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译文_孝经全文解释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译文_孝经全文解释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1-25 10:13:32
阅读: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所作。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全书共分18章。

解析《孝经》之一:“开宗明义”,照亮人生之路

孔子开学

读一读孝经的原文,我们才能明白古人所讲的孝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首先来看一下第一章的内容。

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解析《孝经》之一:“开宗明义”,照亮人生之路

贺知章草书《孝经》

解析

《孝经》第一章叫“开宗明义”,它究竟讲了啥呢?

就两条:第一,“孝”是道德教化的根本。第二,什么是“孝”。

什么是“孝”?“孝”是人自身的一种道德修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说,“孝”始于自爱

人为什么要自爱?可能有人会解释说这是生物的本能、人的本能云云。不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要自爱,因为我们生来就承载着亲人的爱

这个逻辑对不对呢?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生活:任何一个婴儿生下来后,如果没有成年人的悉心照料,肯定是养不活长不大的。在养育婴幼儿时,哪怕是出现偶尔一点小疏漏,都有可能带来伤病夭折的后果。所以,说我们都是承载着亲人的爱而成长起来的,这话并不错。

对于亲人的爱,我们是不是要报答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知恩图报。那么怎么报答呢?报答亲人的爱,最基本的就是要自爱。因为从本质上讲,父母亲人的爱是无私的,目的就是为了子孙的健康成长。当然,说无私实亦有其私,因为祖先的生命因子通过子孙后代得以延续,人类祖先的文化遗产也通过子孙后代得以传承。

自尊、自重、自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加强道德修养、不断自我完善的出发点。这就是“孝之始也”的本意。至于“身体发肤”则只是一种比喻,并不是理个发、身上刺朵花,就是不孝了,这是机械教条的理解。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说,孝的终极结果是做出社会贡献

人生在世,虽然不过百年光阴,却充满艰难和挑战。我们仅有自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生存的本领,这是“立身”。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研究各种规律性的东西,优化自己的工作,优化改善社会环境,这是“行道”。通过自己的创造,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福于自身所属的集体、族群、祖国乃至全人类,这就是孝的终极成就——做出社会贡献。

在这里,对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也不能做机械教条的理解。并不是在某时某地出了名,得了什么荣誉赞美,就是“扬名于后世”。这是“虚名”,不是圣人所说的立身行道的“实名”。真正的“扬名于后世”,是你的创造成果(思想文化创造、科技创新、政治军事创举等等)在后世得以继承和发扬,这也意味着你对社会做出了真正的贡献,因为只有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东西才会为后世所保留和继承。至于一些虚的名头,后世人记住的几个名字,其实对于已经逝去的人而言又有何意义呢?

真正的“以显父母”,也并不是指父母得到别人的钦羡、夸赞,或是在祖宗祠堂里或家谱里写上出了什么大官之类的记录。古圣人之言有其时代条件、文化背景,今天的我们需要深入领会其实质。所谓“父母”,既可狭义理解为个人亲生的父母或直系亲属,也可扩大理解为家庭、家族乃至自己所属的族群、同胞、祖国、全人类等范畴。“以显父母”实质上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来造福于自己的家庭、族群、祖国乃至全人类。至于这一范围的大小,应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条件而决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因此,圣人所说的孝道,就是从自爱、自立开始,在保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由近及远、由浅至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一条人生之路。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智力上的差异,有体格上的差异,也有性情上的差异,还有家庭条件的差异、教育背景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差异乃至机遇运气的差异等等。有的人可能是天之骄子、命运的宠儿;有的人可能遭遇不幸,挣扎于生存的泥潭。然而,孝道对每个人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就是从自爱、自立开始,在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尽自己的能力照顾亲人,照顾家庭,进而做好自己的事业,服务于祖国,造福于社会。

也正因此,尽管在某些社会环境中(如中国传统社会),人可能被分为三六九等,被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但是从本质上讲,面对人生,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孝经》之“开宗明义”章,可以照亮每个人的人生之路。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译文_孝经全文解释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所作。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全书共分18章。 孔子开学 读一读孝经的原文,我们才能明白古人所讲的孝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首先来看一

    经典语录
  • 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_孝经百度百科

    去年小师兄读过钟茂森博士一本400多页的“大部头”——《孝经》研习报告,一直拖着没有写读书感悟。今天,小师兄就拿出来温习一下,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

    经典语录
  • 论语孝悌篇翻译_孝悌为仁之本全文意思

    【广至德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

    经典语录
  • 公元30年耶稣_为什么要以耶稣为公元纪年

    1912 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年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旦,黄帝纪年用至辛亥十一月十二日(1911年12月 31日)为止。1929年7月2日,南京国

    经典语录
  • 论语学而第一的原文整篇_论语第一章学而赏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

    经典语录
  • 孔子常用的20句名言_名人名言孔子短句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

    经典语录
  • 论语学而全文_论语.学而篇(节选)

    学而时习之 1、原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的“子”是指孔子。说:同“说”,指愉

    经典语录
  • 论语 学而_学而的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名句的诞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1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君子乎?” ——学而·一 完全读懂名句 1.说:同“悦”,高兴的意思。

    经典语录
  •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意思_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 患:忧虑、怕。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笔记 很多企

    经典语录
  • 学而优则仕的理解_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五岁时,孔子立志“吾十又五而至于学”,就是确立学习的方向,并好好学习不懈努力,20岁左右,因学习出色有才干,被上层看中做了家臣,不大不小也算个官儿了,为官十年政绩非常出色

    经典语录
  • 《论语·学而篇》_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 整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语言对孔子的尊称。从后人的角度,允许从

    经典语录
  • 论语公冶长篇第九章原文及翻译_论语百度文库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七戒 《论语》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1】,久而敬之【2】。” 解读: 孔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人与之交愈久,愈敬之。” 注释: 【1】晏平仲:晏婴,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