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白居易的诗在天愿作比翼鸟_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处

白居易的诗在天愿作比翼鸟_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06 22:29:36
阅读:

白居易最著名的两首长诗,当然就属《长恨歌》和《琵琶行》了。清代诗人赵翼认为这两首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他在《瓯北诗话》中说:“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

白居易的诗文流传至今者,有三千六百多首,这个数量是唐诗个人作品中数量最大者。而赵翼则认为数量多不是最重要者,如果白居易只留下来《长恨歌》与《琵琶行》,就足可以不朽。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盛开的腊梅

《长恨歌》当然太有名了,尤其里面的名句比比皆是,比如该诗的前半部分: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此诗结尾点题,至少让我读来不像政治诗,反而更像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在后世广泛传唱,并且受到了各界评论家的赞誉,比如梁廷楠在《曲话》中说:“以绝好题目,做绝好文章。”白居易去世后,宣宗皇帝李忱写了首名叫《白居易》的诗怀念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皇帝竟然写诗吊唁大臣,这种做法在古代不多见。宣宗皇帝在这首诗中也同样点出了白居易的这两首长诗,并且说白居易的文章已经让天下人全都熟知。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这两首长诗在社会上流传甚广。而作者本人也同样对自己的作品颇为满意:“一篇《长恨》有风情。”也正因为《长恨歌》太有名了,后世为此又展开了各说各有理的评价,比如有人认为《长恨歌》里的情节是模仿和附会《欢喜国王缘》变文。这个说法出自陈允吉《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故事的构成》。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由此进入

还有的学者认为《长恨歌》表面是写玄宗皇帝跟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实际上是白居易想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白居易在年轻时曾经跟一位叫湘灵的少女谈情说爱,后因故被迫分手,所以后来他就写了《长恨歌》,以此来隐喻他跟湘灵之间的故事。所以,日本学者近藤春雄在《长恨歌、琵琶行研究》中认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专一爱情的歌颂,其实是白氏借他人酒杯以自浇块垒。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牌坊的背面

也许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比如《本事诗·嘲戏》中有这样一段话:“诗人张祜,未尝识白公。白公刺苏州,祜始来谒。才见白,白曰:‘久钦籍,尝记得君款头诗。’祜愕然曰:‘舍人何所谓?’白曰:‘「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非款头何邪?’张顿首微笑,仰而答曰:‘祜亦尝记得舍人目连变。’白曰:‘何也?’祜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连变何邪?’遂与欢宴竟日。”

看来,前人也觉得《长恨歌》中的一些诗句跟变文有一定的关系。但说《长恨歌》是对专一爱情的歌颂,这种说法倒是值得商榷。从白居易的经历来看,他对这件事好像没那么介意,比如《南部新书》上说:“白乐天任杭州刺史,携妓还洛,后却遣回钱唐。故刘禹锡有诗答曰:‘其那钱唐苏小小,忆君泪淚染石榴裙。’”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白居易墓

白居易当杭州刺史时,有些妓女跟他有关系。这倒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开放。然而有意思的是,他离任时,竟然把这些妓女带回了老家。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回老家后不久,他又把这些妓女遣送回了杭州,《中吴纪闻》卷一上说:“白乐天为郡时,尝携容、满、蝉、态等十妓,夜游西武邱寺。尝赋纪游诗,其末云:‘领郡时将久,游山数几何?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可见当时郡政多暇而吏议甚宽。使在今日,必以罪去矣。”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另一侧的碑券

白居易在当官时,竟然同时带着10位妓女夜游寺院。这种做法恐怕已经超出了常规。再比如后世形容美女,大多会用“樱桃小口”或者“小蛮腰”这类的词,其实这类词也正是白居易所发明者,《本事诗·事感》上说:“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词,上问谁词,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之。遂因东使,命取永丰柳两枝,植于禁中。白感上知其名,且好尚风雅,又为诗一章,其末句云:‘定知此后天文里,柳宿光中添两星。’”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墓碑

原来“小蛮”是一个妓女的名字。白居易年岁大的时候,小蛮还跟着他,他对小蛮颇为喜爱,曾有诗作来歌咏此事。这首诗竟然流传在外,并被广为传唱。后来宣宗皇帝听到了,问此诗是何人所作,于是有人告诉皇帝。

看来白居易对找妓女之事不以为意,并且写诗让天下传唱,皇帝也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妥。既然如此,那么把《长恨歌》解读为是对专一爱情的歌颂,这种判断恐怕与事实有些忤格。当然,这种判断的前提是:找妓女与对爱情的专一不相忤格。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韩国人立的纪念碑

白居易的《琵琶行》当然更有名气,虽然这首诗不短,如果加上序言则更长,然我至今依旧能够全文背诵。尤其是此诗中对于弹琵琶的细节描写,其竟然可以把琵琶弹奏的手法用了一系列形容词予以描绘,这种作法无人能及。而诗中的最后一段,白居易则大发议论,由此写出了那千古传唱的名句。对这段名句,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称:“白诗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则既专为此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已身迁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岂微之浮泛之作,所能企及者乎?”而对于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蹇长春在《白居易评传》中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叙事诗并不发达。在《长恨歌》、《瑟琶行》之前,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和《木兰辞》那样的长篇叙事诗,更属凤毛麟角。白居易在中唐叙事散文、唐传奇兴盛的大背景影响下,把叙事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白居易撰《香山诗钞》二十卷,清康熙四十年东臯园慎俭堂刻本,书牌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白居易撰《香山诗钞》二十卷,清康熙四十年东臯园慎俭堂刻本,卷首

白居易作了几千首诗,除了这两首之外,其实还有太多有名者,比如《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而今我读到他这首诗时,大有感觉。虽然离他诗中所说的四月还有一段时间,但眼前已经成为了芳菲世界,看着园中盛开的桃花,让我不由得想起他这首诗。而此诗中的后两句,也让人能读出弦外之音。

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是后世千年以来咏叹不已者,该诗大受研究者赞叹,明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三中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

而王渔洋也在《带经堂诗话》中对该诗予以了较高的评价:“绝句作眼前景语,却往往入妙……似出率易,而风趣非复雕琢可及”。

俞陛云则认为这首诗中的“可怜”二字别有深意,其在《诗境浅说续编》中称:“通首皆写景,惟第三句‘可怜’二字,略见惆怅之思,如水清愁不知其着处也。”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白亭

但不知为何,吉川幸次郎却只喜欢白居易的长诗,而对他的短诗则另有微词,吉川在《中国诗史》中称:“只是他的短诗与长诗相比,难免显得差劲。繁复原本就是适合于长诗。他的短诗,尤其是晚年所作的七言律诗,像是把扩张的感情硬截下一段来的作品很多。这样的诗几达数百首。如阅读原诗集的话,这种琐碎的反复和堆砌,就产生一种压力。”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白居易雕像

白居易的诗作中有《放言五首》,其中的第三首,我最为喜爱: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写得很有哲理,白居易认为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一定要满足相应的周期,想要搞清楚宝玉是真是伪,那就放在火里烧上三天。他的这个做法是否可行还值得商榷,但他所言的后一句倒是有些道理:认识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交往,才能了解对方的本性,白居易给出的期限是七年。看来这个期限有些道理,我觉得“七年之痒”恐怕就是出自白居易这首诗中给出的期限。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河对岸的龙门石窟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召开了科技大会。在那个会上,郭沫若写了篇《科学的春天》,这篇文章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此文中的一个段落被选入了中学课本,被选择的段落中,就有郭沫若引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由此而响彻大江南北。

那时郭沫若没有在文中说明这句诗的出处,这让我跟小伙伴们误以为是他的诗作,而后方知此句出于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三首》,其第一首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以他那特有的笔调,创作出了太多的名篇,让后世得以咏唱,而他诗作中的俗,也成为了他区别于其他大诗人的主要特色,赵翼在《瓯北诗话》卷四中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词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此元、白较胜于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乐天祠外观

赵翼将元稹、白居易跟韩愈、孟浩然的风格进行比较。他认为韩、孟的诗风是“奇警”,而元、白的诗风是“坦易”。“奇警”者,就要想办法说出别人没有说过话,“坦易”者,则一定要说别人想说之言。经过一番比较,赵翼得出的结论是:元、白胜于韩、孟。

赵翼的这个结论受到了刘熙载的赞同,刘在《艺概·诗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看来,刘熙载认为白居易的诗作看似通俗,其实是进入了更高的一个境界。白居易的诗广泛流传于社会,在文化普及方面,他所做出的贡献是其他诗人不容易做到者,比如《古今诗话》上说:“雄州安抚都监称宣事云:‘虏中好乐天诗,闻虏有诗云:乐天诗集是吾师。’”连未曾开化的蛮荒之地都有喜欢白居易诗的人,这样的社会感化,应该超越了武功。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进入院内

白居易号乐天,从他一生的经历看,他的确是乐天之命,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由是言之,乐天之思想乃纯粹苦县之学,所谓禅学者,不过装饰门面之语。”而白居易则在古人所言的“小隐”与“大隐”之间,又发明了一种“中隐”,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就叫《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解释了这三隐之间的区别,而后他的结论就是大隐与小隐都难两全,唯有中隐最合适,这也就是他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吧。

白居易去世后,《旧唐书·本传》中称:“遗命不归下邽,可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家人从命而葬焉。”而后李商隐给他做了墓志铭,此铭中称:“十一月,遂葬龙门。”而今白居易的墓仍在龙门,于是就有了我的两次探访。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嵌在墙上的刻石

白居易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洛龙区龙门镇龙门山东门琵琶峰上。我的第一次探访就不顺利,当时出租车把我送到了白园的入口处,门口的把门者告诉我需要买票。这本是当然之事,然我却找不到售票之处,把门者告诉我要到河对岸的龙门景区买通票。我望着那遥远的河对岸,看着那里如云的游客,于是跟那位把门者说,让我折返这么远的路购票,太费气力了,而今我已经到了门前,可以如数付票款。然此人面无表情,坚决不同意,其蛮横的态度让我跟其吵了起来。因为白园门口不能停车,出租车司机已经将车开到了很远的停车场,我怎么可能步行这么远买一张票再返回来?!这里的不通人情让我一堵气调头离去。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祠堂

但是,白居易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我的写作绕不开这座高峰。没有办法,时隔一年之后,我又来到了白园的门前。在现实面前,也只能低头。我来此之前,已经先到龙门景区花了120元购买了通票,而这里的诸多景点我都无心闲逛,手持通票,唯看此园。

白园颇大,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小公园,事实上应该是因着白墓而建的公园,然后圈起来收费。收费也就罢了,还一定要跟龙门景区捆绑在一起。虽然此次再来已经心平气和,但看到此地的这种做法,还是由不得自己又生一肚的抱怨。但是走在园内,还是有惊喜在,比如看到了正在盛开的腊梅。这是我多年没有看到的了,一眼望去,心生欢喜,一肚子的抱怨话也随之没有了踪影。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一代的诗圣白居易”

白居易在山顶上,新修古貌,周围有许多纪念性质的碑,新者有之,旧者亦有之。整体感觉,白园保护得较好,再加上我来的时节不是旅游旺季,而且这里的游客较少,这使得的焦躁的心情得以化解。当我站在白居易墓前之时,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感油然而生。我在他的墓前鞠了一躬,以此感谢他的诗句给我带来的愉悦。

白居易的墓经过两次探访,终于得以朝拜,但他的故居遗址,虽然我已找到,但我还是心存疑问。后来在资料上查得,在河南省郑州地区新郑市辛店镇辛店村,还有白居易的祠堂。于是当我在郑州地区探访时,其中一个目的地就是前往辛店村去寻找乐天祠。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祠堂的另一侧

很容易的在主街上看到了白居易祠,从外观看祠堂的大门建筑风格有点像道家的祠堂,大门的上方写着“乐天祠”,两侧的墙上写着“乐天故里;彰吾祖德”。看来这里是白居易的故里。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乡贤,在这里给白居易建起了祠堂。然而当我来到祠堂门口时,这里的大门却紧闭着,于是只能站在院门口端详外观。

此处大门上面贴着横批“居易遗风”,这个横批跨着左右两扇门,像是法院的封条,看来此门并非入口。侧边有郑州市文保牌,上书“白氏祠堂”。到其门而不能入,这当然不能令我惬意,于是我用力地推了推正门,里面似乎用东西顶着,大门纹丝不动。接着,走到旁门用立一推,门竟然开了。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白居易撰《新雕校正大字白氏讽谏》不分卷,清光绪十九年吴门徐元圃刻本

我走进院内,第一件事是先看看正门是用什么顶着的,原来里面有一根木杠子,以45度角戳在地上的凹坑内,这种古老的防贼顶门方式竟然到这个年月还在使用着。不知当年白居易家是否也是如此做法。

院落仅一进,占地约一亩大小,正前方有祠堂,右侧的一排厢房基本已经坍塌,左侧的一排房还算完整,院里停着一辆破烂的摩托车,车钥匙还插在上面,我猜想厢房内一定有人,但我在院内四处拍照,耗时约一刻钟以上,却始终没有看到院中的人,我刻意的站在窗下,静听了一会儿还是没能听到任何的动静,本想敲门去向房主了解白居易祠的情况,但走到那个门还有一米远的时候,我不知自己为何停下了脚步,倒也谈不上是害怕,那一瞬间的心态我自己也想不透,于是放弃了敲门,继续在院中进行着自己的拍照。

祠堂不大,占地约二十余平米,房屋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台之上,祠堂建有开敞式前廊,侧墙上嵌有几块石碑,其中一块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我在这里看到了自己喜爱的诗,顿时增添了三分亲切感。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下)韦力撰

白居易撰《白氏文集》七十一卷,明嘉靖间伍忠光刻姑苏钱应龙修本,卷首

祠堂的另一面是嵌着两块对联式的竖条碑,上面刻着“居易字经同祖同宗,鼎力相助与我辛店”。祠堂的大门上着锁,从外观看,上面的木条保存的较为完整。在祠堂的侧面还看到了一块两米多高的圆头碑,居中的大字刻着“一代的词圣白居易”,字迹刻的很浅,但是这样口语化的刻碑倒不多见。也许这是今人刻意模仿白居易诗作的通俗,但读来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儿。

我仔细辨认着落款儿,原来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石原润所立,看来这句评语是由日语直译而来者。这块碑的落款为“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五日”。在这块碑的地上还横卧着一些石条,上面还刻着一些字迹,从风化程度看应是明清的故物,院墙上还镶嵌着几块碑,上面的字迹完全不能辨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