,怎么也续不下去,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发呆。这时,万安正在书房里读书,从窗子里看见客人这副模样,一问,才知道是为了下联。万安笑着对客人说:“这有什么可难的,等我为您续联吧。”万安抬头向四面一看,见书僮和丫环去井边提水,两人翩翩而行,便随口念道:


子在右,女在左,世间配定“好”人。


客人听了,连声夸赞对得好。


15.白衣里一个大仁


明代徐晞,从一个普通的吏员开始,直到当了兵部尚书,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因为他不是科举出身,常被那些有“文凭学历”的同僚和士子们看不起。有一次,在学宫里,有个进士指着孔子的牌位说:“认得这位老先生不?”意思是徐晞没进过学堂,没拜过孔子。徐晞回答很妙顾:“认得呀!这位先生不是由科甲出身的。”同僚们还是不服气。一次同行去城外,他们又嘲笑他。徐晞说:“我倒要领教一下各位的才学,出个对子可以吗?”这些人自恃科甲出身,有满肚子学问,就回答:“请不要出得太容易喽!”徐晞一笑,给他们出了一联:


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这是利用谐音,讽刺他们是黉(音红)门(古时学校大门)中出来一批酸文人。谁知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士,却无法对出以日常小事为题的对子,急得团团转。还是徐晞给他们道出下联: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


用“白衣”比喻非科甲出身当官的人,而“大仁”又谐“大人”的音,是说由白衣作官的,有我这么一个大人。这些文士由此十分佩服徐晞,再也不敢说一句嘲笑的话了。


16.智讨风筝


李东阳小时候既聪明又活泼。有一天与小伙伴一起放风筝,不小心风筝的线断了,风筝被吹到一家员外的花园里。小伙伴们胆小,都不敢去要,唯独李东阳胆子大,他翻墙过去拾风筝。这家员外看见从墙外跳进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跳,后来看李东阳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便拿着风筝想逗逗他,员外说:“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就还你这风筝。”李东阳点头同意了,墙外的小伙伴们怕李东阳出事,都爬在墙头上往里看,一看没事,就都翻墙跳进来,员外就以此为题对李东阳说:


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李东阳看了员外的气派,觉得员外一定有二千石的奉禄,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


员外二千石,唯公——


他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唯公……唯公……”地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员外以为他对不上,得意地笑了:


“唯公什么,对不上了吧?”


李东阳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不说。”员外不懂什么意思,问他:“这是为什么呀?”李东阳说:“你如果还我风筝,就是‘唯公廉',如不还我,就是‘唯公贪’。”这员外一听就笑了,他可不会为了个风筝,得个贪名,忙把风筝还给了孩子们。


17.阁下李先生


明朝李东阳,官至大学士,按当时的习惯,人们称他为李阁老。有一次,十多位新进士去他家作客,有位进士行礼时,口称“阁下李先生”,李东阳听了微微一笑。大家落座以后,李东阳说:“我有个出句,请对个下句。”他的出句是:


庭前花始放,


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弄不明白为什么让大家对这么简单的句子,便谁也不敢冒然答对了。李东阳笑了:“怎么都不说话?这对句是现成的,刚才不是有人说了吗?”刚才说什么?噢!原来是——


阁下李先生。


众人赶忙站起连说:“阁下高明!阁下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呢?这时的“阁下李先生”已经不是称呼人的意思了,变成与“庭前花始放”相对应的一种景象。阁下,就是楼阁下,与庭前对仗;李,是李子,一种树上结的果实,与花对仗;先生,是最先生长出来,与始放相对仗。这就是字面对仗所产生的双关效果。


18.鄂比赠曹雪芹的对联


相传,曹雪芹的家境极为贫苦,过着“寒冬噎酸星,雪夜围破毡”的生活。可是他性格傲岸,很有骨气,常和一些愤世嫉俗、志同道合的朋友诗酒往来、关系甚密。有一年过年时,他的知己朋友鄂比赠给他一副对联,写的是: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这副对联,对挚友曹雪芹“远富近贫,以礼相交”,不趋炎附势,不攀高厌低的高尚品德,表示了赞扬;同时又对封建社会里“因财而散”,“疏亲慢友”,“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实为一副佳联。


19.霞锦对月弓


明朝正统年间,江苏吴县出了一位有名的才子,他叫施槃。可是他不是什么官宦人家的公子,也不是出身书香门第,而是一个家庭贫穷的苦孩子,从小就一面干活儿,一面读书,就这样,靠他的勤奋和聪慧,他在乡里很有名。乡亲们都说,这孩子应该去读书,说不定能考中状元。后来,乡亲们让一位老人,带着施槃来到了张都宪的家,恳求张都宪让施槃在张府私塾读书。张都宪是个酷爱人才的官,他想考察一下这孩子,就指着天上的月亮问施槃,“你看天上的月亮像什么?”“像弓。”


施槃马上敏捷地回答出来。张都宪自言自语地说道: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施槃马上又意识到张都宪这是在出对联考他呢,他想,老爷以月亮为题,我应以朝霞相对才是,于是,他对出了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张都宪一听,心里高兴极了,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马上就答应免费让施槃进了自己的家塾读书学习。施槃刻苦学习,少年时就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于编修的官,只可惜很早就去世了。


20.云开见日


明朝景泰二年(1451)冬天,右佥都御史韩雍巡视江西。正当他视察南昌死囚牢房时,外边下起鹅毛大雪,他即景吟出:


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吟罢,自己竟然对不出下联。这时,他看见一个囚犯伤心地直哭,就问:“你为何落泪?”囚犯说:“大人所说的‘水、冰、雪、霜’,实为死囚处境,我听后不觉伤心了。”


韩雍觉得此人谈吐不凡,便又问道:“你莫非有求生之心?”囚犯拱手吟道:


空中腾雾,雾积云,云开见日。


韩雍听了,高兴地称赞:“天才!天才!”他调来死囚案卷,发现此人是南昌才子,因为揭发府官贪赃受到报复,被诬为谋反,而判处死刑。韩雍主持公道,为他平了反,并严惩了南昌知府。对死囚来说,真是“云开见日”了。


21.湖光月色图


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天渐渐地黑了。板桥正待回舱时,忽觉眼前一亮,但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象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呵!板桥脱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上联吟罢,板桥正在沉思下联时,天色陡然变了。不知从何处刮来了一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


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呵,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呵!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请石匠把板桥手迹镌刻在一块石碑上,以资纪念。


22.特大浴盆


杨慎是明代的大文学家,他从小就受到了在朝廷里当太师的父亲的影响,读了许多书,知书达理,善文写诗,无所不会,人们都叫他“神童才子”。有一回,杨慎在家乡的池塘里洗澡,恰好县令路过此地。但杨慎不仅不躲避,还对着县令嘻嘻笑着扮鬼脸。县令一看这小孩子这么调皮,有点觉得失了自己的面子,本想让人把杨慎骂一顿,可是杨慎在水里,就是不上岸,于是,这县令就叫人把杨慎的衣服拿走,挂在路边的一棵古树上,然后,对杨慎说:“我出个对联,你如果能对上,就还你的衣裤。”说完,就出了上联:


千年老树为衣架,


杨慎在清澈的池水里,一边划着水,一边对出了下联:


万里长江作浴盆。


这县令听了,心里吃了一惊,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能有如此奇才,赶忙让人把衣服送还给杨慎,并邀请他到县衙门里去作客,后来他们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这个故事,还有一种说法,是解缙与他父亲对的。


23.无弦琴


明代弘治年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顾鼎臣,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从小就读过好多诗书,他的诗文文字优美,感情真挚。他尤其喜欢对对子。他父亲也就经常带他到外面去游玩,给他出联作对,帮助他提高学业。年幼的顾鼎臣在学馆里读书时,老师看出这孩子不但勤奋好学,而且聪明机敏,这天,特意出了一个联句让他对:


花坞春晴,鸟韵吹成无孔笛;


顾鼎臣听了,对答如流:


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出句是“鸟韵”,并被比喻成“无孔笛”吹,很形象和生动地把小鸟啼鸣描绘出来,而对句呢,“蝉声”比喻成“不弦琴”弹,更是生动而形象。师生的对句把一幅春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了,对仗既工稳,又有趣。老师听罢,放声大笑,从此,就更加器重这孩子了。


24.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25.怎么读都行


明代书画家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被人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他虽出身富户,却嫉恶如仇,看不起爱钱如命的财主们。一年除夕,有个姓钱的财主,请他写春联,他满口应承下来,存心奚落这个财主一番,给大门写了一副: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看了气得脸都发涨了,但又无可奈何。他越想越气,到衙门里告状说祝枝山辱骂他。第二天,县令派人传来祝枝山,责问道:“钱家请你写对联,你为何辱骂他?”祝枝山笑着说:“大人差矣!读书人无权无势,岂敢骂人,我这里明明写的是吉庆之词呀!”财主分辩道:“大人明察,他对联上写着‘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这难道是吉庆之词吗?”县令赞同地点点头:“这分明是作践人的。”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道:“原来大人也不知春联的念法,难怪信了钱家的话呢!”县令问:“照你说该如何念?”祝枝山念道: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财主和县令听了,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县令才如梦初醒,训斥钱财主:“无耻狂徒,不怪自己才疏学浅,倒把祝先生如此绝妙的吉庆之词当作辱骂之语,还来欺骗本官,还不快给先生赔罪!”


财主无奈,只得向祝枝山赔罪。不过,这春联还是没有贴,因为他越琢磨越觉得不是味儿。


26.弹棉花


有一天,祝枝山来到一处江南小镇,赶上有个大富人家大宴宾客。一打听,知道主人原是弹棉花起家的,苦心经营10年,才成了镇上的首富。祝枝山出于好奇,也想进去看看。守门的见他衣着平常,以为是失意的秀才,没让他进去。正在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个儒生。这儒生以前见过祝枝山一面,慌忙上前打躬作揖,并替主人把他请了进去。满厅堂的文人学子,乡里名流,听说江南才子祝枝山驾到,都赶忙站起来恭迎,主人更是欢喜不尽。酒过三巡,主人请祝枝山写一副对联,准备挂在正堂之中。众宾客也极力相请,想看看祝枝山写字,一饱眼福。祝枝山心中一盘算,即刻写成一联:


三尺冰弦弹夜月,


一天飞絮舞春风。


主人不识字,立刻让人去装裱。客人们倒看出来了:对联说的是弹棉花,三尺冰弦,是弹弓,一天飞絮,是棉花。可他们虽然知道祝枝山是讥笑主人弹棉花起家,谁敢在才子面前胡言乱语,只好偷偷一笑,随它去罢。


27.被里的虱子


有一年夏天,祝枝山和一位文友在街上漫步,路过一个池塘,塘里种着荷花。但见绿叶如盖,鱼儿都游到荷叶下乘凉。


祝枝山见景生情,出了个上联:


池中荷叶鱼儿伞,


友人称赞这对子出得好,形象生动,是很好的比喻。可如何对呢?一抬头,见一户人家屋檐下有个燕窝,恰好由一网蛛丝挡着入口,立时有了下联:


梁上蛛丝燕子帘。


祝枝山也称赞友人答对是很合适的。这时,就听身后响起沙哑的声音:


被里棉花虱子巢。


他们回头一看,是个老乞丐,脸上一副麻木的神情。原来,乞丐听到他们对对子,也根据自己的生活对了一个。祝枝山很惊奇,乞丐中也有能人呵,不知为什么落到如此地步。于是,他们俩把身上带的碎银子都给了乞丐,表示一点心意。


28.抬不动了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填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


他说不下去了,总不能说五个“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29.迟对隐字联


一次,唐伯虎正在田埂上观赏风光,忽然一位老农挑着一担河泥迎面走来,因为田埂太窄,必须有人让路,才能通过。


这时老农开口说:“我出个对子你来对。对得上,我让路;对不上,你让路。”唐伯虎欣然答应了。老农指着担子说:


一担重泥拦子路,


唐伯虎一听,愣了好久,对不上来,只好脱鞋下水让路。原来,这是个“隐字对”,“重泥”隐“仲尼”,就是孔丘;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意思是说,老师难住了学生。过了几年,有一次,唐伯虎外出访友,遇见一个官老爷坐船观景后,在夕阳残照中,纤夫们摇着船说说笑笑地往回走。唐伯虎看到这个景象,脱口吟出:


两岸纤夫笑颜回。


他说的“纤夫”隐“庆父”,是个坏家伙;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高兴自己对出了老农的下联,虽然迟对了几年,但总算对出来了。


30.陈白阳对唐伯虎


有一次,唐伯虎和陈白阳到郊外游玩,唐伯虎提出对对联,陈白阳表示赞成,并提出:以行至前庄酒店为限,谁输了,罚酒吃。唐伯虎点头同意,随即出一上联: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陈白阳一听,认为很容易对,可是一经琢磨,觉得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联中的“庄子”既是一个书名,又指一个村庄。


他边走边想,不觉走进了酒店,只好请客喝酒。他二人刚坐定,陈白阳猛然抬头看见酒店墙壁上写着:“杜康传技,太白遗风”两行洒洒落落的大字时,他一把按住唐伯虎手里的酒杯说:“我对上了,你听!”随口说出下联:


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是书名,“哪个汉书”也可解作哪个汉子书写的,这与上联“庄子”一词兼多义手法是一致的。


31.商人求俗联


相传,有个商号的老板,请唐伯虎代写对联,唐伯虎灵机一动,挥毫写了一副: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这副对联,结构严谨,工整自然,浅显明快,上下联都用比喻,意味深长。但是,这个商人却不满意,要求写得能通俗明白,显而易见。唐伯虎没法,只好挥笔再书一副: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32.墨水化乌龙


明代的汤鼐小时候长得与众不同,他的身体特别修长和瘦弱,面黄肌瘦的,可要是论学业,别人可比不上他,他是学童中的佼佼者,老师同学都挺喜欢他。有一天,朝廷中的一个大臣来到汤鼐的家乡安徽寿州(今寿县),他听说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便把汤鼐叫来,试试对。他出的上联是:


室内焚香,烟绕画堂蟠白蟒;


汤鼐听了稍为思索了一下,便答道:


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


大臣听了很高兴,他觉得对句不仅快,而且内容想象丰富,所形容的池里洗砚台的情景,有动有静,如诗如画,句子很优美。这个大臣被这个瘦弱的孩子的聪明才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亲自出钱资助这个穷孩子读书。后来,汤鼐果然很用功,考中进士,升为御史,成了一个很有出息的人。


33.切瓜分客


明代的蒋焘是有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吟诗作对,长进很快。


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个很有学问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客人和他父亲谈得很热烈,正在这时,外面下起了小雨,溅湿了窗户。客人看见后马上道出了一个上联,让在座的人答对: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这句是析字联,结合实景,把“冻”“洒”两字析成“东二点”,“西三点”,这是它的奇妙之处。在座的人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可是谁也对不上。一时间,气氛很沉闷,大家都低着头想,连切好的西瓜都忘了吃了。正在大家发愁时,站在一旁的蒋焘望着桌子上切好的西瓜,灵机一动,一句下联跳入脑海里,他随口就道出: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在座的众人齐声叫好。蒋焘对的下联中把“切”“分”析为横“七刀”,竖“八刀”,以物叙事,上联和下联珠联璧合,特别贴切。


34.有杏不须梅


明朝有个神童程敏政,10岁的时候,就远近闻名了。安徽巡抚罗绮把他推荐给朝廷。大学士李贤很器重他,并且想招他为女婿。一天,李贤请程敏政到家中吃饭。吃到中间儿,李贤指着桌子的藕片,试探着问了一句:


因荷而得藕,


这是一个由谐音而变成双关的出句。表面意思是,因为有了荷花才得以生成藕。而“荷”与“何”谐音,“藕”与“偶”(配偶)谐音,这就产生了另一种意思:你要凭着什么来为自己娶个好妻子呢?程敏政从话里听出李贤挺喜欢自己,并且早知道学士的女儿十分漂亮、聪明和贤惠,就大胆地用对句表示了自己的倾慕之情:


有杏不须梅。


也来个谐音双关。看起来是说,有了甜杏就不再需要酸梅了,这本身也是一种比喻:有您家女儿这“甜杏”,谁还找别人家“酸梅”呢?他更深一层意思是:我三生有幸(杏),被您老人家看中了,还得到未来岳丈的亲自关照,就不需要媒(梅)人了。李贤见他聪明过人,喜欢得不得了,后来,果真把女儿许给了他。


35.乾隆为商号写春联


相传,一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换上便服,到大街去巡视。见有一家鞋店门上没贴对联,便推门进去。只见店主人情绪不高。他问生意怎样?店主人唉声叹气地说:“今年生意不好,没心思贴春联。”乾隆皇帝说:“我给你写一副。”店主人很高兴,赶快拿来纸笔,乾隆皇帝当即写了一副有趣的对联:


大楦头,小楦头,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引进财神来。


横批是:“鞋店兴隆”。


乾隆皇帝给鞋店写对联的事很快传开了,城里城外到处议论,人们纷纷来到鞋店观看皇帝写下的对联。店主人兴高采烈,殷勤接待,鞋店买卖果然很快兴隆起来。


36.对联中的人名


明代弘治年间,江西贵溪有一个叫夏言的人,他小时候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有一次,15岁的夏言跟着父亲夏鼎去参加宴会,在酒席间,李尚书看了看周围出了一条上联让大家对:


孟春季春惟少仲,


在座的人,都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能对上,不料,小夏言站起来,先向父亲行个礼,说声“请父亲原谅”,然后高声答道:


夏鼎周鼎独无商。


他的联句刚答完,大家都连声叫好。因为,当时在场的有同榜的考生孟春、季春、周鼎等人,李尚书出的联句中,既包含了两个考生的名字,又用了古人对十二个月的别称:春天三月,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夏、秋、冬三季也是这种叫法。正巧,在坐的只有“孟春”,“季春”,缺少中间的“仲春”。少年夏言的对句,既嵌有其父亲的姓名和另一考生的名字,又用上“夏、商、周”三个朝代名称,也是只有“夏”和“周”,缺少二者之间的“商”。因为按旧时的规矩,儿子不能直接叫父亲的名字,所以他才先向父亲施礼表示请求原谅。


37.得意地站起来


明代的爱国者杨继盛,从小勤奋好学,在学馆里上对课时,每次对句,都很巧妙。


有一次,学馆里的老师外出,学生们在教室里趁机玩起了游戏,正玩在兴头儿上,不料老师突然回来了,大家慌忙四处躲藏。老师生气极了,罚他们挨个儿站好,排成一排跪下。同时,出个对子,谁答上来谁就可以免罚;答不上来继续跪着。


老师拿学生们刚才的神态出对道:


藏形匿影,


别的学生都答不出来,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道:


显姓扬名。


老师满脸的怒气一扫而光,赶快让杨继盛起来,并让大家向他学习。


38.徐文长无言对知府


明朝时候,杭州有个知府,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当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受到人们的赞赏时,大为不满,认为小小百姓,竟敢在我管辖的地区卖弄笔墨,便派人把徐文长召来,提出要出对联句,答对不上,就要把徐文长赶出杭州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领徐文长到西湖岸边,指着六和塔,朗诵他出的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听了,并不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认为徐文长对不上,暗自欢喜。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一句上联: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只是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不回答,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上,还算什么才子!”立即下令:“赶快把他赶出杭州。”徐文长听了,哈哈大笑,理直气壮地说:“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


徐文长回答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我对第一联,是扬了扬手,就是说: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我对第二联,指指锦带桥,拱拱手,两手平摊,向上一举,就是说: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锦照万国九州。


知府听了,哑口无言,悻悻而去。


39.树下乘凉遇“神童”


明朝,湖广巡抚顾应璘听说荆州府出了个“江陵神童”,他很爱才,特地前来荆州古城察访。正是六月天气,顾应璘等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庙前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如同华盖,正好乘凉。


庙里的和尚听说巡抚大人驾临庙门,连忙从庙后西瓜地里,摘了几个大西瓜,送给巡抚和官差们解渴去暑。忽然,巡抚顾应璘见景生情,随口念出一副对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恰巧,在庙里教书的老先生前来参见巡抚大人,打断了巡抚的诗兴,下面一联对不上来了。他怕漏了底子,佯装考查说:“请先生与我对出下联。”可是,这位老先生是个村学究,他想破了脑壳也对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顾应璘十分扫兴,只好到庙前大树下乘凉吃西瓜。这时,有个十来岁的学童上前问老先生道:“先生,你为什么事着急呀?”老先生说:“刚才巡抚大人出了一副对联,要我对出下联,我实在对不出来哟!”学童又问:“上联怎讲?”老先生说:“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学童笑道:“此联好对!”老先生着急问:“怎么对呀?”学童对答: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老先生如获至宝,连忙跑到庙前大树下,禀道:“抚台大人,我对上了……”“怎么对法?”“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顾应璘放下手中西瓜,拍手叫绝:“妙哇!真妙……”顾应璘略一沉吟,转而问道:“此联是何人所对?”老先生只好如实回答:“是门下的一个小学童。”顾应璘立即派人把小学生叫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学童回答:“张白圭!”张白圭是张居正童年的名字。传说,张居正诞生前夕,他的曾祖父张诚梦见一轮明月落到自家的瓮缶云内,接着从瓮缶云内冒出来一只白色的乌龟。第二天,家中添人进口,就给这个婴儿取名叫“白圭”,“圭”是“龟”的谐音。巡抚顾应璘喜出望外,原来面前站着的小学童,就是他要寻找的“江陵神童”。


40.万家疾苦早关心


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做过云南姚安知府。他在自己的大厅里,挂上一副对联: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邃。李贽是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他从故乡出发到云南,沿途看到民间疾苦,所以写了这副对联来警厉自己。由于他看到明王朝的官僚统治腐败,后来从事讲学和著述,著有《李氏焚书》、《续焚书》等,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终被明朝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于狱中。


41.叶向高巧对翁正春


明朝天启年间,宰相叶向高一次外出,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宰相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翁正春听了,心里明白他说的意思,便指着他家的房子笑着说了一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一听,翁正春出的上联,用的完全是宝盖头,他经过思索,便对说: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当晚,叶向高便住了下来。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经过一个池塘,见池里鸭泳鱼跃,叶向高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实际并非如此,他指着池塘说,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一听不慌不忙,也指着池塘,笑着说: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数数”是动词,迭字,“数一数”的意思;“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一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


“量一量”的意思;“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种对联技巧性很强,使人读了饶有兴味。


42.嘲“文正公”


清代,有一个老奸巨滑的大官僚,叫曹振镛,他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之道,博得皇帝宠信,官运亨通,当了从乾隆到道光的三朝元老,一直爬到大学士、军机大臣的高位,列为功臣,显赫一时。他死后,谥号“文正”。


当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巧妙地把“文正”嵌入联内,嘲笑奚落这位赫赫有名的“文正公”:


焉用文,阅试卷偏旁必黜,是以谓之文;


奚其正,收炭敬细大不捐,则不得其正。


一个既不文又不正,只求皇帝欢心,不管吏风腐朽,只争自己利禄,不管群众死活的老官僚,却博得了个“文正”的美谥,怎能不受到天下人的笑骂和谴责呢?


43.林大秀与叶先生


明朝嘉靖年间,在广东潮州东莆区山兜乡出了一名状元,叫林大钦。他小时候非常聪明特别喜爱文学,每当大人们吟诗作赋,他都要想法听听,所以,他写诗作文进步很快。有一天,有位叫叶梅开的私塾先生专程来看他,想考考这个孩子。见了他以后,先生特别诙谐地出了上句:


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


这个出句的意思是:你林大钦现在好比一株“初生”的“嫩笋”,什么时候才能长成秀茂挺拔的竹林呢?林大钦心领神会,本来想马上作联来回答,可一想到先生以自己的“林”姓作文章,便决定拿先生的名联成一对,他脑筋一动,便有了:


梅花开放,哪曾见过叶先生。


“叶梅开”是先生的名字,这三个字全都嵌在联中,比先生只将“林大”二字嵌入,更加巧妙。叶梅开先生听了以后,非常赞赏他的机敏,便特意收他为弟子,让他专心去攻读,后来,果然中了状元。


44.蒲松龄写对联


著名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十分喜爱对联。蒲松龄虽然胸有奇才,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他愤弃举业,肆力为文。作文前,他特地在自己的镇纸铜条上刻下了一副自勉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不仅用对联激励自己愤发著书,而且在他的著书中也多有妙联。在《狐联》篇中,狐仙化为二美女,嘲弄假道学的焦生,出联云:


戊戍同体,腹中止欠一点;


焦生不能对,狐仙自对曰:


己已连跃,足下何不双挑。


此对构思巧妙,以拆字法带双关语,有较高的造诣。在《陵县狐》篇中又有联云:


破故纸窗棂有隙,


旋复花背面多情。


也许是蒲松龄的一生与对联有着不解之缘吧,死后人们也用对联纪念他。一代文坛巨匠郭沫若,就曾在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里的“聊斋”厅堂内,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45.文武状元


相传,明代杨慎考中状元后,在从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了一位武状元的船。两只船谁走前谁走后,直接关系到各人身价,一时互不相让。武状元沉思半晌,眉头一皱,对杨慎道:“我有一联,你能对上,我甘愿尾后。”他出的上联是:


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武状元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含有“文不及武”之意。杨慎当时未能对上,只得忍辱居后。此事过后,杨慎耿耿于怀,直到儿子娶亲之日,还在思虑。这天,当“拜堂”之声唤起鼓乐时,他猛地拍案叫道:“有了!”原来,他此时终于对上了几十年没有对上的对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杨慎这联也是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北宋中期的武将狄青和西汉时的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武不及文”。


对是对上了,也算是报复了,不过却成了杨状元一生的憾事。


46.小木匠解难


明代抗清名将熊廷弼,是很有学识的人。因为他少年时学过木匠,人称“小木匠”。这“小木匠”从小刻苦读书,聪慧过人,特别善于对对子。据说,书院山长(即主讲老师)的岳父去世时,这位山长想写一副挽联表示哀悼。可是当他写出上联以后,下联怎么也写不出来了。他的上联是:


泪滴江汉流沧海,


在一旁观看的小学生熊廷弼上前对出了下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大家一听,都感到很惊奇,上联都是三点水的偏旁部首,熊廷弼对的却是七个口字偏旁的字,而且意思不但很连贯,也很形象:因为哭喊,把喉咙都哭哑了,这是多么悲伤呀!有人还说,这下联对的比上联还形象,还确切。


47.逗号的妙用


从前,有个地主想夸耀自己的财富,过年时请人写了一副对联:


养猪大似山,老鼠个个亡;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古时候对联,实际上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中标点是根据作者的原意加上去的。当没有标点的对联贴出去以后,有个穷秀才看了,用笔在上下联中各点了一个逗号,对联便成了:


养猪大似山老鼠,个个亡;


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


这副对联经这样一改,意思就完全变了。第二天,过路的人看了对联都捧腹大笑。笑声惊动了地主,他出门一看,立刻气得昏了过去。


48.对联中的傲与谦


明朝末年,有个文学家叫倪元璐,当过大官,写了不少书,又善于书法和绘画。一次,在朋友家客厅里,看见挂着一副对联: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所谓十六字,是一些人修心养性的十六字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尼山,是指孔子。倪元璐心想:“这位老兄也太狂妄了,竟把自己当作圣贤。骄傲是无知的表现呀!”他回到家中,叹息一番,也写了一联,挂在墙上:


孝若曾子参,方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子,就是曾参,孔子的学生,以孝顺母亲而著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贤相。对联的意思是:一个人孝如曾子,只不过是做到为人道德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才如周公,也不能有半点骄傲。后来,朋友到倪家回访,看见墙上这副对联,联想自己的那一副,不禁脸红了……


49.康熙题“松鹤”联


清代,著名学者陈梦雷,字则震,号省斋,因得康熙的赏识,被派去陪伴第三个皇子诚隐郡王胤祉读书,陈梦雷为胤祉搜辑古今图书资料,编纂一部大部头的类书,他“目营手捡,无间晨夕”,工作很辛苦,康熙赏给他一所宅第,还亲自为他题写了一副对联:


松高枝叶茂,


鹤老羽毛新。


陈梦雷得到这副对联,如获至宝,他选取上下联句首“松鹤”二字,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松鹤山房”,又把自己的诗文编为《松鹤山房诗文集》(共二十九卷)。陈梦雷又号松鹤老人。


50.临刑诉苦酸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很有学问。他能文能诗,尤其喜欢批书,他曾对《水浒》,《西厢》等名著进行过批注,很有影响。传说,有一次金圣叹到一家寺院闲住。半夜起来找寺院主持,说他想批点佛经,老和尚说,要批点佛经不难。我有个对子,你对得上,我马上拿出佛经请你批点。金圣叹满口答应,请老和尚说出上联。当时正是半夜时分,老和尚不加思索,脱口出联:


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听了苦苦思索,始终对不出下联,只得败兴而归。清初,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时正值中秋,忽然对出了老和尚的那句上联:


中秋八月中。


金圣叹高兴极了,赶忙要儿子去告知老和尚。金圣叹为批点佛经而苦心对对,终于对上了,心里异常兴奋,但批点佛经未成,却是终身憾事。临刑前,他的儿子带了酒菜去生祭,金圣叹一边吃,一边出了一上联,要儿子马上对出下联。那上联是:


莲子心中苦,


以“莲子”谐“怜子”。可是,他的儿子早已泣不成声,哪里还对得上来;金圣叹把儿子嗔怪了一顿,然后代他对道:


梨儿腹内酸。


这里以“梨儿”谐“离儿”。金圣叹面对死神,心神不乱,作对如此清醒,动情,所以,稗史中称其为奇才。


利用“梨儿”与“离儿”的谐音。这一“苦”一“酸”,道尽了父与子生离死别的悲痛心情。


谢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